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风光无限 却是布满荆棘
――2010年多晶硅-光伏市场年评
对于多晶硅光伏产业来说,2010年是恢复的一年。特别是在下半年,下游订单不断增加、价格大幅反弹让举步维艰的中国企业再次获得机遇,并纷纷扩产,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但是多晶硅-光伏产业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日益明显。产能过剩、产量供应不足;内外需比例失调、对外依存度高;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与产业布局长期发展冲突等一系列矛盾相互交织,看似风光无限的朝阳产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一、多晶硅价格下半年绝地反弹
1、国际多晶硅价格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强势反弹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多晶硅价格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中,从2008年最高点的500美元/千克下滑至2010年4月份的最低点50美元/千克,这直接导致生产企业减产限产,采购商大幅缩减库存。悲观情绪笼罩着市场,市场的活跃度降至冰点以下,仅有少数有长单的企业维持基本的经营。5月份开始,德国光伏产业补贴政策有所调整,为了能享受高额补贴,采购商开始重建库存,并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进口,推动价格快速反弹。短短5个月内(5月份到10月份),多晶硅价格翻了将近一番,从50美元/千克上涨至90美元/千克,部分产品成交价格甚至达到100美元/千克。10月份之后,市场价格上涨后续动力不足,德国政府进一步缩减高额补贴,导致采购急剧萎缩,年底国际多晶硅价格回落至75美元/千克。
图1:国际多晶硅价格走势
2、国内价格走势跟随国际价格
从图2可以看出,多晶硅国内国际价格走势高度吻合,只是国内价格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与国内多晶硅企业缺乏定价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特别是下半年,全球光伏市场的复苏为中国市场带来大量的太阳能电池订单,刺激了国内多晶硅需求,光伏企业不得不大量进口多晶硅。此外,国内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如中能、中硅、大全等)通常和下游企业签定长单,造成国内多晶硅现货供应以小企业为主。但是小企业产品质量较进口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光伏企业在采购的时候,优先考虑进口多晶硅。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国内现货市场价格跟随国际多晶硅走势。但是由于国内现货交易时间周期短、灵活,又不需要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通常国内价格较国际价格有一定的溢价空间,略高于国际价格。
图2:国内外多晶硅价格对比图
二、光伏产业情况
1、国际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在技术进步和各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光伏产业进入了快速启动和迅猛发展的阶段。特别是2004年欧洲地区开始进行政府补贴,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光伏产品供不应求。据硅业分会统计,最近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由2005年的1793MW增加至2010年的18400MW,年均增幅超过50%。其中2008年和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26.7%和42.2%;估计2010年增长速度将超过40%。
表1:2005-201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安装情况(单位:GW)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E
|
2015 E
|
太阳能系统年安装量
|
1.595
|
2.595
|
6.124
|
7.603
|
15.122
|
40
|
|
太阳能电池年发货量
|
1.79
|
2.56
|
4.00
|
7.90
|
10.7
|
18
|
50
|
太阳能电池产量
|
1.79
|
2.56
|
4.00
|
9.07
|
12.9
|
18.4
|
50
|
同比%
|
50
|
43
|
56
|
126.7
|
42.2
|
42.6
|
--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大于发货量,发货量又大于装机量。其原因在于目前的太阳能电池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各制造商的半成品或库存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光伏系统安装有一年的滞后期,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情理之中。
2、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和组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高。200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3MW,占全球产量的1%;2005年,虽然产量达到150MW,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仍没有达到10%。2010年,根据国外机构估计,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8000MW,其市场份额增至50%,而据硅业分会统计,国内电池产量超过10GW,市场份额增至56%。尽管金融危机让中国光伏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2009年下半年之后,欧洲市场需求复苏,在产品价格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中国厂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订单络绎不绝。而相反,欧洲厂商产品成本高的劣势愈发明显,因此,经过金融危机洗礼之后,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虽然中国企业抢占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和产量都列居全球首位,但是国内年装机量不到产量的5%,而其余的95%用于出口,中国仅仅是一个加工基地和能源出口地。尽管近期国家出台政策加快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国内累计太阳能装机能力增加至20GW,但是相比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装配能力,发展速度依旧较慢。
表2:2005-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分国别产量(单位:MW)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E
|
|
美国
|
153.1
|
179.6
|
266.1
|
432
|
500
|
600
|
日本
|
833
|
926.9
|
920
|
1300
|
1600
|
1800
|
欧洲
|
472.6
|
680.3
|
1062.8
|
2600
|
3000
|
3350
|
中国大陆
|
145.7
|
438
|
1088
|
3238
|
5850
|
10500
|
其它
|
188.5
|
336.5
|
663.1
|
1500
|
2000
|
2200
|
总计
|
1792.9
|
2561.3
|
4000
|
9070
|
12900
|
18400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表3:2005-2010年全球各国光伏系统累计安装情况(单位:MW)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E
|
|
中国
|
68
|
80
|
100
|
145
|
305
|
800
|
美国
|
479
|
624
|
831
|
1173
|
1650
|
2550
|
日本
|
1422
|
1708
|
1919
|
2149
|
2633
|
3450
|
欧洲
|
2341
|
3309
|
5279
|
10338
|
16343
|
28400
|
其它
|
1051
|
1235
|
1422
|
1870
|
2347
|
3200
|
总计
|
5361
|
6956
|
9551
|
15675
|
23278
|
38400
|
各年度总计
|
1595
|
2595
|
6124
|
7603
|
15122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3、薄膜太阳能电池潜力更大
从目前市场构成来看,晶体硅电池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流,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0%。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尽管与晶体硅电池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因其用料少、工艺简单、能耗低、质量轻、外表光滑、安装方便、成本具有明显优势等优点被业内认可。近几年来,薄膜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据硅业分会统计,2010年薄膜电池产量为2750MW,市场占有率为15%。而欧洲能源协会预测,2010年,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为20%,2012年将达到32%。
从战略角度看,目前企业资本正在逐步转向薄膜电池方向,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多晶硅电池的技术成熟,成本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其次薄膜电池技术处于不断创新阶段,发展潜力很大;第三,薄膜电池可以广泛的运用在建筑外表面,在民用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从市场长期发展来看,随着薄膜电池技术的突破,薄膜电池势必将与晶硅电池共分天下。
表4:2006-2010年全球薄膜电池产量(单位:MW)
2006
|
同比
|
2007
|
同比
|
2008
|
同比
|
2009
|
同比
|
2010E
|
同比
|
|
电池产量
|
2561.3
|
43
|
4000
|
56
|
9070
|
126.7
|
12900
|
42.2
|
18400
|
42.6
|
其中:晶硅
|
2380.3
|
38.9
|
3600
|
51.3
|
8178
|
127
|
11378
|
39.1
|
15650
|
37.5
|
薄膜
|
181
|
126
|
400
|
121
|
892
|
123
|
1522
|
70.6
|
2750
|
80.6
|
薄膜市场份额
|
7.07%
|
10%
|
10%
|
12%
|
15%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三、多晶硅产业情况
1、产量快速增长、产业高度集中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能超过25万吨,产量接近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2.41%和62.3%。金融危机前投资的大量项目释放产能,是造成2009-2010两年产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国际多晶硅生产依旧集中在国际七家巨头企业,2010年这七家企业的产量超过11万吨,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其中美国Hemlock和德国Wacker 两个公司生产规模最大,产能分别为4万吨和2.6万吨,2010年多晶硅产量分别为3.55万吨和2.8万吨。两家企业的产量所占市场份额达到37.5%
同样,中国企业的产量这几年也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2010年国际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5%。按产能排序,国内中能和赛维都已经挤进全球前十大企业。预测未来3-5年内,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
多晶硅主要供应半导体产业和太阳能电池产业,根据纯度要求不同,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多晶硅。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导体多晶硅的发展(太阳能需求递增速度40%以上,半导体芯片5-10%左右),2005年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少于电子级,不足2万吨;2006年太阳能多晶硅的需求量超过电子级多晶硅,达到2.5万吨;尤其是在2007-2008年之间,光伏产业发展超出业内预期,供应严重短缺推动价格大幅上涨,并引发了业内大量投资,多晶硅项目遍地开花。同样,供应短缺也导致下游采购商采购各种原料保证生产。这一阶段,包括不合格的库存产品,刚刚崭露头角的物理法多晶硅产品大量投放到市场,满足市场一定的需求。到2010年,用于太阳能多晶硅市场份额超过80%,需求量较2005年翻三番,达到12.5万吨。但是多晶硅产能的快速释放促使供应量超过14万吨,短期内市场出现供应过剩的迹象。部分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企业转向生产电子级多晶硅,并导致电子级多晶硅市场也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
从目前投产和在建已建的项目来看,未来2-3年内,全球多晶硅市场供需将维持过剩的态势,但是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的需求快速增长,如果多晶硅市场不出现超预期的产能扩张,预测在2013-2014年将再次重新回到平衡状态,2015年前后,市场将面临供应不足、需求旺盛的局面。
表6:2005-2015年全球多晶硅供需平衡情况(单位:万吨)
|
太阳能电池(MW)
|
多晶硅
|
电子级多晶硅
|
太阳能级多晶硅
|
|||||||
|
产量
|
晶硅
|
单耗
|
产能
|
产量
|
产量
|
需求量
|
供需差额
|
产量
|
需求量
|
供需差额
|
2005
|
1793
|
1713
|
11
|
3.45
|
3.2
|
1.8
|
1.95
|
-0.15
|
1.4
|
1.9
|
-0.5
|
2006
|
2561
|
2380
|
10.4
|
3.8
|
3.54
|
1.9
|
2.1
|
-0.2
|
1.64
|
2.48
|
-0.84
|
2007
|
4000
|
3600
|
9.8
|
4.95
|
4.4
|
2
|
2.3
|
-0.3
|
2.4
|
3.52
|
-1.12
|
2008
|
9070
|
8178
|
9
|
9.78
|
6.24
|
2
|
2.25
|
-0.08
|
4.25
|
7.35
|
-3.1
|
2009
|
12900
|
11378
|
8.5
|
14.5
|
10.5
|
2.2
|
2.2
|
0
|
8.3
|
9.5
|
-1.3
|
2010
|
18400
|
15650
|
8
|
25
|
16.8
|
2.5
|
2.5
|
0
|
14.3
|
12.5
|
1.8
|
2015
|
50000
|
40000
|
7
|
30
|
28
|
3
|
3
|
0
|
25
|
28
|
-3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2、国内市场-产量大幅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多晶硅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依靠自主创新以及引进技术再创新,基本突破了多晶硅生产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基本上实现了多晶硅规模产业化,产能、产量增长很快。据硅业分会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共有已建、在建项目87个,其中已建成41家中,3家为硅烷法,年产能5300吨,10家为物理法,年产能为12200吨,28家为改良西门子法,年产能为70210吨,合计规模87710吨/年;另外47个在建项目中改良西门子法产能规模85250吨/年,硅烷法6000吨/年,物理冶金及其他方法22200吨/年,合计在建规模113550吨/年。
多晶硅产能的快速扩张也推动了产量的持续走高,2005年我国只有峨嵋半导体可以生产多晶硅,产量为80吨。2006年洛阳中硅实现批量,总产量也仅为288吨。到2009年,我国多晶硅投产企业超过23家,产量突破1.8万吨;2010年,投产企业超过28家,产量突破4.5万吨,其中化学法生产多晶硅达到4.35万吨,同比增长137.7%。尽管我国投产新建的企业很多,但是整个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超过3000吨)仅为4家,市场占有率超过68%。但是我国生产多晶硅绝大部分为太阳能级,电子级多晶硅的产量极少,大部分半导体硅材料依旧依赖进口。而目前国内28条已投产的多晶硅项目也只有陕西天宏定位于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其产品质量并不稳定。
尽管近年来国内多晶硅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旺盛的需求,需要依赖大量的进口。据统计,从2007年起,国内多晶硅已经出现供不应求;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多晶硅进口依旧不断增加,进口数量同比增长100%以上,达到2.07万吨;2009年进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67万吨;2010年更是达到4.75万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100%以上。
从供需平衡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多晶硅市场短缺900吨;而2008-2009年,市场缺口进一步扩大至近8000吨。尽管市场供应短缺,但是为了减少成本,下游企业削减库存或是以掺杂的方式生产,而不愿过多进口高价多晶硅。2010年下半年多晶硅市场回暖,下游企业便开始重建库存,市场过剩1.1万吨,不仅弥补了前两年的短缺,同时重建库存3000多吨。
表8:2005-2010年中国多晶硅供需平衡表(单位:吨)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E
|
|
太阳能电池年产量(MW)
|
145
|
438
|
1088
|
3238
|
5851
|
10500
|
国内多晶硅需求量(吨)
|
1800
|
4700
|
11500
|
25500
|
45000
|
80000
|
国内多晶硅产量(吨)
|
100
|
287
|
1139
|
4500
|
18300
|
43500
|
需要进口多晶硅产量(吨)
|
1700
|
4413
|
10110
|
21000
|
26700
|
36500
|
实际进口多晶硅数量(吨)
|
--
|
6459
|
9209
|
16994
|
22727
|
47510
|
供需差距(吨)
|
--
|
2046
|
-901
|
-4006
|
-3973
|
11010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四、我国多晶硅-光伏产业发展中交织的各种矛盾
1、产能过剩、产量供应不足的矛盾
尽管全球光伏产业超预期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企业的扩产却让整个产业遇到发展中的尴尬,主要体现为产能过剩、产量供应不足的矛盾。截至2010年底,我国西门子法多晶硅产能为7.07万吨,产量仅为4.35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60%,如加上拟建项目的11.5万吨产能,短期内我国多晶硅的产能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简单计算一下,如果3年内近20万吨/年的产能利用率达到75%,届时仅国内的产量就将突破15万吨,已经超过2010年全球多晶硅的用量。同样光伏产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2010年底,我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18GW和28GW,但是其产量仅为10.5GW和15.3GW,其产能利用率也仅为50%。而目前我国电池和组件的产能也已经远远超过目前全球的需求量,较多晶硅产业有过之无不及。
正是出于对整个市场的考虑,2008年国家已经明确表示多晶硅存在预期产能过剩的趋势,要求各地方政府暂停对多晶硅项目的审批;2010年年底工信部出台了多晶硅行业的准入条件,不仅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规模要求在3000吨/年以上(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为1000吨/年),同时在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在2011年年底前,还原能耗达到60度/千克)、环保等多方面进行了限制,对于一些不达标的企业也提出技改要求,甚至实施退出机制(在2011年年底前,综合能耗超过200度/千克)。但是目前国内80%的多晶硅企业规模不足1500吨/年,在一年内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以上准入门槛的难度相对较大,只能采用更为简单的扩建方式,这无形中再次增加了未来的多晶硅产能。
但是,我国多晶硅下游消费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表示多晶硅产能出现过剩趋势,并出台准入条件进行限制,但是其产量并不能满足光伏产业的需求。国内多晶硅需求达到8万吨以上,国内4.35万吨产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至少需要进口3.65万吨。从2008-2010年数据来看,我国进口多晶硅呈逐年上涨态势,分别为1.7万吨、2.27万吨和4.75万吨,其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短期内国内多晶硅产能根本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如何调整产能过剩和产量供应不足之间的毛肚是整个产业发展初期所必须面对的。
表9:2008-2011年我国西门子多晶硅以及太阳能电池产能和产量(单位:MW)
2008
|
2009
|
2010E
|
2011 E
|
|
多晶硅产能
|
15310
|
65000
|
70700
|
85000
|
产量
|
4515
|
18300
|
43500
|
65000
|
产能释放率
|
29%
|
28%
|
60%
|
76%
|
电池产能
|
6354
|
9746
|
18038
|
23098
|
产量
|
3238
|
5851
|
10479
|
16089
|
产能释放率
|
50.9%
|
60%
|
58%
|
69.5%
|
组件产能
|
8598
|
14545
|
28603
|
32378
|
产量
|
4471
|
7665
|
15256
|
21763
|
产能释放率
|
52%
|
52.7%
|
53.3%
|
67.2%
|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2、内外需比例失调、对外依存度高之间的矛盾
多晶硅和光伏产业不仅在供应方面出现产能和产量矛盾,在消费方面也有问题。特别是光伏产业中,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0GW以上,而国内光伏系统安装不足500MW,对于10GW的电池产量来说,国内市场的份额不足5%,而余下95%的电池依靠国外市场。原料一半靠进口、产品完全靠出口,中国只是电池的加工基地,这便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存在的矛盾。
但是在推动国内需求方面,我国政府也陷入两难的境地。首先,业内普遍对光伏市场进行高额的补贴,但是会导致大量的投机性项目,所产生的大量支出让政府无法承受。目前我国政府希望光伏发电能够迅速进入1元时代,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和传统能源进行竞争。其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一致,很难规范统一的政策;虽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给与的支持很大,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力度不大。因此可以推测,只要我国光伏产业不遇到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就不会轻易出台大规模光伏补贴政策。国内光伏企业对国家的补贴政策不要报以太高的期望。如何摆脱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调整我国光伏产业供需平衡,成为我国多晶硅-光伏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与产业布局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外上市成功,多晶硅产业曾经的高额利润导致国内多晶硅和光伏项目如雨后春笋纷纷遍及全国各地。但这些多晶硅项目在生产技术方面并不成熟,生产技术指标较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国外一流企业。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成本一般维持在50-60美元/千克,只有中能等少数企业能将成本控制在国外相同水平(30美元/千克以下)。尽管短期内,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可以让多晶硅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多晶硅企业能够维持盈利,但是一旦市场供需出现变化,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中国的多晶硅企业。
从下游光伏电池方面来看,中国大部分企业从事晶硅电池生产,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国外市场需求出现下滑,或薄膜电池技术得到突破、成本大幅缩减,中国的电池生产企业就要面临巨大的危机。如何使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相平衡是决定未来我国多晶硅-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
五、未来市场预测
长期来看,全球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新能源对环保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多的国家将对光伏产业进行补贴和扶持,相信未来多晶硅-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全球光伏产业大规模推广仍需时日。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在大力提倡使用光伏。而这些国家中,光伏能源应用也出现新的危机,其中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光伏并网补贴正在逐步削减;美国光伏产业基础较欧盟差很多,其累计光伏安装数量很少,美国市场想真正启动需很长时间;而在日本,光伏发电也已经达到饱和。预测短期内,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将放缓。在国外市场可能收缩的情况下,中国光伏市场就成为决胜未来的主战场,但是何时才能真正启动,还是未知数。
短期来看,欧洲各国对光伏发电补贴进行缩减,美国经济问题悬而未决,中国光伏发电迟迟不能起动,太阳能电池片需求增幅放缓已经是板上钉钉;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晶硅以及光伏项目如雨后春笋纷纷投产,短期内市场将出现供需失衡,因此,我们对2011年光伏产业不容乐观,看似风光无限的朝阳产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希望中国多晶硅-光伏企业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