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尚德:落伍的老大?

   2011-05-26 15700
核心提示:  在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尚德过早成为了老大,而现在这种地位成了它最大的敌人。  在过去十年中,施正荣成功地扮演了中国光伏行业的
  在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尚德过早成为了“老大”,而现在这种地位成了它最大的敌人。

  在过去十年中,施正荣成功地扮演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布道者,

  在未来十年,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寓道于术”

  对无锡尚德电力(STP)董事长施正荣来说, 2011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是尚德创业十年,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真正开启的十年,同时还是施正荣从科学家变身为企业家的十年。站在公司、行业、个人三个十年的交会点,施正荣正在思考“十年”这个命题,“任正非就是在华为十年的时候作了很大的变革。”

  施正荣属兔,48岁,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落伍”质疑

  本命年确实不好过,尚德正面临是否“落伍”的质疑。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全球光伏业逐渐由经济复苏过渡到新一轮迅猛发展,国内外光伏企业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分享此轮蓬勃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而尚德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尚德电力净利润亏损额高达1.2亿美元,只是依靠第四季度,一笔计提的2.5亿美元基金投资收益,才大幅拉高了全年的利润水平,使得全年净利润达到2.6亿美元。然而,此笔投资收益是否应列入财报尚有争议。因该项目要到2011年6月才并网,目前尚未产生效益。

  与同行比较,尚德毛利率一直偏低,缺失的上游,一直是它的一大软肋。

  在美国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里,尚德电力与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号称市值三巨头。但2010年尚德综合毛利率只有17.4%,远远低于另外两家。实际上,2010年第二季度尚德电力的毛利率在11家排名倒数第三,第三季度则处于垫底位置。

  光伏组件产业链可分为太阳能级晶硅提炼、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整合六大环节。11家公司中,英利的战线最长,几乎从头做到尾,而尚德的最短,它的多晶硅和硅片等原材料主要通过和上游供货商签订长期协议来保障。根据全球知名光伏行业研究咨询机构IHSiSuppli的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产商的毛利率分别为50.8%和21.8%,但电池生产商毛利率为-9%.

  “你说去年这个钱都让谁给赚去了?多晶硅的价格还好,赚钱最多的就是拉棒和切片。”施正荣曾激动地说。

  光伏产业是否要走垂直整合之路,业内素有争论,施曾对此持保留态度。他希望做“最专业的电池及组件制造商”。就在他犹豫的同时,多家光伏企业都已沿着产业链以惊人速度向上游狂奔,不用说英利与天合,林洋新能源、晶科能源等都有明确的向上游移动的计划。与此同时,上游原料商也在向下游渗透,例如昱辉阳光和大全新能源。比较激进的是江西赛维,2010年8月它在安徽合肥增设了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厂。

  令尚德尴尬的是,冥王星技术迟迟难以量产。尚德早在3年前就提出这一计划,据说,转化率分别达到了17.5%(多晶硅)和19.5%(单晶硅),超过平均转化率1.5%,而且仍在不断提升,施正荣介绍技术上可能性会达到23%。只是在2010年,冥王星的出货量不过60兆瓦左右,仍属试验性质。

  与之相比较,施正荣的老对手,英利的“熊猫”高效电池组件已提前量产,准备在保定总部建设年产能为300兆瓦的单晶完整产业链生产线,规模化生产后,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至少达到18.5%.

  战略失误频仍

  盘点尚德近年来的重大决策,其中不乏战略失误。早期施正荣将产业预估得过于成熟,认为应该细化分工,如今他也承认,“从长远看,这个产业是不是一定要垂直整合还需要讨论。但最近看来产业链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成熟阶段,利润会在链条上荡来荡去,必须迅速做调整,做一点整合还是有必要的。”

  在金融危机期间,施正荣也曾尝试进入上游。2008年5月,尚德以9890万美元,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英联(Actis)和伟俊(Waichun)手中收购了它们所持有的江苏顺大控股的股份。顺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生产单晶硅棒并制造切片。

  这一投资,当时被视为“抄底”的成功之举。不过,顺大管理混乱,资金链紧张,令尚德为之头痛,目前尚德仍持有其18%左右的股份。顺大创始人倪云达以经营箱包起家,其对光伏产业雄心勃勃。据说倪曾对施正荣说:我来做光伏产业的中石油(意指供应原料),你就做中石化(意指加工).

  “老倪这个人不按照规矩办事,不尊重董事会决议,影响了企业发展。”一位接近施正荣的人士透露,“施博士比较容易相信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

  他的另一个失误是跟风上马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又仓促下马。2007年5月,尚德曾在浦江高科技园投资了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但在2008年多个公开场合,施正荣都表示看淡薄膜太阳能前景,到2010年8月,尚德又关停了晶硅薄膜生产,原厂改为晶硅生产基地。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摇摆?

  施正荣解释,他所谓的看淡,是指不看好薄膜在大规模发电上的应用,因为其转化率太低。而他进入此领域,是看重了薄膜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市场空间,例如安装在玻璃上,而现在看来后者市场远远没有打开。另外,金融风暴中,多晶硅价格大跌,硅晶电池更具有成本优势。

  薄膜电池有多种技术方向,例如碲化镉、硅基薄膜、铜铟镓硒(CIGS)等。First Solar采用的是第一种,而尚德等多数中国企业采用的是第二种。使用这种技术的企业,通常采购全球最大非晶硅薄膜设备供应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设备。就在2010年7月,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宣布退出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设备业务,这对其客户而言,无疑釜底抽薪。

  一位技术专家透露,应用材料公司的这种设备成本高,调试困难,大面积镀膜均匀性上有欠缺。尚德的薄膜生产线2010年产量不过20兆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企业而言,最佳的位置是“坐二观一”,在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尚德过早成为了“老大”,正是这种地位成了它最大的敌人。

  例如,正是其起步早,尚德与供应商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关系,这本来是创业期的最大优势,随着市场变化却可能成为负累。尚德要和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为了能激励供货商,有时会给予对方尚德的认购权证。而给这些认购权证和期权授权也会计入营业支出。尚德的营业支出占比一直很高,在70%-80%左右。

  2007年以前,原料紧张,尚德和国外硅片大厂签约的同时,就被要求限制在上游投资,即不能参与上游硅片占股5%的投资。当时,为了获取原料,尚德被迫签下“城下之盟”。尽管这一协议在金融危机前后取消,但错过进入上游的最佳时机,为今日留下重大隐患。再者,很难说施正荣是一个纯粹的“企业家”,实际上,“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几乎占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

  过去六个月里,他两次参加克林顿的晚宴,也是许多美国和欧洲政要的常客。在许多论坛上,他都被视为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无论是年龄、行业还是发家史,他看起来都当之无愧。施有浓重的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他没有拒绝这一角色。

  “中国光伏产业能发展起来不能离开尚德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感到幸运、骄傲。”他提高了声音,“尚德或我本人,有时去代表中国的这个产业,代表中国制造在世界的新形象,也是责无旁贷。”只不过,他目前CEO与董事长一肩挑,具体运营也亲自负责,难免分身乏术。他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开始控制海外出差的节奏,“觉得出差也蛮累的。”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他屡屡振臂高呼,而对于企业迫在眉睫的危险,他会视若不见吗?

  5年后见分晓

  尚德手上依然有王牌,2010年,尚德光伏组件出货量达到1.5吉瓦(1吉瓦=1000兆瓦),产能突破1.8吉瓦,以出货量计算,已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

  施正荣认为出货量可以弥补低毛利率的短板。“这是一个规模产业,而不是一个高毛利产业,一定要达到规模效益才能生存。”他停了一下,“你看看富士康的毛利水平就知道了。实际上,这个行业与代工业还是有可比性的。”

  再者,尚德也已开始进军上游,2010年年底成立了荣德新能源。荣德新能源前身为辉煌硅能源,位于施正荣的老家江苏省扬中市。“荣德”两字,就分别取自施正荣和尚德的名字。 按照尚德的规划,到2011年年终组件产能要达到2.4吉瓦,切片产能做到1.2吉瓦,也就是说,自产切片保持在一半的供应量。

  2010年年中,尚德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将业务条线清晰化、流程化。调整前,直接向施汇报的人有15个,调整后变成了5个。“我要给自己减负。”他自称。

  在过去十年中,施正荣成功地扮演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布道者,甚至不过分地说,他对行业所做出的贡献,可能并不比他对尚德做出的贡献小。在未来十年,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寓道于术”,继续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

  他放言,“这个产业还太幼小了,有些争论五年后见分晓,关键是,谁能活到五年后。”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