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大力士”和“多面手” 携手开启海上风电施工“新纪元”

   2022-07-21 三峡小微22120
核心提示:近日,国内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顺利出坞下水,建设者们仔细检查各个部件、各项参数,为正式投运做最后的准备。在建设者们眼里,这是一副即将完成的美丽画作,每位建设者都犹如画师,勾勒着我国海上风电的未来……近年来,我国

近日,国内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顺利出坞下水,建设者们仔细检查各个部件、各项参数,为正式投运做最后的准备。在建设者们眼里,这是一副即将完成的美丽画作,每位建设者都犹如画师,勾勒着我国海上风电的未来……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猛,新增装机容量已连续多年领跑全球。据《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与整个欧盟相当。正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所说:“中国海上风电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缓慢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突破。”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海上风电项目持续向深水区迈进,新的挑战已然出现。如何在深远海安全高效地进行风电基础施工和风机设备安装,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海上风电施工作业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受制于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每年可进行施工的年平均作业窗口期仅有100天到150天左右,且常常需要不同功能类型的船只相互配合作业,在海况较差的情形下,多个船只难以保持彼此之间的相对稳定,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危险性,提高了时间成本,对于人力物力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乌东德”号和“白鹤滩”号的问世,对于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江苏南通,刚刚完成交付的“乌东德”号已“整装待发”,准备远赴深蓝,履行使命。作为国内首艘“运输+起重”一体化的深远海风电施工船,“乌东德”号既有相当于3万吨级甲板运输船的强大运输能力,同时还拥有着3000吨的强大起重能力,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大力士”,无需其他船只配合,仅靠单船便可完成港口装载、海上运输、起重及打桩等主要作业内容。恶劣海况情形下施工船与运输船的船组配合作业困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得到了保障。在恶劣的海况下,“乌东德”号可以在年平均作业窗口期的100到150天之外,再抢出额外50天的作业窗口期。

与此同时,在1200公里外的广州南沙,刚刚结束出坞“大考”的“白鹤滩”号浮于水上,正在进行码头调试及系泊试验。作为国内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将运输、动力定位、起重、安装、抢险打捞等功能融于一体,在运载、施工、机动、稳定等方面均具备出色的性能,可谓是海上作业“多面手”。

曾有人将海上风电施工比喻为“在豆腐上插筷子”,既要精准,同时还要考虑海底复杂的地质条件,碰到海况较差的情形,施工作业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往往连保持船体稳定都困难,更别提在“豆腐上插筷子”了。

针对这一难题,“白鹤滩”号给出了答案——施工的机会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创造出来的。

三峡集团所属三峡物资招标公司船机项目部的冯伟这样描述道:“‘白鹤滩’号拥有的4条120米高的三角形桁架式桩腿,可使船体牢牢‘站立’在海面上,在施工时稳如泰山。”不仅如此,“白鹤滩”号的甲板面积为4200平方米,足有10个篮球场大,为安装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之其配有的2000吨级绕桩式起重机,可对2000吨的风机基础进行吊装作业,能够满足10兆瓦及以上大容量风机一体化安装需求,确保在施工窗口期内拥有更高的作业效率。

“白鹤滩”号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十四五”时期,三峡集团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不移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乌东德”号、“白鹤滩”号携手面世,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大型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制造技术升级,为我国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向近海深水区及深远海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建设者们的智慧和辛劳。时间回到两年前,三峡物资招标公司副总经理蔡肇斌接到了一个既让他兴奋,又让他发愁的任务——两周之内拿出海上风电关键施工船机筹划方案。“海上风电施工船是我们之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好在得到集团内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方案能够如期提交到集团进行专题讨论。”蔡肇斌回忆道。最终按照“立足国产、技术成熟、提高效率、经济可行”的原则,项目正式开展可行性研究。这期间,三峡物资招标公司市场发展部经理胡江波带领项目团队与二十余家国内船舶设计、建造、关键设备厂家,开展了数十场调研交流,海上风电施工船机项目从开始筹划到正式落地,历时5个月。

2021年7月,两艘海上风电施工船开始建造之初,三峡物资招标公司船机项目部的王鹏挑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任。“两条船的技术规格书足足有500多页,涉及结构、舾装、舱室、轮机、电气、机械、空调通风冷藏等多个专业,那阵子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候,我都在心里琢磨这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鹏不无感慨。工作任务重,学习时间少,为了尽快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每天晚上他都会回到办公室看技术资料、啃建造方针、理关键节点、学法律法规。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渐渐地,王鹏从一个船舶行业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无论是船舶建造工艺,还是船舶设备性能,亦或是船舶运营管理,他都如数家珍。

“我们刚刚进入到海上风电大型施工船运营领域,得尽快建立‘朋友圈’,找到‘好朋友’。”王鹏说道。为了确保两艘船建造和运营无缝衔接,交付后能够立即投入到我国海上风电建设的“战场”中去,王鹏带领团队四处拜访行业相关部门及上下游单位,学习先进的船舶运行管理经验,深入了解海上风电大型施工船机市场行情。一年时间里,在不同的城市与不同的单位交流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摸清了船舶运营资质条件,制定了与公司现状相匹配的船舶运营模式,为两艘船交付后的运营做足了准备。

南方沿海地区的夏季总是来得格外早,今年5月,广州地区的温度就已经突破了30摄氏度,彼时正值“白鹤滩”号设备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张莱华的穿着显得与炎热的天气格格不入,劳保服、安全帽、手套、口罩捂了个严严实实,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船舱时,汗水顺着他的劳保服直往下淌。作为三峡物资招标公司现场监造组成员之一,张莱华严格把关建造质量,每一个舱室、每一个设备的查验他都一丝不苟,从船首到船尾,从舱底到船顶,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工作的身影。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船上时常有各个工种交叉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同金属碰撞的铛铛声交织在一起。“在船舱里走上一遭,白色的口罩基本就成了灰色,身上的衣服也能拧出水来。”张莱华说道,“虽然工作苦了点,但是想到能为这样的大国重器出一份力,我就觉得自豪。”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