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安徽滁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践行双碳目标,把滁州打造成能源转型示范区的建议》建议答复的函。
根据《答复函》,健全综合能源利用体系。滁州市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和消费模式,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提升能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更大力度实现节能减碳。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约311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约121%,其中风电装机约12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约102万千瓦,水电装机60万千瓦,生物质能装机约25万千瓦。
科学布局可再生能源项目。按照“项目集聚,优化布局”的思路,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500万千瓦。风电方面。加快建设龙源来安三湾、远景定远等项目。
原文见下:
关于《关于践行双碳目标,把滁州打造成能源转型示范区的建议》建议答复的函
关于《关于践行双碳目标,把滁州打造成能源转型示范区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根据滁州市能源结构、电力设施基础情况,科学编制滁州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光伏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建立多元安全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探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谋划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与电网同步发展,有序推进远景定远风电、华晖天长光伏电站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与配套电网项目同步进行,增强电网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适应性。
(二)健全综合能源利用体系。滁州市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和消费模式,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提升能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更大力度实现节能减碳。近年来光伏和风电装机规模大幅增长,水电稳步有序开发,生物质能发电保持平稳。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约311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约121%,其中风电装机约12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约102万千瓦,水电装机60万千瓦,生物质能装机约25万千瓦。滁州市新能源发电量增幅较大,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约61亿千瓦时。
(三)有序实施电能替代。我委会同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等单位印发《滁州市电能替代工作实施方案》(滁发改委能源〔2017〕256号),明确综合运用财政、物价、环保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工业生产、建筑供暖供冷、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五大领域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着力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形成清洁、安全、高效、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2017—2021年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6.92亿千瓦时。
(四)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滁州市全力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助力城乡建设绿色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安徽省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智能建造水平,促进建筑业高质量转型发展。2016年至今,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面积达990万平方米(或近千万平方米)、竣工绿色建筑3500万平方米,成功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1个、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3个、建筑产业现代示范基地1个,获全省首批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市称号。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多元化应用,全市累计竣工太阳能光热建筑3070万平方米、推广浅层地热能技术应用50万平方米、建筑光伏总装机容量达120兆瓦。
(五)加强储能项目建设。我市现有建成天长天能智能微电网储能项目,项目规模0.1万千瓦/0.21万千瓦时。我委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全省风电、光伏开发建设指标竞争性配置工作,并督促取得的建设指标的企业积极落实配套储能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定远、天长风光基地,推动百万千瓦级远景风电、阳光电源、龙源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汇集站,并配置储能。在全面梳理摸排我市加油站和氢能使用的基础上,谋划出台《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加强氢能储用管理。
(六)构建能源大数据中心。我市已完成滁州能源大数据中心(园区级)系统上线,系统部署在电力公司。大数据中心收集苏滁高新区216家企业2021年11月以来的电量数据,可以对苏滁高新区企业的电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期对企业进行能效分析,协助企业能效提升。
二、下一步打算
我市将继续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优化能源结构为目的,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传统能源建设,加大新能源产业投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滁州打造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示范区,为我市早日实现“5688”目标“五五”愿景保驾护航。
(一)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统筹推进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有序推行在役燃煤自备电厂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加快大唐滁州电厂、滁州天长天然气调峰电厂建设。构建跨区域多气源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大力建设中海油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项目,加快建设皖东北天然气管线项目和对接临省气源管线项目,引入江苏、河南等临省气源和海上气源,保障气源充足供应。
(二)科学布局可再生能源项目。按照“项目集聚,优化布局”的思路,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500万千瓦。风电方面。加快建设龙源来安三湾、远景定远等项目。光伏发电方面。重点建设华晖天长、晶科来安、大唐凤阳等项目,持续推进滁州经开区整县(市、区)屋顶光伏试点项目建设;支持利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农村房屋等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方面。重点加快推进圣泉自备生物质热电厂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储能项目方面。加快推进远景定远智慧储能共享电站、龙源天长储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鼓励储能共享集中开发,切实发挥储能调峰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累计建成电化学储能电站30万千瓦。
(三)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滁宁一体化电网,打破区域壁垒,构建区域互联互通、区内互济互保、电网强简有序、源网荷储互动的新形态电网。对接国土等部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电网与新能源同步规划、协调发展,提高新能源接入的便捷性、经济性,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能源项目与500千伏、220千伏等不同等级电网项目规划衔接,新增电源布点,优化网架结构,全面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技术装备和智能化水平。
(四)推进能源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电能替代,积极推进工业生产、建筑供暖供冷、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五大领域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着力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严格审查高耗能行业和配置高耗能设备的新增项目,鼓励高耗能工业企业采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强化生产环节节能,全面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
(五)加大推行绿色建造。贯彻执行《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拟编制滁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推进我市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依托我市绿色建材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节能材料与节能技术,采用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的方式,积极构筑太阳能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等多种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一体化建设应用,形成系统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打造一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鼓励和支持各地尝试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六)提速能源数据监管。统筹全市水、电、热、气等能源数据,实现能源数据互联贯通、多种能源高效协同、数字服务开放共享,为能源生产、存储、运输、消费等环节提供智慧化服务。推动建设企业级能效监测管理平台,为能效监测、能源管控等提供决策支持,全面提高企业用能水平。推动构建地区能源大数据监测中心,对各行业企业能耗、碳排放进行计量及在线监测,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实现双碳目标精益化管理、全过程管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