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能官宣:“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
8月3日,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在高工光伏新型储能大会宣布:今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价格同比降本约40%,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
这一发言在整个储能行业都引起了一小波地震,要知道,0.5元/Wh的不含税价格对很多电池生产厂商来说是亏本的。
而刚成立一年多的楚能是如何将成本压到如此之低?
低价的背后究竟是实力的强劲还是在激烈行业内卷的背景下,采取“低价”手段,赔本赚吆喝,亏本拿订单?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看下楚能的来历。
01
汽车经销商跨界造锂电池
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成立,总部设在湖北武汉。11月武汉基地开工,次年5月孝感生产基地开工,也是5月,首款“楚能一号”锂电池在武汉发布,紧接着8月宜昌锂电池产业园正式开工。
不到一年的时间,楚能就布局好了在湖北的三大生产基地——武汉,孝感,宜昌。
以如此快速度成长起来的背后必然少不了一个强大的靠山,楚能背后的靠山就是——恒信汽车集团。
恒信也是一家扎根于湖北的企业,他的老板就是出生在湖北宜昌且在湖北商界颇具知名度的富豪代德明。
80年代出生的代德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加上自身敏锐的商机洞察力,代德明开始代理家电。少有人知道的是,1997年,董明珠代表的格力空调在武汉区域有四大经销商,代德明就是其中一个。
除了格力,代德明也拿下了美的等空调品牌的代理。
代德明
2000年,代德明在武汉成立恒信德龙,2002年开始涉足汽车销售。要知道的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我国的汽车需求释放是必然的,而代德明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你稍微了解下恒信这一路以来的战略布局和行动,就会发现一年前决定入局锂电池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儿,而是一个企业自然生长和发展的水到渠成。
2011年,恒信在湖北本土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便开始走向全国,在2012年成立了恒信汽车集团。
同时为了适应互联网数字化发展趋势,恒信还成立了科技公司专注汽车行业管理软件开发,实现所有业务单元智能化管理。
在2018,2019这两年中国车市连续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恒信仍然持续增长。这是因为在别的经销商仍在卖车的时候,恒信已经推出了“卖服务”的概念。
你看,无论是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浪潮进行数字化管理,还是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恒信都做到了。
它在和时代一起迭代。
这种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能力也使得恒信在“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榜单中,以802.14亿元(2021年)的营业收入,位列“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08位,排名湖北省第3位。
当前,碳中和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刚刚起步,入局锂电池行业成立楚能新能源,也不过是恒信的对于时代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罢了。
“新能源产业及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我们关注了10年,研究了5年,当下时机成熟,我们果断决策,目前正倾其所有、全力以赴。”
过去一年多来,楚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在湖北三大基地建成了自动化、数字化的制造工厂及研究院,并且在今年年底将形成超过100GWh的储能、动力电池的有效产能。
这家注册资本40亿的扎根于湖北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雄厚的资本实力,毕竟锂电池的研发生产“缺金少银”是万万不行的。
但在资本的背后,我们也得看到湖北政策的大力支持。
拿宜昌举例,楚能在宜昌的基地建设是宜昌截止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当地政府自然也拿出了巨大的诚意,在土地、税收、配套等方面为其整合最优招商政策。
政策的高度配合使得各项计划迅速落地。
5月10日,楚能宜昌项目签约。次日,项目指挥部成立,第3天完成项目备案,一周内场平施工进场……
从项目动议到协议敲定,6个月;从协议签订到一期1191亩土地、120栋房屋征迁,48天。
而在今年的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宜昌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投产活动暨 320Ah 船舶专用电芯发布会在宜昌市夷陵区举行。
2022年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开工,仅一年的时间,楚能宜昌基地便快速完成了厂房搭建、设备进场、产线调试,并最终实现正式投产。
至此,楚能新能源武汉、孝感、宜昌三大基地正式全部投产,预计未来总产能将达到350GWh。
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快的速度,没有政策支持,再多的真金白银砸下去也是徒劳。
手持“真金”和政策两大武器的楚能,自然也没有让人失望。虽然“半路出家”,但仍强势崛起。
2022年5月28日,“楚能一号”锂电池产品发布会在武汉举行,此时距离楚能成立不到一年。
“楚能一号”发布现场
同年12月,楚能在储能行业首创“浸默”电池安全系统发布,并在武汉江夏基地进行该系统安全性能实验。这款电池在产品性能及安全性上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而在今年8月3日,楚能宣布“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
除此之外,楚能已完成24项专利布局,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02
0.5元/Wh是噱头还是实力?
0.5元/Wh的价格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年6月,央国企集采开标7.4GWh储能电池,均报价0.623元/Wh。
0.5元/Wh这一报价已经接近甚至低过了历史最低价。对于部分厂商来说,这一价格更是亏本的。
楚能的这一操作究竟是亏本赚吆喝,为了消化库存、维持产线开动,抢市场份额,还是说“实力不允许低调”?
虽然对于整个储能行业来讲,去库存的压力一直在倍增,但对楚能而言,0.5元/Wh的价格更是压力背后实力的彰显。
除了看到楚能仅仅成立不到两年,我们更要看到它的兵贵神速和已经形成的研发实力及生产规模。
一方面,武汉江夏基地、孝感基地陆续投产,以及于8月28日投产的宜昌基地,给予的是超100GWh的产能保障,规模化的形成促进了成本良性下降;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运用实现的生产过程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调整、自学习,楚能的整线良品率遥遥领先,在这里,从订单开始,到生产、销售完成,数据信息在各环节实现无障碍流转。
在订单获取上,国家能源集团、金风科技、京能国际、中电建江西水电、湖北港口集团……多家新能源行业的佼佼者,纷纷牵手楚能新能源,签下储能订单近10亿元。
所以在规模和效率上,楚能不成问题。
而撑起如此之大规模的楚能,背后则靠的是强大的研发团队。
成立之初,楚能张开怀抱,招引海内外英才。
清华大学博士后王万胜放弃北京一所研究院副院长职务,来到楚能;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钟世昌,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7年博士生导师,慕名前来;
武汉大学博士叶建,拥有锂电材料开发专利25项,选择楚能,义无反顾……
楚能新能源研究院,下辖材料、电芯、系统三大子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868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54%。
短短两年来,楚能新能源已组建了强大的研发队伍,成立了创新研究院、产业研究院、模组PACK研究院,已经研发超过了25款产品,申报专利超过2500项,并获得了电科院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50多项认证。
从2021年8月成立至去年底,16个月时间,楚能提交专利1879项,创下“平均一天提交3.9项专利”的惊人速度。
是的,楚能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但以快制快,方能赢得主动。
况且,雄厚的资本,政策的大力支持,强劲的研发实力,快一点又怕什么呢?
03
尾声
在2022年,代德明就曾表示,0.5元/Wh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标志,有利于行业迅速渗透、发展。基于此,楚能今年8月官宣了0.5元/Wh的不含税价格。
而这一时代的官宣,又凭什么是“年轻”的楚能?
是因为楚能在成本管理上做到了极致。
不断创新的研发能力,极致的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完善的供应体系都使得楚能获得了领先的成本优势,而代德明“差一点,则差很多”的理念更是形成了几乎苛刻的品质管理。
这些都使得楚能在成本管理上做到极致的同时产品质量也丝毫不输对手,也因此才能有如此魄力宣布“楚能芯”率先迈入0.5元/Wh时代。
楚能这次0.5元/Wh不含税电芯价格的官宣,除了一种实力上的彰显,也昭示着楚能扎根锂电池赛道的决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