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市场、合理的利润。”背靠太师椅,卡姆丹克(0712.H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向本报记者详谈太阳能融资发展之道。
3月底,2009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卡姆丹克称计划于台湾发行TDR进行上市融资,以获得用于近一倍的产能扩张计划所需资金。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获得大丰收,太阳能权威杂志《photon》的数据显示,2010年光伏行业的太阳能电池年产量增长118%,为太阳能大规模产业化以来增长最为迅速的一年。
在2010年,卡姆丹克在营收增长超过一倍的同时,取得了32.4%的毛利率。
由于上市将摊薄权益,高速成长的企业理应不必急于上市,不过,张屹称,“高利润率不可持续,2011年估计会在20%左右,未来能在15%-20%左右就很可观”,而“现在太阳能最大的问题是使用成本太高”,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来压低成本,“形成千家万户用上太阳能的大市场”。
然而在现有的环境下,主体为民营企业的新能源企业难以在中国银行市场获得所需资金,甚至是中国的证券市场亦对其关闭。
“综合考虑,海外融资是最优的选择。”
台湾融资
在美国半导体产业浸染多年后,张屹于1999年在上海创立卡姆丹克。
“如果不做太阳能,卡姆丹克不会有今天。”张屹称,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只是一个跟随者,“卡姆丹克会慢慢做大做强,但不会迅速做成行业内世界一流企业。”
21世纪初,卡姆丹克还在用“二手设备、二流技术”做加工,但在2005年转型太阳能电池晶片切割后,不出四年即在香港上市,亦成为2009年唯一成功IPO的中国企业(总部在中国,但注册地为开曼群岛)。
2011年3月底,卡姆丹克宣布欲再次大举融资,计划发行1亿份台湾存托凭证,并于台湾证交所上市。根据卡姆丹克的公告,此次融资被包括在此前授权的融资计划内,在2010年5月股东大会已授权公司发行不超过总股本20%股权的融资方案。
“香港更认可金融和房地产,而台湾科技产业很大很强,市场认可度高。”张屹称,在香港上市路演过程中,其发现了台湾融资的潜力,“再加上我们也有客户在台湾,对我们非常的了解,故很多投资人认可我们,希望我们在能在台湾发行TDR”。
融资扩张
卡姆丹克两次上市间隔不足两年,但境遇却是两重天。
2009年中国太阳能产业遭遇寒冬,如何获得资金得以生存去下成为当时中国太阳能企业的最迫切需求,但时至2011年,如何获得资金扩大规模抢占市场成为当下中国太阳能企业的首要目标。
根据卡姆丹克公布的发展计划,到2011年底其产能将由600MW扩产到1GW,并计划提高现有产品技术规格,以及补充人才。
|在张屹看来,融资成为卡姆丹克的必然选择。
不过,不同于其它企业的发展计划,“即使我们获得大量的资金,我们仍将会关注于专业化,而不会转型做垂直化。”张屹称,虽然中国绝大部分知名太阳能企业均在向上下游扩张,但其仍将坚持不做产业链延伸,“希望更深更精”。
一如卡姆丹克在会议室放太师椅的行为一样,在中国太阳能产业界,其是一个十足的异类:卡姆丹克仅做太阳能中游环节的单晶产品,而与它同级别的太阳能企业,即使身处中游,那亦会做多晶产品。
“新兴产业多做点利润肯定好,但当产业成熟,没有自身核心长项的都会被挤出去。”张屹认为,太阳能产业最终会整合到几大家手里去,而对卡姆丹克而言,“我们可以在单晶切片做到世界最大最好,只要有单晶切片市场,我们就能做下去”。
从2006年至2010年,卡姆丹克营收增长近10倍,利润增长近4倍,“毛利率超过30%,做垂直整合的,除了一两家,其余的都比我们低”。
资本困局
不过令人迷惑的是,在2010年9月,出于对未来的看好,已为绝对控股方的张屹通过认购,还增加了卡姆丹克1亿股权,为何时隔半年其又在海外市场做出摊薄股权之举?
“太阳能产业的高额利润率不可持续。”张屹称,由于未来太阳能产业利润率将不断下降,而卡姆丹克毛利率能保持在现在的一半15%-20%已属乐观,“未来我们的追求是庞大的市场和合理的利润”,因此借助较高溢价融资扩大生产规模,进而降低太阳能使用成本成为卡姆丹克上上之选。
“(在资金获取上)我们不可能只靠一条路。”张屹称,除了海外资本市场,其亦考虑银行借贷与中国资本市场等方式融资。
张屹称,卡姆丹克在银行大概有4亿美元的贷款额度,虽然获得银行方面不少支持,但相对较高的使用成本,及较短的使用周期限制和严格的质押要求限制了对信贷渠道的利用,“我们不可能拿出几十亿的抵押物,即使拿到了,也不敢用,6%的利息,利润全被吃掉了,而且一年就得还,项目投到一半,要我们还钱怎么办?”
“中国资本市场溢价更高,很希望能回大陆上市。”张屹称,由于从法律上看卡姆丹克属于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外资企业,并且有大量的海外资本,因此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无法在大陆上市。“以后国际析开启,或许我们有机会在大陆上市”。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