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根据官方报道发生了多起风电事故,其中当以甘肃华家岭西风电场“1.18”触电事故损失最为惨痛。在事故中,造成了施工人员一死一伤,根据官方报告,事故原因为施工人员在高压带电作业中未使用安全工器具,酿成如此悲剧。除了这起事故以外,5月6日海南省东方市新龙镇下通天村附近发生了一场风机着火事故,由于该风机所处位置风力较大,起火部位位置较高,这为消防队员灭火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数小时后才将火势熄灭。风电事故的“刷屏”让人不仅去思考,我国风电“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隐疾。
对近年来的风电事故公告进行汇总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的风电事故类型比较集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投产前期事故、投产后风机产品事故、投产后运维事故。投产前期的事故主要围绕运输及吊装,近年来风机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之五年前已经实现大幅降低,主要源于近年来风电运输技术的迭代以及专业风电运输公司及团队的大量涌现。但吊装事故却仍旧居高不下,且在抢装期事故频发,在抢装期对于吊装团队来说时间非常紧迫,吊车完成某一项目之后大概率需要前往下一个风场为新的业主提供服务,在项目之间的空窗期内,吊车需要专业的保养及维护,以保证吊车在下一个风场作业中的施工表现,抢装期内能够提供给吊车进行维护保修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多吊装商在维护环节进行缩减,导致吊车超负荷运作,造成了事故产生的隐患。同时吊车的吨位及范围强度有限,吊车的选择需要与现场风速及施工强度相匹配,这也成为了多起吊车损坏事故的元凶。在风电场投运并网后风机自行损坏的事故类型中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旧风场发生事故,第二种情况是新投运风场发生事故。老旧风场事故原因主要源自风电长投建时间过早,在当时相关政策及规章标准还不够完善,在早期施工及运维过程中可能已经造成了事故隐患,同时老旧风场事故发生还可能会风机部件老化功能减退有关,对于老旧风场的运维难度比较大,很多风机部件发生损坏后维修更换的成本极高,甚至有些部件早就已经“重金难求”,对待此类老旧风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旧换新”、“以大换小”,对部分难以继续投用的风场进行退役处理。新投运风场的所发生的事故在近几年成为了现象级的行业话题,主要源于近年来我国的风机制造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在此等技术条件下如果发生风机产品的自身事故,那么究其原因只能是因为降本和抢装,导致产品本身质量折损。此类事故主要表现为风机塔筒、叶片等部件的外部受损,此类事故的发生场景大多数都是大风地区的大风天气。其实极端天气对风电机组造成损坏个别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在设计阶段尽可能的提高风电机组对环境的适应力,进而提高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在风机事故中当数投产后运维事故所造成后果最为惨重,因为此类事故产生的原因大都是运维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满足施工规程标准,危害了生命财产安全。而此类现象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上出现疏忽,在施工人员上岗前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使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重要规章产生忽视,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无论风电事故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究其本质都是成本的问题,这个成本可以被理解为盈收的成本,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时间上的成本。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风电第一大国,可是实际上我国风电产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节点。对于开发商而言,风电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真正的超过火电,投资建场的成本仍旧很高。对于整机商而言,市场在不断缩减,下游产品价格仍旧很高,即使对下游零部件进行进一步压缩成本,仍旧无法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下游产业而言更是苦不堪言,在风电观察前几日所整理的产业链一季报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叶片、塔筒此类风电下游产业的大宗,即使是叶片、塔筒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仍旧无法保证在降本潮中保住自身,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在这样的行业生态之下,风电企业对降本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而市场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势必会影响一个又一个小的个体,这个“个体”可能是一个项目、一套机组甚至于生存于风电产业中的每个个人。市场的快速缩减,盈利的愈发艰难终会导致产品质量的缩水、项目质量的下降、管理成本的压缩。近两年内,行业中出现了个别企业超低价竞标,根据竞标价格进行分析竟看不到有何利润空间,不用仔细分析就能看得出来,在低价的背后是成本的缩减,这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任何并非立足于制度和技术基础上的进步,都只是表面的“进步”,在虚假的繁荣背后时刻隐藏着危险。风电企业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的运转和市场占有率,迫不得已采取低价策略,但是风电机组并非是一次性消费产品,每一个项目投运之后都伴随着至少十年以上的运维和养护。在时间的见证下,优劣立显。盲目追求低价,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产品本身,只会使企业最终变得外强而中干。国家对风电产业目前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求一直都是“高质量”发展。其质量之“高”并非是指年投建容量,而是指在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上的提升绿电产量及消纳总量,同时增强风电的可靠性,使其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献力。行业中也存在很多“老牌”企业,多年来专注于自身产品的技术更迭,同时通过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探索着风电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可能从表面上来看,此类企业的年投建容量总量并不“拔尖”,但多年以来行业龙头地位从未被颠覆。“高制量”和“高质量”一字之别却差之千里,一种是为了未来的繁荣而积蓄潜力,一种是为了表面繁荣而“描眉画眼”。一味追求总量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就是在将每一个项目、每一套机组、每一个员工置身于危险之中。风电事故中只有少部分是“天灾”,大部分都属于“人祸”,勿以质量为代价,安全重于泰山。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