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披露,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累计备案容量4623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778万千瓦。日前,国家能源局公布相关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21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已达21.59GW,相较2020年10.12GW的同比增长113%。户用光伏的地位日渐凸显。“在农村,几乎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屋顶,这就让屋顶光伏电站在农村施展开了身手。”截止2021年10月底,我国户用光伏安装量已突破200万户,创历史新高!光伏产业热潮下,凤凰财经《风暴眼》栏目指出‘金融骗局到农村’导致‘农民被困在光伏里’。而某主管部门也因部分户用问题,下发文件调查因户用金融问题到账贫苦户返贫的舆情。浪潮下户用问题频发,本是农民“铁杆庄稼”的户用光伏究竟症结何在?
早期我国户用光伏因成本高、融资难,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2016-2017年两轮“630”抢装后,大型地面电站的投资机会变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户用光伏市场。2018年起,户用兴起;“531”光伏补贴迅速退坡,2019年后又渐渐迎来行业爆发期。2020年下半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光伏行业迎来更好发展机遇。然而行业涨价潮对整体装机造成重要影响,业界评价“户用保留了整个行业的颜面”。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在这一政策刺激下,全国多地掀起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浪潮,更加点燃了资本的热情,成为“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机构加码布局的“风口”。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21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已达21.59GW,相较2020年10.12GW的同比增长113%。“现在的户用光伏发展很快,和地面电站有‘掰手腕’的可能。”某光伏行业人士在接受世纪新能源网记者采访时说道。户用光伏目前受众群体多、从业人员广、又吸引了各式各样的资本投入其中。在这种普及宣传推广之下,与大型集中式电站相比更有利于老百姓接受。户用光伏因具备安装灵活、操作简单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广大农村,无需特别规划和设计,迎合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很多贫困地区的再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农户的增收起到推动作用。在政策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多重因素带动下,户用光伏已经进入快速爆发阶段。近年来,国内户用光伏市场蓬勃发展,户用光伏成为新增装机中的亮点。但目前国内户用光伏的渗透率仍小于 1%,潜在发展空间巨大。在补贴政策、金融渗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户用光伏成为光伏企业竞相发力的“蓝海”市场。受限于过往光伏成本太高,而我国国情下屋顶光伏的消费主力又偏偏是购买力最弱的群体——农民这一基本现状,为农户提供融资支持,成为户用光伏开发商的一项重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户用光伏的领军企业,正泰、中来、创维及阳光电源旗下的户用团队都拥有不俗成绩。
以上数据为世纪新能源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成,或有疏漏,仅供参考。
正泰安能是正泰集团旗下专注分布式户用光伏的公司,全国率先推进居民分布式屋顶电站建设,利用闲置的居民屋顶资源,实现屋顶光伏系统的销售与租凭,为广大的居民提供系统勘察、设计、安装和并网的一条龙服务。从正泰安能向农户发放的宣传单来看,正泰的户用光伏业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金顶宝”为代表的租赁式户用光伏系统,农户出租自家屋顶,无需任何费用0成本,年年拿租金,连拿20年,20年后公司把电站送给个人。另一种是农户自己投资建设电站,发电收益自己拿。2019~2021年这三年间,正泰的屋顶租赁模式,因为无贷款、收益固定而受到老百姓欢迎,开始在市场上快速推广开来。苏州中来民生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来民生”)作为中来股份在户用光伏板块的子公司,自2016年开始探索及布局分布式光伏市场,深耕光伏领域多年,目前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品牌。中来民生以其自有资金为用户提供分布式光伏电站设计、施工、安装、并网和运维等服务,通过分期收款销售分布式光伏电站,主要客户为农村家庭,特点是单户额度小、但账期较长。其赊销业务模式有现在风险,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累计金额较大,会有货款回收坏账的风险,回款速度的改善难度也较大。多重政策利好加持下,家电行业也加入光伏赛道,一方面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多元战略业务布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其中,创维光伏异军突起,成为今年光伏行业的一匹黑马。创维光伏单就2021年6月份来看,就创造了单月装机超1万户的纪录,市场表现可圈可点。创维称与别家不同,创维光伏以“光伏+普惠金融+数字科技”商业模式定位自身。创维认为改模式不同于贷款,是以合作模式为融资租赁,到期后电站归农户自己所有。创维光伏的模式,是华夏金租根据用户的要求,替用户向创维光伏购买电站,在出租给用户。电站正常运行下,发电收入完全足够支付租金和运维费,剩余收入全部归属用户,15年到期后或提前买断,电站和发电收益全部归用户。但据金融专家告诉世纪新能源网,改模式也是贷款的一种。一旦出现风险,农户也需要承担连带责任。2021年前三季度,创维光伏业务收入达21.9亿元,同比增长27275%。此外,据创维光伏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目前户用光伏行业发展趋势,预计今年将实现50亿元的营收。随着户用分布式光伏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认可户用光伏的金融属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9省市121家银行推出了针对个人、企业的光伏贷系列产品。所谓光伏贷,就是户用安装商通过与银行合作引入贷款模式以此降低户用光伏的安装门槛,此外还与保险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增加售后保障,是针对户用光伏的专项金融支持,例如江苏银行的“光伏贷”、上海市的“阳光贷”。其原理是通过每年的光伏发电量来偿还贷款,优势是投资人不用出钱,而是银行出钱投资建设。通过对比多起因“光伏贷”协议引发的纠纷事件,世纪新能源网记者发现矛盾的爆发点之一就在于部分企业未尽到相应的风险及责任告知义务,存在刻意欺瞒的现象,同时租赁合同双方权责明显不对等,极少限制光伏公司的违约责任,严苛的租赁合同成了对用户的“单向制约”,致使农户自身利益受损。日前,浙江某大型分布式屋顶安装商就与河南安阳一农户因屋顶出租合同引起了不小纠纷。农户表示,为了每月400元房顶租金,自己却变成了承租光伏电站的甲方,宣传中的租赁,在合同上也变成了合作开发、租金变成了利益共享。有媒体就此事专门致电该光伏企业进行佐证,针对农户反映的“出租房顶”变成“合作开发”一事,公司户用光伏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给农户讲合作开发他们不一定能理解”。而对于合同权责不平等的情况,该工作人员称,安装后需要农户看护光伏设备,但公司规定,业务员是需要向客户讲清楚合同条款的,具体情况公司会进一步核实。此外,光照条件、折旧费用、补贴停止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收益不及预期是另一大冲突关键。“一般经测算该地区的发电量肯定是能覆盖得了贷款的,而且预留的空间还会稍大一些,防止特殊天气的发生,经销商自己也会向银行交一些保证金。原先的时候都挺好,很多企业做的也很好。”但为什么后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因光伏贷产生了不少纠纷,老百姓也叫苦不迭。行业人士李斌(化名)认为,个别企业利欲熏心,为了赚快钱而制定不符合实际的光伏贷产品,在前期测算中发电收益根本无法覆盖贷款,即使刨除向银行缴纳的质保金,还是可能赚的盆满钵满。“在一开始做这个业务的时候,经销商就已经做好了干几年就跑路的打算。”至于经销商为什么早就预谋“跑路”欺瞒农户,李斌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各个环节中,最容易出猫腻的是‘年平均有效光照小时数’。屋顶光伏发电收益主要受日照影响较大,因地制宜,每个省的光照资源以及当地的脱硫煤电价、甚至补贴情况都不相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光伏发电的收益。”举个通俗的例子,同一个光伏贷产品放在山东或许经销商5、6年就可以回本,但是在南方比如江西、福建等省份至少要8年以上。如此漫长的回本周期,经销商如实告知农户可想而知大多数人是不接受的,因此他们在承诺时间内无法让农户回本的情况,经销商只有“走为上计”,农户因此背锅,也就是承担了所谓的金融风险。收益率为什么达不到预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补贴在下降。“光伏行业从起初利润很高逐渐变为低利润的行业,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点很重要。”“近些年为什么很多经销商不愿去做光伏贷了,光伏贷产品的市占率也在急剧下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光伏系统成本太贵了。”光伏贷执行落地的基本前提就是经销商的系统成本。李斌坦言:“首先系统成本不宜过高,本来年初经销商和银行谈的时候,8-10年的光伏贷是可以正常做下来的,农户收益也客观,完全可以稳定收益还贷,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但是一旦系统成本突然上涨,那么经销商的利润就会被压缩。此外,经销商还要承担整个光伏贷还款周期内的产品运维、售后服务成本,加上需要向银行缴纳质保金,“经销商会觉得自己得不偿失”。2021年11月1日,凤凰网《暴风眼》栏目发布的《困在光伏里的农民:“免费的阳光”为什么让我欠了银行20万》一文引起各方关注,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光伏企业和银行“坑”了农民,难逃其咎。文中提出,通过节目调查发现,光伏行业乱象丛生。农户非但并未从光伏中获得他们想要的收益,反而陷入一个又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而背后的上市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光伏贷扶不了贫,却济了富。国家乡村振兴局随后发文摸排调查“光伏贷”相关问题。2021年12月21日,河北省下发《关于开展户用光伏和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问题排查的紧急通知》,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其中提到,针对有关媒体报道多起有关户用光伏和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进行重点排查,就包括假借光伏开发名义进行欺诈等情况。面对外界的质疑,李斌认为光伏行业媒体在深刻自省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发声,消除一些外界的误解。“大多数人理解的屋顶租赁就是农户什么都不用管,就出个屋顶,每月收取租金。但如果出现一些人为的恶意损坏,经销商或者投资企业的损失由谁承担呢?所以说,凤凰网文章中所披露的强加条款一直都有,是企业对客户的约束也是对自己权益的保障。而且,合作开发屋顶电站都是有保险的,如遇极端天气出现问题,是不需要农户自己承担责任的。”至于为什么本就存在的条款被人拿来“大作文章”,这与户用光伏市场各种合作模式竞争加剧有关。“如果说我是做自建的,结果租赁模式抢了我的屋顶,但是又争不过对方,肯定是要找一些类似这种合同里的文字游戏。”当成本足够低时,哪一种模式都很好、都很完美。模式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从事户用光伏的人都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任何一种模式都可以给农户带来很好的收益。光伏行业从业人员众多,难免良莠不济,问题暴露出来也并非坏事,客观看待同时不断加深行业自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可能会存在这种素质低下的人,成为扰乱市场健康发展的乱象。李斌指出,完全杜绝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是去呼吁,去联合,问题发生后去纠偏,或是在行业中孤立这种“逆行者”。“要想彻底整改或是规避行业乱象,目前在光伏行业是很难的。”光伏行业的标准并不少,但从近几年开始即使是国家标准,也不再是强制性标准,而是推荐性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落实执行中,并没有相关部门去核查验收。也就是说,光伏企业用不用这个标准,没有人约束,完全靠自觉。“行业要做标准并不难,关键是得有相关验收部门去核查。”有人说让电网去做,但是电网不是行政部门,也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做这个事情。而且一旦电网介入,用既有标准去卡光伏企业,整个项目流程、效率就下来了,对光伏行业本身的发展也会有所抑制。未来户用的发展前景巨大,井喷式爆发是可以被预见的。2021年下半年开始,央企、国企开始加快收购户用光伏资产,一些大的民营光伏企业也开始向轻资产平台和加强运维转型。“企业既要自己做,也要同当地的央国企以股份占比的形式成立合资公司。”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民营企业在发面积开发时遇到的困难。2021年9月23日,正泰电器公告拟出售部分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资产,到2021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出售总装机容量不超过3000兆瓦。正泰电器2021年前三季分布式(含户用)光伏电站装机容量7179兆瓦,电费收入31.82亿元,也就是正泰拟出售约四成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此后两个月的时间,正泰安能先后以18.3亿元、19.72亿元的交易对价,出售其在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的部分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资产。正泰一边回笼资金,一边借力央企资源加快拓展整县推进的项目。2021年9月24日,正泰电器公告,正泰安能就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与多地相关政府部门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居民屋顶光伏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开发,涉及签约装机容量合计约1556.7兆瓦。未来三年,将集中整镇、整村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等地增加新装机容量。在看另一大户用光伏龙头“中来民生”,同样“携手”国电投致力于户用光伏的开发。2021年上半年,中来民生与中电投达成了战略合作,成立了项目公司上海源烨公司。上海源烨,全称“上海源烨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成立于2021年3月10日,国家电投下属公司持股70%,中来股份子公司中来民生持股30%。与此同时上海源烨与公司签订了EPC合同,约定首年合作建设户用光伏EPC工程规模至少1.2GW,5年累计不低于7.2GW的业务目标。目前合同均在正常履行中,截止到6月30日已经立项建档电站容量312.64MW,已经开工电站容量275.60MW,已验收交付150.79MW。国家电投通过不同子公司分别与两家户用光伏开发巨头合作,并且都采用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捆绑,本质上是户用光伏的“资产化”探索,但不同之处在于,跟正泰的合作是收购已并网存量户用光伏资产,与中来的合作则是共同开发增量户用光伏资产。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国家电投2021年共进行了12起光伏电站交易,收购总规模达2875.34兆瓦,交易总额80.14亿元以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电投今年以6.69亿元收购协鑫新能源713.15兆瓦光伏电站。“光伏行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偏低,央企融资成本低,又有收购光伏电站来增加‘绿电’资产的需求,所以今年出现户用光伏市场央企扩张迅速的情况。”某位光伏行业代理商认为,民营光伏企业轻资产运营将成为未来行业趋势。国家能源局相关信息显示,“整县推进”从上报的项目开发主体来看,央企、地方国企、民企成立公司的合作投资开发模式占比超过60%。尽管曾经乱象横生,户用光伏前景仍被看好。作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方向,户用光伏未来金融渠道势必会更宽。户用光伏现已从高补贴逐渐走向平价上网时代,如何实现多方共赢,避免金融杠杆盲目加码、不良商家卷款跑路等乱象再次发生,仍需上层定好位、金融机构把控好风险,企业对新商业模式的持续探索也必不可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