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 邹吉军
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以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为主的新兴能源技术迅速发展。储能技术是未来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将深刻影响国家未来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现在,天津大学正在积聚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建设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我们以解决“卡脖子”难题、技术产业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任务,希望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形成科研项目“蓄水池”,建设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为一体的完善体系,实现储能材料、器件、装备到系统的全面技术突破。
我的团队正是这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组成部分。在储能平台建设中,我们积聚了天津大学电化学、新材料、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经济与政策领域的优势力量,打造了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形成能源领域的“大团队”。我们从研究人员队伍上打破传统理念,在共同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共同攻关重大问题、共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推动技术、理念和机制的不断革新,瞄准国家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希望产出一批能够解决储能产业“卡脖子”问题的科技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发展清洁氢能产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问题,绿氢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载体,可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调频,因此绿氢的高效制取与利用对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尤为重要。作为长期关注航天燃料与氢能技术的学者,目前我和我的团队也正利用在航天燃料合成及应用研究方面积累的催化剂及反应工程优势,在可再生氢能的制取与利用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期实现绿色低碳储能技术的新突破。
我现在所作的科学研究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水分解制取绿氢,通过加氢反应等将氢气存储在可常温运输的液体燃料中,在用户终端通过脱氢反应等将氢气释放出来,通过燃料电池将氢高效转化为电能,形成“制氢—储氢—供氢—用氢”的可再生氢能源体系。这项研究是氢能走向大规模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在水分解制氢、液体有机化合物储氢及供氢、氢燃料电池等高效催化剂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开发了相关反应技术,与企业合作建设了每天存储和供应百公斤级氢气的示范装置,我希望在未来能够形成完整的氢能制取与利用技术,并获得应用。
今后,我们团队将充分利用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继续以加强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目标,聚焦可再生氢能的制取与利用的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刘茜、陈建强采访整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