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氢能产业热度一再上涨,在各省市产业规划相继出炉的同时,相关企业也马不停蹄地加码布局。雪人股份于4月7日晚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募集资金拟用于公司氢能领域相关产业商业化项目,公司股票4月8日开盘即再度涨停,走出三连板。此前,中石油、中石化、隆基股份等巨头企业也已纷纷布局氢能产业。在专家看来,氢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成本和技术要求高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氢能仍需探索更多模式。
对“碳中和”作用大
在“碳中和”目标下,可以由水制取的氢能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也成为资本争相布局的产业领域。清洁、高效、可持续,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届时氢能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
我国在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就指出,要有序推进氢燃料电池供给体系建设,包括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和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将氢能作为重要的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要求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政策迎风,很快,长三角、珠三角、四川、山东等省市级氢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加氢站建设进度逐步加快。
4月7日,《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2025年前,北京要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已有氢能相关企业、机构数量150余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
在应用方面,氢气不仅可以代替汽油做汽车发动机燃料,也具有发电和储能作用,可以帮助电网调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氢能对“碳中和”具有比较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不稳定的风电、光伏稳定地储存、运输,终端的运用也比较广。不过,与储能和其他输送方式相比是不是有足够的竞争力,要到时候再看。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与充电等传统能源相比,氢能在制备方式上主要是通过电解等实现,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效率都比传统的储电能量密度高很多,所以发展氢能从理论上说有着非常大的前景。
资本看好巨头争相入局
资本市场上也激起了氢能产业热,4月7日,中泰化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积极探索并研究氢气资源的产业化路径。金宏气体在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公司很早就布局了氢能源,募投项目也在张家港布局氢气工厂,即将试生产;新设子公司眉山金宏未来也将设立氢气工厂;重庆氢气工厂生产能力即将从原来2400标方/小时提高到5600标方/小时,目前其所产氢气已应用于7个加氢站。
氢能领域俨然已成为传统能源、新能源巨头企业必争之地。传统能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央企纷纷跨界发展氢能产业。中国石化发布消息称,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
新能源领域,光伏制氢成为新的发展风口。市值超3000亿元的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就在3月底正式入局氢能,旗下氢能科技公司注册成立。据了解,隆基股份是全球最大的硅片制造商和光伏组件商,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光伏电站的开发业务。
市场对氢能发展持乐观态度,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2019年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投资及规划资金1805亿元。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氢能投资金额仍有1600亿元。
“众多能源巨头布局氢能业务看得是比较长远的,这个领域刚刚开始,不像风电、光伏,有很多人在做。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资本投入要高一些,也比较适合大的能源公司进行布局。”林伯强说。
亟待降低成本
尽管氢能产业得到了诸多政策支持,但氢气储运成本居高不下、技术难题等仍制约着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高成本是整个氢能制备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江瀚说。对于市场而言,如何降低氢气制备的成本,真正提升氢能的市场价值,都是亟需考虑的。
据了解,氢气按照生产来源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灰氢”是指96%的氢气来自化石燃料,制氢成本较低但碳强度最高;“蓝氢”碳强度相对较低但成本较高;“绿氢”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零碳排放,成本也很高。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指出,到2030年,水电解制氢在氢能领域投资占比最大,估计累计资金缺口高达200亿美元。
“制氢的钱从哪儿来,在哪儿应用?如何推广?都是未来要考虑的问题。”林伯强说,“要实现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还是要走着瞧,随着‘碳中和’‘碳交易’的发展,是否有可能提高氢能产业整体的竞争力,降低成本。”
通过金融手段帮助企业发展氢能也成为一些地区探索的路径。据了解,北京大兴区就将打造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标杆区,金融方面设有规模20亿元的氢能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也有支持国际产业合作的中日国际创新发展基金,为氢能领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未来,氢能发展成本也有下降趋势。2020年7月由中国氢能联盟与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氢能平价之路》研究报告表明,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氢气的成本下降幅度和速度将远超预期,预计到2030年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将下降50%。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