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王俊朝还是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光伏产业领袖高峰论坛”上,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副所长的王俊朝被客户围着催货,不时地还要接听客户的催货电话,当时摆在王俊朝面前最大的苦恼就是如何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尽快完成源源不断的客户订单。那时正是中国光伏产业异常火爆、近乎疯狂之时。
王俊朝与半导体设备有着不解之缘。刚刚走出学校大门,就一步跨入了从事半导体设备研发的48所,一呆就是27年,从研究室主任到科技处处长,再到主管技术的所长。在找到光伏设备这条出路之前,王俊朝曾经迷茫过。以前国内的研究所从事的科研面很广,但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化目标,承担的大多是国家计划内科研项目,间或被动地接受一些客户委托的研发课题,量小且行业分散,而这些研发项目与产业化相差甚远。即使每年做得很辛苦,也做出一些研发成果,但经济规模有限,其中真正来自市场的营业额更是少之又少。
2002年,王俊朝接手市场工作,当时48所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只有几百万。他带领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潜心调研,试图从涉足的几十个行业中找到产业化的出路。在半导体设备方面,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太大,短期内无法赶上。于是王俊朝注意到,光伏行业同样属于大半导体行业范畴、但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却没有半导体那样高。
选定了行业,下一步就是选择哪个产品作为突破口,王俊朝首先选择了扩散炉。1990年国内第一台全自动扩散炉研制成功,王俊朝是该课题组组长,因此对扩散炉情有独钟,也自信满满。当时由于光伏行业还没有被关注,客户非常有限,国内只有云南半导体厂(现在的云南天达)、宁波太阳能、开封太阳能等几家最早做太阳电池的厂家有一些很小的设备需求。
尽管对光伏市场的未来十分看好,但王俊朝坦言,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后来太阳能光伏行业会如此火爆,“当时甚至对光伏是否能形成一个产业,我们心里也没底,毕竟那时候全国太阳电池产量加在一起才只有两兆瓦,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一个产业,直到尚德2005年上市,光伏在中国才开始逐渐真正形成产业。”
搞设备的都知道,要想把新设备推进大企业的生产线上谈何容易。2003年无锡尚德建成,从国外引进一条二手生产线,随着技术的提升,急需对生产线上的扩散炉进行改造。通过业内人士介绍,48所承担了尚德扩散炉改造工程。尽管这笔与尚德的第一单业务只有几十万元,但却让尚德CEO施正荣对本土光伏设备的实力信心大增。出于光伏行业成本的考虑,当时尚德正在寻找价格低、又能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这给48所的设备进入尚德带来了机会。当年施正荣博士亲自到长沙考察48所,原本只想订一台扩散炉,但最终订了三台,这对于当时的48所来讲已是少有的“大单”,王俊朝兴奋不已。
2004年初,德国政府推出光伏补贴政策,光伏产业逐渐火爆起来,设备订单纷至沓来,最火爆时,订单根本做不过来,催交货的电话令王俊朝应接不暇,企业的营收也一步步攀上新高峰。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10个亿,仅设备合同额就接近6个亿。即使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营业额仍然再创新高,达到前所未有的15个亿,其中90%来自光伏产业。
王俊朝十分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朝阳行业。以前没有找到出路时,参加各种部委会议,专用设备行业的厂家总是被人瞧不起,王俊朝一直憋着一股气,直到进入光伏行业,这口气才算出来。“从事光伏行业很有成就感,能够看到自己研发生产的设备在行业里被广泛使用,看到企业一天天地成长,产业一天天地发展,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激发了对这个行业的热情。”王俊朝乐在其中。
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48所已不满足于只在设备上打拼,但王俊朝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人,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擅长的领域。
抱着对设备业的执著,这个在48所生活、工作了27年的专用设备专家无奈地选择了离开。2009年12月,王俊朝递交了辞职申请,随后举家迁往深圳,联同一些志同道合者开始创办大族光伏,继续他的理想之梦。
企业创立的头半年,王俊朝推掉了所有社会活动,带领新的团队潜心做产品开发。凭着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扎实的技术功底,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当时市场上销售正劲的设备已是两年前的技术,是时候升级换代了。“行业在发展,工艺在进步,对设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本土设备跟不上工艺技术的发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和技术基础必将动摇,与国外设备的差距势必会被拉大。”王俊朝和他的团队将大半的时间泡在电池片厂,了解客户对下一代设备的需求。业内多家知名企业甚至将生产车间完全向王俊朝的团队敞开,生产线上的工程师将他们使用国内外设备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很快找准了产品的切入点,即适应高阻高效工艺。“国内几家生产电池片的一流大厂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这是作为本土设备厂商的最大优势之一,这对本土设备的进步十分重要。”王俊朝从内心里感谢这些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确定了产品方向,2010年3月下旬开始投入研发,7月底样机出来,8月份开始批量生产。让王俊朝意想不到的是,样机的图纸还在设计阶段,客户的订单已经来了,短短半年时间合同额已达三个亿,业内的支持和信任让王俊朝无比感动。
王俊朝对技术的不断追求是他在光伏设备领域成功的关键。他认为设备和工艺无法分开,所有的新工艺最终都要落实到设备上来实现。大族光伏推出的新一代设备已经把一些新工艺物化到设备中,与上一代国产设备相比,其效果反映到电池片上可以提升转换效率0.2%左右。第一批新设备的试水成功,王俊朝并未满足,他的团队已经开始研发第二批设备,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第二批能替代进口产品的国产新型设备又将面世。
王俊朝对光伏行业前景十分乐观,特别是晶硅电池,“晶硅电池的主流地位在未来十年内不会动摇。”王俊朝同时预言,非晶薄膜产业化技术将会在未来五年内有所突破,而这一突破很可能将会发生在中国。“有哪个国家对光伏业有如此大的资金投入?有哪个国家吸引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有哪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产业基础?有哪个国家从政策到配套做得如此到位?只有中国。”王俊朝认为,基于巨大的成本优势和产业规模,预计今后光伏产业会像家电业一样,只有个别高端的光伏产品会留在欧美生产,大量实用性的中端产品都会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生产。
王俊朝对设备行业倾注了28年的心血,他与设备28年的情缘在大族光伏仍将延续,对于王俊朝来讲,这个舞台才刚刚拉开序幕。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