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以及下游用氢。上游制氢工艺目前大部分还是通过化石能源作为原料制取的‘灰氢’,但随着清洁能源发电规模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绿氢’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工艺方式,发挥其在减碳中的优势,真正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郭建增建议国家进一步扶持绿氢制备产业,大力发展绿氢装备。
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以绿电制绿氢也已经成为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共识。但是,绿氢制备产业发展仍受到限制:存在资源与市场的错配难题,绿氢的生产地通常是在风光资源丰富的“三北”偏远地区,而使用地则是在人口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或工业区,目前还尚未建立完善的氢气储存和输运网络渠道;制氢成本居高不下,电力成本高昂,电解水制氢装备造价昂贵,部分关键技术还需要依赖进口。
绿氢作为纯正的零碳能源,对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意义重大,但目前尚没有建立真正的绿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氢的下游应用。
为推动绿氢制备产业健康发展,郭建增建议,强化绿氢制备的行业意义,为绿氢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绿氢项目开发支持力度,健全绿氢项目激励机制,提升绿氢市场占有率,更大程度地鼓励绿氢制备及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绿氢制备行业的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尚未突破技术壁垒,氢能制备成本过高困扰氢能产业发展。郭建增认为,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创新性研究,突破国外行业壁垒,并大力发展更高效、低成本、规模化的工程技术,将绿氢制备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国内绿氢产业跨越式发展。
他还建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范畴,推进氢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明确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氢安全技术研究,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新产业链,对促进社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