根据省工作部署,2019年,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两大省实验室落户阳江,将为阳江合金材料和海上风电两大产业解决“卡脖子”难题。近日,记者走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以下简称“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与多个高校平台密切合作攻关行业难题
2019年8月,省政府正式授牌,确定了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建设步骤、主要研究方向等。经过一年的建设,位于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完成装修,并于2020年10月陆续迎来了40多位研究人员。他们当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生等,汇聚了行业顶尖人才,为实验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朱嵘华致力于海上风电的研究。他认为,海上风电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产业之一,广东海上风电资源条件全国最优,省政府的支持以及阳江市政府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阳江海上风电建设的信心。
朱嵘华介绍,实验室规划建设研发中心,针对海洋资源与环境、风机及相关大部件、支撑结构及新材料、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数据与运维技术、并网及输电技术等六大领域展开研究,与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学校和企业建设海上风电大数据实验室、海洋地质实验室、叶片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引进海内外专家及研究团队,为开发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突破海上风电技术壁垒、实现海上风电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持。
产学研融合服务产业链助企业提质增效
针对市场需求,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搭建沟通、服务的平台,从海上风电产业链出发,为风场开发企业、项目施工单位优化技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一台风机的安装就像建造房子,必须要用好材料、打好基础。将长达数十米的导管架“钉在”海底,再在导管架中灌入水下抗分散高强粘聚材料,帮助它牢牢地矗立在海上。然而,这些材料一直依赖国外进口,订货周期长、成本高,影响项目进度。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通过自主研发,完成可覆盖海上风电场建设的低、中、高强度的水下抗分散粘聚材料的研发,实现材料国产化,打破国际垄断,大幅降低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成本。
产学研融合始终在路上——研发海上风电海底海缆保护技术,有效防止海缆过弯、过热,且安装方便,有效保证海缆使用寿命;研发一种可移动式海上测风塔,实现重复利用,降低测风成本,可整体拖航,且安装便携,海上施工周期短;联合高校开展海上风电新型复负压筒浅地基基础研究,相比传统基础倾斜度控制可达到1‰,施工作业时间缩短至6—8小时;联合企业开展海底扫描和检测,开展海上风电场大数据监测和大数据系统的开发,结合国外成熟的运维管理理念及技术与国内海上风电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运维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为广大业主、运维承包单位等提供一整套完整、高效、安全、可靠的运维方案,大大降低后期海上风电场的运维成本……
依托实验室吸纳更多人才投身阳江发展
一批批风电企业落户阳江,一台台风机并网发电……当前,阳江已形成了风电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涵盖整机、叶片、塔筒制造等,并初步构建了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集聚成形。借助风电产业,阳江又一次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
企业、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随着风电产业的发展,阳江亟待更多的人才。朱嵘华认为,一个城市要发展,一定要在某一行业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并想方设法将人才和技术留住。两大省实验室落户阳江是难得的机会,可将实验室作为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制定具体可行的人才优待政策,全面系统地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动更多人才扎根阳江。
立足阳江、广东特色,围绕阳江支柱产业建立特色学科,今年9月,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迎来首批学生。朱嵘华十分期待,他认为,实验室与高校是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将来,实验室可向教师、学生开放,院士、教授等也可走进课堂授课,实验室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在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大楼一楼,科研人员正在积极调试、做研究,实验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另一侧展示。看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他们工作的动力更足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