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分布式光伏前景一片大好,给行业以期望,那么以整县推进模式推动的分布式光伏落地就有点让行业既喜且忧了。
据测算,2025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技术可开发潜力为14.9亿千瓦,其中农村、城镇住房屋顶光伏和工矿厂房,合计13.3亿千瓦,占到技术可开发总潜力的89%,将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但潜力之中也暗藏危机,市场爆发的过程中更迫切需要行业规范。分布式光伏由于其“分布”的固有属性及服务人群特性,在技术开发与运维管理等方面都更加复杂多变,各地政府在优选投资主体及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也期待相关各方提出明确解决方案。
因此可以说,华为智能光伏在10月27日面向全国发布行业首份《低碳智能县域解决方案白皮书》适当其时。据了解,该白皮书涵盖全国优秀案例,提出“光伏+机关”、“光伏+校园”、“光伏+乡村振兴”等多场景解决方案,既呈现出分布式光伏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全面映出低碳智能县域发展的可预期路径。
直面五大挑战,助力实现低碳县域价值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县域?”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支撑分布式光伏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加速布局的核心。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双碳目标、能耗双控的实现,乡村的振兴,都与低碳县域的发展密切相关。
建设低碳智能县域,开展整县(市、区)分布式光伏建设,一方面能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推动建设乡村清洁能源体系,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另一方面可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业主或集体收入,带动当地就业,兼顾生态环境,盘活县域资源壮大经济,助力巩固乡村振兴;同时分布式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也将为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从源头上应对能耗双控。
但要实现以上价值,前提先要明确发展现状。不可忽视,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产业仍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对此,华为数字能源结合政策目标、相关技术并融合企业经验提出了整县 (市、区) 分布式屋顶光伏推进面临的五大挑战:
其一,屋顶安装比例低。因组件串联导致相互影响,传统方案只能选择避开阴影遮挡,造成光伏装机容量受限,无法充分利用屋顶面积。
其二,电站安全隐患突出。包括直流拉弧易引发火灾、直流高压导致触电、储能系统安全问题。
其三,电网接入困难。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比例升高对配电网能力、电能质量、电网正常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其四,分布式电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无序开发,劣质发展等现象并存。
其五,电站资产运营及运维难。各种类型的电站集中在一起,无统一的电站管理平台无法做到整体可视、电站资产运营以及后期运维困难。
针对这五大挑战,华为智能光伏做出了诸多反问,比如:如何宜建尽建?如何保障系统安全?如何实现应接尽接?等等。
此次发布白皮书,提出低碳智能县域解决方案,共建低碳城市,就是华为智能光伏给出的答案。
“四智”解决方案,打造低碳县域标杆
依托全球化研发平台,通过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技术的跨界融合,华为智能光伏提供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助力打造“智多发电”、“智臻安全”、“智高可靠”、“智简运维”的光伏电站,让光伏上屋顶,储能进园区。
在白皮书中,华为智能光伏进一步介绍了“四智”所涵盖的具体解决措施,比如在“智多发电”方面,华为智能组件控制器(优化器)使每块组件集成独立发电单元,组件间发电互不影响,有效避免了“短木桶”效应,相较传统安装方案更能够满足国家能源局要求的党政机关屋顶50%、公共建筑屋顶40%、工商业建筑屋顶30%、农村居民建筑屋顶20%的最低安装比率要求。
在四智基础上,华为智能光伏打造了一个全场景解决方案,实现端、管、云的结合。在发电端,通过智能光伏控制器(逆变器)和智能组 件控制器(优化器)的组合,可以实现组件级优化,面对不同屋顶遮挡场景,能够充分利用屋顶面积,减少由于阴影遮挡所带来的发电量损失,做到宜建尽建。此外,搭配储能系统,可以增强电网,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减少变压器容量限制,做到应接尽接。在管理侧,通过一朵智能光伏云实现集控管理,智能运营,还可以集成电网调度、虚拟电站、电力交易等平台的融合,打造发储配用售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县域。
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华为智能光伏也将方案细化为典型户用屋顶、典型工厂屋顶、整村居民光储设计方案以及智能光伏云建设方案和监控通信方案以满足分布式光伏市场需求。
从结果上讲,华为智能光伏应用“四智”解决方案完成了包括昆明市行政中心1.46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许昌市襄城县300MW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福建省平和县一期82MWp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等在内的多个典型项目案例,实现了带动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打造光伏+多场景应用、助力乡村振兴等多样化价值。
据悉,华为智能光伏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整县分布式光伏高起点统一规划,高标准规模建设,打造低碳县域标杆,推动每个市、每个县、每个村实现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助力达成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