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激发需求侧资源潜力 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2023-08-09 中国电力报5520
核心提示:需求侧资源将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应、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需求侧资源是指分布在用户侧,能够开发利用并且可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提高能源系统利用效率的资源。按照资源特性,需求侧资源可分为可调节资源、可节约资源、可替代资源。其中,可调节资源是狭义的需求侧资源,指位于用户侧并可以与电网进行双向灵活互动的资源,按照调节主体划分,可分为可调节负荷、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等;按照调节效果划分,可分为削峰、填谷等类别;按照调节速度划分,可分为日前级、小时级、分钟级及以下等类别。可节约资源是用户侧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等途径提升能源效率、实现能源节约的资源。可替代资源是指以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用能为导向,终端化石能源消费中可以用电能替代的资源。

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为进一步发挥电力需求侧资源的价值作用,在《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等多项政策文件中重点强调了电力需求侧资源的重要地位。需求侧资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将在供需协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在2011年发布的《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基础上,修订形成了《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对2017年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推动需求侧资源进入电力市场,逐步将需求响应作为电网经济运行常态化调节措施。同时提出要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达到5%或以上。到2030年,形成规模化的实时需求响应能力,结合辅助服务市场、电能量市场交易可实现电网区域内可调节资源共享互济。

  开发需求侧资源、加强电力负荷管理不仅有助于整合可调节负荷资源,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更能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源网荷互动能力,更好地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居民、公共服务和重要用户安全可靠用电。开发需求侧资源,实施电力负荷管理是确保电力保供有力有序有效的关键一环,在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电力保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将继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将更好地保障全国电力运行平稳有序。

问题与障碍

  当前,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支撑、政策和市场化机制、降温取暖负荷有效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并协同解决。

  1.需求侧资源精准挖掘管理技术应用不足。电力用户千差万别、生产特性千变万化,为精准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更有效的负荷管理手段。近年,在能源主管部门支持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加快建设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推动负荷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统一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实践中,部分地区支持系统建设应用政策尚不明确,一些用户在技术应用上配合度较低,用户可调节负荷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常态化精细化的资源管理能力不足。此外,有序用电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阻力,协调难度较大,执行效果受到影响。

  2.需求响应市场化机制不成熟,补贴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尚有少部分省份未出台需求响应政策,多数省份虽然出台了政策,但受价格引导作用有限、补贴资金来源不足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自身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主动参与负荷调节的积极性较低,难以应对较大和较长时间的电力电量缺口。

  3.降温、取暖负荷增长迅猛,峰谷差持续加大,给电力保供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和电取暖全面普及使用,以及近年来极端高温、寒潮天气多发频发,造成降温、取暖负荷超预期增长,居民负荷冬夏高峰占比越来越高,电力负荷尖峰特征更加突出。2022年的最大负荷日降温负荷较2021年增长约45%,远超常规电源装机增速。夏季用电高峰时刻降温负荷已接近四成,局部地区甚至超过六成,电力电量缺口超出了负荷管理覆盖范围,电网冬夏“双峰”特征越加明显。对于民生空调负荷,部分省份仍采用居民生活“年阶梯”电价,价格信号引导作用较弱;对于工商业等非保民空调负荷,目前尚未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推动该类空调负荷优化调节。

有关政策建议

  1.推进需求侧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负荷管理技术水平。《负荷管理办法(修订稿)》提出,各地电力运行主管部门、能源监管机构、电网企业、电力用户应加强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运维及安全监管。建议各省级政府同步明确电力负荷管理作用,协调用户配合开展负荷管理系统接入工作。将负荷管理执行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督促电力供应紧张地区必要时严格落实有序用电方案,确保足额执行到位。推动工业、商业、居民家庭等领域用电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多元化开发智能用电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工厂、智能园区、智能楼宇、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为精细化管理需求侧资源提供智慧化技术支撑。

  2.建立需求响应资金长效渠道,进一步加强需求响应能力建设。建议各地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尖峰电价增收、纳入输配电价、市场化交易用户分摊等方式,建立需求响应资金长效渠道。综合统筹需求响应资金能力、可调节负荷规模,进一步明确需求响应执行边界,理清衔接机制,明确需求响应执行效果考核规则,提升需求响应保供能力。鼓励需求响应主体参与相应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按市场规则获取经济收益。

  3.完善电价机制,进一步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两个“办法修订稿”均提出,要建立并完善与电力市场衔接的需求响应价格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居民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适时推进居民阶梯电价由年阶梯改为月阶梯,引导居民主动调整用电行为,有效压减度夏(冬)高峰期用电负荷。进一步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时段划分,拉大峰谷价差。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通过实施尖峰电价等手段提高经济激励水平。出台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实施方案,落实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

  4.出台空调负荷管理专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空调负荷管理调控能力。建议出台空调负荷管理专项支持政策,通过统一标准、加强宣传、政企协同等举措,积极引导各类空调负荷统一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共同参与削峰填谷。完善政策、技术和规范标准,推进将不涉及民生和安全的空调负荷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研究制定非保民空调负荷管理措施。

  未来,随着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加强、电力终端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以及“源网荷储”互动技术及关键设备实现突破,预计我国电力需求侧资源规模将保持快速上升趋势。经初步测算,预计到2025年、2030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分别为1.2亿、1.9亿千瓦,将占最大负荷比重的9.3%、12.3%。需求侧资源将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应、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