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北京大兴:推进农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应用

   2022-05-25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21000
核心提示:5月18日,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落实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农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应用,强化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宣传推广,持续改变农村用能结构。详情如下:各镇党委、政府,区委区政

5月18日,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落实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农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应用,强化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宣传推广,持续改变农村用能结构。

详情如下:

各镇党委、政府,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关于落实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经2022年5月7日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5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关于落实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大兴区加快建设繁荣开放“新国门”、打造首都南部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关键一年,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特殊而重要。全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大兴建设好”的嘱托,落实市委十二届十八次全会、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大兴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扎实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疫情防控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确保农业稳产增效、农村宜居善治、农民稳步增收,打造城乡融合新典范,走好具有大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高站位守好农业基本盘,让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加有劲头

(一)全力以赴抓好稳产保供。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压实粮食安全和“菜篮子”责任制,扩种大豆和油料。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2.3万亩,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24万亩;蔬菜(含食用菌)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3.1万亩、50.46万吨;花生播种面积达到7317亩,油菜播种面积达到400亩。强化农作物长势监测、生产调度和技术服务,抓好田间管理,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充分挖掘边角、零碎地块种植潜力,提高耕地和设施利用效率。加大农资打假力度,严防假劣种子坑农害农、肥料含量不足等问题。稳定生猪基础产能,能繁母猪保有量达到3000头。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动节约减损取得实效。

(二)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明确耕地保护目标要求,采取“长牙齿”的硬举措,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28.6万亩耕地保有量和25.8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落图落地。抓实抓细“田长制”,完善村级农田管护制度,深化水、林、田“三长”和区、镇(街)、村三级协同联动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蔬菜生产。抓好“大棚房”问题常态长效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科学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今年建设4900亩,改造提升5000亩。实施复垦耕地环境监测和分类管理,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和宣传。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三)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回头看”活动,优化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食用农产品“治违禁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大力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持续打造农业标准化基地。深化有机绿色农产品示范带(区)建设,绿色有机产品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加强大兴西瓜、庞各庄“金把黄”鸭梨、安定桑椹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提升一批“北京优农”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绿色防控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3%和45%以上。推广应用抑制季节性裸露农田扬尘保护性耕作技术2万亩。完成561.9亩市级农业种植增绿任务。

(四)加强农业重大灾害防范应对。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理念,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技术和应急预案,加强防汛抗旱等应急物资储备,强化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抓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常态化防控,全面加强生猪调运、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等重点环节监管。优化农业保险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二、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让乡村产业更加有奔头

(五)加快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用好市级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布局集中、发展蔬菜产业意愿较强的镇、村,培育一批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设施蔬菜经营主体。接续实施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和设施农业“以奖代补”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农业设施,加快北臧村镇、魏善庄镇2个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促进建设规范、生产水平、产后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环节提升。鼓励各镇申报实施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试点。

(六)乘势打造种业发展新高地。落实《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实施集约化育苗场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提升西甜瓜、蔬菜等集约化育苗能力,年育苗量达到1.5亿株以上。深化与国家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进国际植物新品种综合测试中心和健康种苗检测中心建设,加强特色特优品种推广,进一步丰富华北地区种质资源库,打造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贯彻落实《北京市种子条例》,加强种业品牌保护,提升大兴种业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率。

(七)积极争创现代农业示范。聚焦高质高效,以庞各庄镇、长子营镇和采育镇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结合魏善庄镇、安定镇特色产业,深化庞采路高端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带动作用,串联打造“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北京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1-2025)》,做强特色主导产业,稳步扩大西甜瓜种植规模,加快构建“两带、百果、百园”的果品产业布局。支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专业镇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八)深入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培育提升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民俗接待示范户。着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深度融合,探索发展乡村科普实践、研学教育等新业态。持续打造“丰收季”系列节庆品牌,举办一批精品农业节庆和农事体验活动,塑造推广“网红打卡地”40个,实现“丰收卡”覆盖超过6万人次。积极探索林果、林药、林菌、林苗、林花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有序发展林下种植、森林康养、休闲体验、自然教育等“森林+”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精品乡村民宿,有效盘活闲置农宅,完善配套设施,打造70个特色民宿院落。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特色“伴手礼”。优化农产品流通销售服务体系,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规范化建设和适度规模经营,支持3家市级以上示范社提升发展水平。

三、高品质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让村庄田园更加有看头

(九)持之以恒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巩固整治成果,围绕改善村容村貌、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公共设施维护等重点内容,推进村庄环境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全域化管理,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促进356个村庄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进一步突出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开展“美丽街巷”“美丽村庄”等创建评比活动,评选“美丽庭院”区级示范户200户。

(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原则,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范管理,高质量完成市级第二、三批共220个村的建设任务。启动市级第二、三批共40个村的村内污水管线建设,实现村庄污水有效收集。持续培育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实市级“百师进百村”活动,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在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公共服务上做更多文章,着力提升创建村示范效应。

(十一)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煤改电”长效管护和煤改清洁能源信息管控系统运行维护。推进农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应用,强化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宣传推广,持续改变农村用能结构。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开展农村分户计量设施安装。落实农村水源保护巡查机制,持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开展农村供水厂站水质检测,每季度对镇级集中供水厂检测一次42项常规指标,保障饮水安全。实施乡村公路维修和养护工程,完成大修里程90公里、维护养护1900公里,积极创建“美丽乡村路”。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亮化行动,推进森林村庄和景观建设。

(十二)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村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庄特别是人口倒挂村村级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农村医务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不断提升农村办学质量。合理布局农村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餐桌,增设14个服务点位。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市书房、实体书店和美丽乡村数字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提高村头公园利用率,积极创建北京市体育特色镇。

(十三)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探索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等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大数据应用,完善基础数据库,推进数字农业试验室建设。积极推进乡村电商应用示范,拓宽宣传和销售渠道,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网络销售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的线上推介。推进数字化赋能“接诉即办”,加快“热线+网格”融合提升项目建设,打造多渠道群众诉求一网通办模式,推动“接诉即办”“放管服”改革等工作提质增效。

四、高效率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让民生保障更加有盼头

(十四)持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依托北京农交所技术资源开展试点,探索形成集体资源资产管理指南,强化村级管理基础。盘活盘优集体资产,促进增值赋能。推动5个壮大集体经济项目顺利投产,新增1个扶持项目。深化市管国企与薄弱村对接帮扶,开展帮扶“回头看”,促进帮扶措施落细落地。2022年实现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超过50万元。

(十五)巩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细化农民增收措施,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持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技岗相适培训,全年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训不少于4000人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农民就业参保政策,促进71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保。推进以工代赈,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环境绿化美化、乡村公路管护、河道管护、集体林场和平原造林等项目,深挖岗位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保持农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公益性岗位对农村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作用。将巩固脱低成果工作纳入农民增收工作统筹推进,实施常态化帮扶。加强脱低资产规范化管理,确保资产安全运行,持续发挥效益。

(十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提升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引培新型“农创客”,壮大农民企业家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

(十七)拓宽农业农村投入渠道。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优化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指导生产经营主体申请贷款贴息,推进新型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鼓励农业信贷担保产品研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大棚设施抵押和信用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丰富融资途径,简化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提高综合效益。鼓励农业保险险种创新。

(十八)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实市级“村地区管”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持续开展土地对外流转区级联审工作,全面开展农村涉地合同及集体资源资产核查。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有序推进宅基地抵押贷款、有偿使用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引导促进闲置农宅盘活利用,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引领作用,增加集体收入。推进西红门镇大白楼村住房质量提升整体改造试点,确保按期完成。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研究出台点状供地指标使用的指导意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五、高标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让乡村全面振兴新举措更加有准头

(十九)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完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涉农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落实激励和约谈机制,持续激发争先动力和干事活力。涉农镇每月都要研究调度乡村振兴工作,保障各项工作进度和实效。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党校的重要培训内容,加强集中换 届后各镇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领导干部的培训。

(二十)构筑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围绕中心工作,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深化“党建+”理念,构建齐抓共管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建强村级党组织队伍,推动实施“头雁工程”,实施村干部增能提质系统培训,组织开展村书记集中轮训和“大讲堂”选调培训,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拓宽发展思路,推动村干部干事创业。创办“兴农谈”系列论坛,创新培训方式,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师资库,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新国门·青苗”培养计划,加强村级后备管理人才储备和培养,充分发挥第六批23名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开展村级组织分类提升,持续整顿9个市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四议一审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落实,强化村级监督管理。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十一)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以“转民风、聚民心、提民气、调民意”为目标,多渠道开展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北京榜样”示范作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入农村。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办好农民艺术节、主题宣讲等各类活动,深入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完成惠民演出1100场。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探索“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创新手段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二十二)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积极开展“送法下乡”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功能,法律咨询满意率达到93%以上。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2022年市级示范村覆盖率达到30%。抓好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将宗教管理职能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范畴。常态化开展农村地区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农村地区“八黑”乱象治理,强化对电信诈骗等网络新型黑恶犯罪的防范宣传。推动智慧平安小区(村庄)建设。持续开展“三农”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和综合整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坚持不懈抓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不断健全常态化防控体系,大力提升“平战”结合能力,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村、机场周边村庄和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管控。

(二十三)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乡村振兴项目储备机制,加强社会动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开展乡村振兴观摩拉练、实地取经等务实管用活动,促进互学互鉴互进和争先创优。支持各镇、村结合实际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加大乡村振兴工作宣传力度,注重总结推介典型经验。做好“三农”相关政策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