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又刮起了上市风。
3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经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微型逆变器巨头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待该公司注册完成后便可正式登陆科创板。2月24日,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上市委2022年第8次审议会议公告》,就接线盒企业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快可”)(首发)的上市申请进行审议。2月9日晚,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基于公司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为前提,董事会启动一项可行性研究,就公司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和计划,包括上市方式、时间及任何发售计划。1月28日,海泰新能北交所上市申报材料获北京证券交易所受理。1月26日,组件巨头晶科能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5元/股,发行市盈率为54.9倍。事实上,如果把时间维度进一步拉长会发现,这股光伏企业的上市风,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刮起。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正式提出了碳排放目标:“争取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30·60”目标的利好下,当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48.2吉瓦,创下近三年来新增装机规模最高值。迅猛增长的装机量和“30·60”目标下的光明前途,让“5·31”后沉寂了将近两年的光伏产业重新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从最上游的设备,到中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再到配套的·玻璃、胶膜、接线盒等光伏企业,纷纷开启了新增、扩产计划。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9-2020年,光伏企业发布的扩产计划共186个。这其中,仅2020年前8个月的扩产项目,就多达66个,需要花费的资金总额高达2395.24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花销,对本就是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企业来说,要承受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解决资金缺口的最好办法,无疑是上市融资。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A股光伏板块曾数次涌现上市潮:2010年和2011年,每年登陆A股的光伏公司数量均为7家;2012年和2017年均为5家;2001年、2005年、2013年、2015年及2016年,则为光伏上市空窗期。而2020年至今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冲刺A股资本市场的光伏企业已经达到了41家,成功上市31家。其中2020年17家,2021年18家(成功11家),2022年开年至今为6家(成功3家)。数量已远超以往任何一年。
融资之外,光伏企业争先恐后抢滩资本市场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千亿光伏赛道的出现,让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都看到了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登陆资本市场,往往还决定着企业的战略成败和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中国光伏行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在《光伏行业“十三五”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形势展望》的报告中指出,众多光伏企业的集中上市,特别是光伏装备制造企业和辅材辅料企业的上市数量增多,说明中国光伏产业融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说明中国光伏行业的综合实力正在增强,短板正在被补齐。但企业上市不是终点,资本的注入,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决定光伏企业生死成败的,还是自身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造血能力。光伏行业发展史上,不少光伏巨头为了迎合资本,或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选择以高负债的杠杆方式疯狂扩张,最终因债务危机轰然倒塌的例子并不鲜见,在机遇及较好的大形势下保持警醒的头脑,提升自身的实力才是。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