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1年,光伏企业最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在无法延续超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成本控制。谁能够有更低的价格、更好的品牌,才能够在2011年的市场上生存。今年成本将决定光伏厂商的命运。
去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100%,远远超出了年初时的预期。从去年4月份开始,光伏组件开始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同步直线上涨。面对突如其来的需求增加,光伏企业首当其冲的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的产品,成本问题放在了第二位。因为在组件厂商仍维持较高毛利率水平下,即使自己的成本高一点,也可以通过增加销量而对冲掉毛利率下滑带来的负面效用。
但是,2011年全球光伏供需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需求端,综合数家主流机构的预测,今年全球需求同比增长在30%左右,增速明显放缓。在供给端,由于去年市场供不应求,2010年下半年组件厂商开始大肆扩产,而组件的投产周期仅为6-12个月,预计今年内大部分产能都将投产,中金公司甚至预计,2011年底全球组件产能可能超过40GW。相对于19-24GW的全球需求估计总量,今年光伏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态势明显。
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首先势必带来组件厂商价格下调的风险。实际上,近期市场已经开始有所反映。3月初,国内多家大型光伏企业的一批多达数百兆瓦的组件在欧洲港口遭遇欧洲企业的集体拒收,对方期望大幅降价。研究机构iSuppli认为,由于德国、意大利等国纷纷下调补贴,如果光伏系统厂商不降价,市场需求将会萎缩。
目前光伏组件厂商的行业毛利率水平在30%左右,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光伏企业适当作出价格让步,显然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商业规则。
但是,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将是:各厂商间势必出现业绩分化,低成本、有品牌的企业才有生存空间;在目前行业增速放缓、供需失衡的市场大背景下,这将引起光伏产品价格集体下降。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成本、品牌差异很大,显而易见,势必会造成强者更强。
目前,国内多家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纷纷给出了2011年的出货量预期。晶澳太阳能的首席执行官方鹏预计,2011年电池和组件出货量将超过2.2GW,较2010年提高50%;英利集团也给出了2011年交货量同比增长近70%的预测。
显然,这种马太效应并不会出人意料之外。拥有规模成本、品牌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会保持它原有的优势,同时会挤掉一些高成本的中小型企业。尽管目前全球光伏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在不断提高,但实际上这种价格战在2011年才正式拉开帷幕,未来几年才是真正考验各家厂商综合能力的时刻。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