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浙商的身影。就在世人猜测浙商下一个投资“兴奋点”时,他们已经将触角悄悄伸向一种新能源——光伏产业。
日前,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省共有176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其中78家成立于2010年9月后。换言之,最近半年内,浙江光伏企业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到底是什么让浙商如此疯狂?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说,源源不断的国际订单和国内新能源巨大的产业前景,是诱使浙商蜂拥投资光伏产业的主要原因。不过,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激烈的行业竞争,让部分企业面临无单可接的困境,这与光伏企业老板们的投资初衷事与愿违。
投资者来自各行各业
有资料显示,目前,浙江的光伏产业链已基本成型。除硅矿产冶炼、系统集成外,在多晶硅、硅棒生产,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生产、光伏电
池应用等方面均有涉及。
而新增的78家企业中,上规模的光伏企业约在30家以内,其他或规模较小,或从事光伏贸易。综合来看,新入行的企业大多选择了电池组件的生产。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风险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看好其中的利润。
沈福鑫说,这些新增企业的老板来自各行各业,有做五金的,有做房地产的,还有做电子化工的。“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都不大,一条生产线100多万元,一个企业投资下来也就一两千万元。”沈福鑫说,这类光伏企业基本上就是一个流水线加工厂,产能小、技术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据分析,近半年内浙江光伏企业数量大增,与去年光伏出口形势大好有直接关系。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光伏产品出口321亿美元,浙江占了10.6%,约33亿美元,同比涨了40%以上。
“面对不断飞来的国际订单,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了来不及生产的情况。”沈福鑫说,这种局面的出现,让很多浙商心动不已。
产业链利润大幅下降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进入光伏产业,使产能逐渐处于饱和状态。而另外一方面,国际市场对光伏的需求并未增加,这种供需的变化让急剧扩张的产能无处释放,光伏产业的利润面临被摊薄的危险。
由于硅料经历过暴涨行情,很多光伏企业正承受着较大的成本压力。据专业调查机构预测,今年全球光伏组件价格将比去年下跌9%—17%,新组件生产商因缺乏稳定且低成本的上游电池片供应,将无利润可赚,甚至可能亏损。
与此同时,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额度下调,光伏组件价格必然继续下跌。相关研究报告预计,全球多晶硅光伏组件的平均价格今年第一季度下降9%,第二季度还将下降6%。
三成企业将面临淘汰
“今年的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光伏企业都面临无单可接的尴尬境地。”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建华无奈地表示,在这种大环境下,公司原本的上市计划只能往后推迟。
有数据显示,浙江光伏企业剧增之后,产能已由去年的1.6GW上升到3GW。而从目前浙江企业拿到的国际订单情况来看,今年的订单总量应该与去年持平。这也就意味着,将出现约47%产能过剩的情况。
产能成倍增长,国际市场饱和,面对这种形势,更多的光伏企业只能押宝国内光伏市场尽快启动。沈福鑫表示,国内光伏市场预计在明后年将全面启动。特别是日本核危机后,
国家能源部门已经调整了我国光伏产业的规划,将2020年20GW的目标调整为50GW。
对此,一位太阳能行业的分析师表示,如果真的能兑现这个目标,平均每年5GW的装机容量,相比2009年的0.2GW、2010年的0.5GW,总量已不小,这对国内光伏产能的释放将有莫大助益。
然而,打开国内光伏市场在短期内恐怕仍然不现实。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央企进入光伏产业,浙江许多“小打小闹”的企业根本没有拿到订单的可能。
“我们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全省有三成光伏企业将面临淘汰的可能。”沈福鑫表示。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