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外壳均采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从2020年6月接到冬奥火炬研制任务开始,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就在第一时间成立团队,利用耐高温的聚硅氮烷树脂,通过分段固化、高温段陶瓷化处理,攻克了火炬外壳耐高温、耐燃烧等多项技术难题。
根据北京冬奥组委会公布的数据,北京冬奥会将示范运行超 1000 辆氢能源汽车,配备 30 多个加氢站,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包括来自丰田汽车、北汽集团、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等一众车企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均将投入到北京冬奥会之中。

冬奥会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示范推广提供了诸多重要场景。各大氢能企业竞速冬奥会,助力举办绿色冬奥。此外,中石油、中石化、国电投等也都投入交通干线沿线加氢站建设。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在北京冬奥赛区已建成4座加氢站,冬奥期间供氢能力将达到5500公斤/日,可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国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0”的突破,而2022年的冬奥会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化”。
向世界展示中国,2022冬奥会做到了。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在氢能方面,《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将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氢(氨)储能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开展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重点试点示范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氨等更长周期储能技术,满足多时间尺度应用需求。近期,甘肃、河北、河南、吉林等地相继发文,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建成示范园区,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之路任重道远,氢能产业链的规模化和商业化正加速形成,万亿市场等待上下游企业的共同推动。冬奥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为双碳目标努力的决心,同时也在助力产业升级,为各氢能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