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锂离子电池未来何去何从,谁才是未来的终极电池,“电动中国”能否破解能源危机?继2020年发表《锂电池如何驱动“电动中国”》报告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立泉在2021年又进一步提出“固态电池大干快上,引领电动中国”倡议,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响应。
在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溧阳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首届“电动中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代表等,围绕“电动战略”发展路径、落地生根展开交流和研讨。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表示,陈立泉院士带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取得很多原创性成果,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动中国”构想。中科院物理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责任为“电动中国”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为祖国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据陈立泉院士介绍,“电动中国”包括电动汽车、电动船舶和电动飞机。大力发展各种吨位的电动船舶,不仅可降低我国沿海和内河航运的污染,而且会发展出新型造船产业,为远洋无人船运做出贡献;而我国要想在飞机制造产业有所建树,也必须走创新的路,要发展电动飞机。
“我国钠离子电池无论从基础研究、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推进速度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已具备了先发优势。目前正值全球大规模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钠离子电池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储能领域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陈立泉说。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在更宽广的领域推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核心技术,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提高中国整体电动化水平,实现电动化技术的广泛推广、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