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动力电池产业链加速零碳转型

   2022-12-07 中国能源报11110
核心提示: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要先进,更要绿色。降碳已经成为电池企业的新要求。近日,《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发布,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宜宾工厂作为“全球首个电池零碳工厂”入选。据了解,该零碳工厂位于四川宜宾

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要先进,更要绿色。降碳已经成为电池企业的新要求。

近日,《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发布,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宜宾工厂作为“全球首个电池零碳工厂”入选。据了解,该零碳工厂位于四川宜宾,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基地之一,已在2021年率先达成碳中和,并于今年3月取得PAS2060证书。

“双碳”目标下,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实现减碳减排是大势所趋。动力电池作为关键一环,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部署零碳转型。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要先进,更要绿色。降碳已经成为电池企业的新要求。

企业争相探索降碳途径

虽然新能源汽车自诞生起便被打上了低碳环保的烙印,但其并非没有碳排放压力。据了解,现阶段电动汽车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的碳排放量要高于传统燃油车,其中,动力电池制造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占了较大比重。

“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不仅要先进,还要绿色。根据中汽研的报告,纯电动车在燃料周期减碳贡献非常明显,同时,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占比高达40%。所以,在全面电动化实现后,动力电池自身减碳尤其重要。”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

在此背景下,多家电池企业争相探索降碳途径,动力电池制造环节减碳已成行业共识。例如,宁德时代除了打造零碳工厂之外,也在积极探索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路径。截至9月,宁德时代已累计对上游开展碳足迹培训近140场次,利用专业工具与数据库,建立产品碳足迹的构成模型,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中创新航11月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葡萄牙投资机构AICEP Global Parques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葡萄牙购入土地使用权,建设零碳电池工厂;10月,远景动力宣布将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新建一座零碳电池工厂为宝马提供产品,规划产能30吉瓦时,预计2026年投产。“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企业的零碳技术伙伴。宝马作为全球豪华汽车制造标杆与技术先锋,选择远景作为其电动化战略的合作伙伴,双方必将能更快推动汽车领域的零碳转型。”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

碳足迹管理提上议程

当前,不少国家都推出了严苛的法规措施来保障“双碳”目标的达成,这给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年3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获得欧洲议会一致通过。该法案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包括在欧盟本土生产的电池都必须遵守电池新规,从2024年7月1日开始,只有向出口对象国申报了碳足迹的动力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方面仍存在空白,针对碳排放的计算原则尚未对标全球并形成一套国家层面的标准。对此,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力电池产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动力电池行业碳排放量较高,其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都可以产生碳排放。未来肯定要建立电池产品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

曾毓群认为,电池碳足迹的监管应形成全球统一、国际互认的标准。“中、日、韩是全球最大的电池产业聚集区,尤其是中国,在电池供应链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四大主材和电池产品供给全球,因此在全球碳足迹标准法规制定中,中国和亚洲应该更积极主动,应该作出更大贡献。”

高工产业研究院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碳足迹追溯,一方面要靠顶层设计的系统化规划与标准建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先行企业的经验,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横向及纵向协作,共同推动碳足迹管理。

“企业应该从电池研发的源头就把碳排放的高要求作为输入条件,争取做到不使用、少使用高碳排放且不符合当地标准的电池材料。同时,积极创新低碳的电池生产新工艺新技术。”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

回收产业助一臂之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规模使用回收材料也是实现电池低碳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改进制造技术、回收利用锂电池,可以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近年来,随着退役动力电池高峰来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已突破6万家。天风证券预计,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退役量有望达到380.3吉瓦时,2021-2030年,年复合增速将高达48.9%,未来有望呈现指数式增长。

不过,目前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法规标准尚不健全,再利用再生产环节需花费一定的成本去检测,从而造成整个产业链无法成规模发展。“应进一步完善电池材料回收产业链,尤其是让高碳排放的电池材料得以循环利用。”上述业内专家指出。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逐渐形成整车厂商、电池厂商以及第三方回收处理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模式。“在电池回收利用布局上抢占先机的企业,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碳排放积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张翔表示。

文 | 本报实习记者 姚美娇


 
标签: 动力 电池 回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