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从电到碳,市场建设有通用法则

   2021-07-19 南方能源观察8380
核心提示:姜黎能源界今天被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刷屏了。据央视财经报道,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9点
姜黎

能源界今天被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刷屏了。

据央视财经报道,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162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

上一次出现这样的“盛况”似乎要追溯到2015年之后多个省份相继启动电力市场化交易。两者相同的是:酝酿良久,终于面世。不过,启动一个市场只是一切的开始。

2016-2017年,广东售电市场最红火时,碳圈望尘莫及,许多试点碳市场的交易公司负责人和交易员感叹“快要坚持不下去了”,花了最后一点气力请来电力市场的专家对全公司员工开展培训,寻找转型机会;2020-2021年,广东售电商联名“上书”要求停市,而全国碳市场原本与试点碳市场存在竞争,却丝毫不影响碳从业者奔忙于各种演讲、培训场。这时再访电力交易从业者,闲聊中笑谈:整个电圈都在研究碳。

而始终在“暗中观察”两个市场的金融圈倒是从未停下来过:2014年9月,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就编写了《我国碳期货市场建设研究》;直到2019年,也依然有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从业者在关注电力现货市场进展,在他们看来,无现货,就谈不上期货,也就没有金融什么事。

全国碳市场在开市前也有诸多声音,要达到减排目标,碳税还是碳市场更好?能源双控、用能权市场与碳市场各自作用几何?碳市场对行业发展有多大冲击?

与电力市场类似,开市的热闹过去后,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挑战一

市场信念


早在2014年,中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就被列为中央2014年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而2017年12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开锣不久就遭遇主管部门更迭,业界被点燃的热情冷却下来。部分地方的试点碳市场“有场无市”,交易活跃度总体偏低。不过,作为排碳大户的发电企业,则积累了较好的数据基础,各试点市场也对产品设计做了一定探索。

但一直以来,碳市场并非减排的唯一政策工具。目前来看,可供选择的还有已经执行多年的能源双控,酝酿多年的用能权市场,以及学界讨论的碳税等等。不同的政策工具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减排效果和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各不相同,实施对象和影响方向却殊途同归,如何搭配不至于“撞车”的同时又达到最佳效果,或将充满博弈和磕绊。

以提升行业效率、还原电力商品属性为初衷建设的电力市场,启动6年来先后遇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供需关系由松到紧的环境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释放遇到极大挑战,而部分政府主管坚持“让利思维”,改革的重点渐渐从市场交易设计转向对电价机制的调整。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冯永晟近日撰文指出,要认识到合理的电力定价机制是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电力市场建设中,合理电价的发现并非在政府和市场中做出一种非此即彼的划分,反而是两者更紧密的配合。

无论是碳市场还是电力市场,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如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寿命”。

挑战二

预期管理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俗话并非矫情,市场开闸后,每一个市场主体对价格的预期或多或少都会对市场的走向产生影响。

全国碳市场以首笔交易撮合价格每吨52.78元为起点,未来将如何发展?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产品的稀缺性是交易的前提,如果碳配额不稀缺,交易则不会活跃。而什么时候需要配额稀缺到什么程度,如何调整不同阶段的市场预期,或是相关主管部门马上面临的考验之一。

以电力市场交易为例,由于启动于供大于求的时期,各省区无论用户还是政府,对交易结果的预期都是降价,甚至以降价幅度为“竞赛”标的;又因为以电量交易起步,市场主体对不同时段的供需关系与可能的价格波动几无概念;再加上售电公司普遍以降价吸引用户,造成了市场对电价只会降不会涨的预期,待到供不应求时,用户侧便难以接受价格波动,也缺乏足够的风险应对准备,导致出现极端诉求。

电力市场交易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市场开启前,包括培育契约精神等在内的用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市场机制要提前考虑如何应对(碳市场则为设计)供需关系的变化。与电力市场不同的是,碳市场还涉及与国际碳价的衔接和比较,这给市场预期管理又提升了一些难度。

挑战三

信息披露


公平、活跃的交易离不开合理、合规的信息公开。碳市场是一个建立在碳排放数据基础上的虚拟市场,只有严格的核算机制保障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后续发放配额、交易定价以及履约才有意义。为了让市场主体做出交易决策,企业会计体系如何调整,应该公开哪些数据,何时公开,通过什么渠道公开等等,或许会成为持续考验碳市场建设的课题。

在电力市场启动初期,信息披露的主导机构与披露方式曾是市场设计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交易中心与调度机构,省级交易中心与区域交易中心之间的信息界面和数据推送问题也曾一度让业界犯难。而直到6年后的今天,面对不同市场主体,应该披露哪些信息,什么数据是私有的,什么是公共的,依然存在争议。

常有电力市场主体感叹,规则会变,数据不全,决策靠蒙。而蒙出来的决策往往又无法作为监管依据,这导致监管也无从下手,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也正因经历过,对于碳市场,许多电圈的从业者保持谨慎乐观。 
 
标签: 市场 电力 碳市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