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这不仅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也是处理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真谛,更是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导图和方法路径。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我国国土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7%,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农牧业也开始深入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依托于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农牧资源,牧光互补”开发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开发建设。
主要牧区太阳能分布详解
我国四大牧区分别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我国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各省。其中,西部十二省(区、市)草原面积总计3.31亿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草原总面积达2.93亿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4。
一、西藏牧区
西藏牧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草场面积达0.82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1%。由于自然条件高寒,草场质量以藏东南的山地峡谷较好,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羊、藏马等。西藏是全世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平均每天日照时长8小时,年日照时间居全国之首,光伏可开发规模更是超过7亿千瓦,资源丰富、出力稳定,利用小时数达1500—2000小时/年,尤其以、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最为丰富。
二、内蒙古牧区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草原面积达0.79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81%。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额济纳戈壁,全区生长着各种牧草近千种,大小牲畜4000万头,居全国首位,牛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牛奶产量为全国第四,绵羊毛、山羊毛及驼毛产量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年太阳能总辐射在5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至3400小时,居全国第二位。
三、新疆牧区
新疆牧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草原面积达0.57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4.68%。草场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给多种畜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最高饲养量为3590多万头,专门从事畜牧的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11.5%,年产值达6.9亿元(不包括畜产品和畜产品加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主要畜牧名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骆驼等。新疆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主要分布于五大区域,即天山南麓、天山北麓、东疆东部、北疆中部和北疆北部,全年日照时数可达2550-35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80%,年辐射照度总量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高10%-15%,居全国第二。
四、青海牧区
青海牧区是我国第四大牧区,草场面积分别为10.8亿亩,可利用的草场青海省为5亿亩。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称。牲畜存栏数在2000万头以上,其中有牦牛近50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40%,奶的乳脂率比一般奶牛高一倍多,是我国牦牛头数最多、质量最好的省份。青海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更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在3100-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近年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已位列青海十大重点产业之首。
“牧光互补”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该模式多由政府牵头,利用辖区内荒废的河滩、荒山、废弃村子等进行土地流转,招商引资背景雄厚的新能源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拆并小散养殖户,集中建设高效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规模养殖场。在 “牧光互补”模式下,实行入股分红经营,将光伏发电收益分给流转土地的农户或农村集体;将新建的养殖场租赁或承包给已拆并的养殖场农户,或是雇佣他们进入规模养殖场从事相关养殖生产经营活动,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养殖员工或承包户主可按“工资+提成+分红”赚取收益。
“牧光互补”的优势
所谓“牧光互补”模式,就是将太阳能光伏转换发电应用到养殖牧场建设上,用太阳能光伏板代替光秃秃的沙石地面,并结合当地土壤、水质,在光伏板下种植高原生态作物,打造“棚下养殖、棚上发电”的新型生态农业方式。该模式可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经济体,为推动实现光伏发电、生态保护综合效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部分省市已形成成熟的牧光互补综合产业,其中青海、浙江、吉林、广东等已建成示范基地,并大力推广该发展模式。
一、养护牧草,提高农业生产用地经济价值
在光伏板的“庇佑”下,不仅牧场植被可以旺盛生长,为养殖提供充足饲料;同时光伏板还可以起到遮蔽烈日、阻挡风沙的作用,避免恶劣天气对牧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日常维护清洗光伏板时,下渗的积水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保障。这种模式下,既不会影响养殖业,也没有另占用土地,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牧场寿命,另一方面对促进我国养殖业由粗放型向现代化和集约型转移产生积极作用。
二、增加收益,养殖、发电两不误
光伏发电大多为一次性投入、后续维护费用少,“牧光互补”模式可以妥善解决养殖场日常所需的用电问题。此外,每天从事养殖活动时可检查光伏发电的设施设备,实现一劳多得。据了解,现今我国牧区省份许多大型规模养殖场均增设光伏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养殖户收入的稳定增加,实现了养殖、发电双丰收,走上脱贫致富新道路。
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提质增效
牧区以温带大陆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自然条件以高原、山地、沙漠为主,自然条件复杂,环境恶劣,水草资源极不平衡,生态极其脆弱,易形成严重的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的草场。“牧光互补”模式,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能有效防风固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土流失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此外,要实现“棚上发电、棚下养殖”,就需要对养殖棚舍进行设计改造,将棚舍四周改为砖墙结构,顶部改为钢架结构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作为棚板,这些措施直接促成了养殖棚舍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现发展,对实现养殖业的提质增效产生积极作用,改变了我国现有农村地区殖场建筑简陋、设施陈旧,对环境污染大的客观局面。
综上所述,“牧光互补”模式的应用及推广,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现代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转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将提高村民收入与促进乡村振兴并举,加速推进了新能源和新农业的高度融合。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