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车企自研电池是条好路子吗?

   2023-09-04 中国能源报6870
核心提示:未来整车企业造电池或整车联合相关的企业共同造电池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自研电池的技术成熟度与深耕专业领域的电池厂商有一定差距,且电池研发需要前期投入巨额资金及精力,不少车企的电池战略面临停滞风险。

经历原材料价格暴涨、电池供应短缺等危机后,自研电池成为新能源整车厂商争夺主动权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吉利、长城、上汽等多家车企,通过自研、与动力电池厂商合作等方式切入电池领域,呈现一片火热景象。

不过,车企自研电池之路并不平坦。近期,蔚来可能推迟量产电池的消息就引发行业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自研电池的技术成熟度与深耕专业领域的电池厂商有一定差距,且电池研发需要前期投入巨额资金及精力,不少车企的电池战略面临停滞风险。

力求自给自足

当下,力求在动力电池上实现自给自足的车企众多。以比亚迪为例,2002年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以来,比亚迪不断创新,推出刀片电池,以一己之力将磷酸铁锂电池拉回主流电池市场。

除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外,长城、吉利等车企旗下也已有较为成熟的电池产品。例如,今年5月,吉利银河专属“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首次基础安全测试;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已推出短刀电池等一系列技术产品。另外,也有一些车企通过与电池厂商合作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部分车企选择自研电池,意在去上游寻找丢失的利润。去年,动力电池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度高企,使得产业发展呈现两种极端,利润向上游集中、压力向下游传导。

据了解,车企热衷自产电池,是出于降低成本、加强竞争力等因素考虑。动力电池与整车性能高度相关,车企若想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需要深度参与电池前期研发、规格定义,以及标准主导。“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在整车成本中占比最高,车企若实现电池自供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另外,整车厂肯定希望深度掌控核心零部件,以巩固自身产品竞争力。”

需跨多道门槛

不过,车企跨界造电池并非易事。虽然部分车企已成功推出电池产品并量产,但依然有数家曾大喊自研电池的车企至今未能拿出量产产品。

前不久,很早就声称要自制电池的蔚来被传出推迟量产自研电池的消息。蔚来方面称:“根据业务需求,我们推迟了电池量产的时间。项目在按照新的时间表正常推进。”有业内人士猜测,其推迟量产电池是因为现金流紧张。

据了解,车企造电池需要跨过技术、成本等门槛。技术上,造车与造电池存在壁垒,且动力电池研发不仅涉及材料和结构创新等,还需保障产品安全性。宁德时代曾表示,车企与电池厂的专业分工不同,车企对电化学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如专业的电池企业。

纪雪洪指出:“动力电池是一个电化学产品,技术体系与偏机械、偏信息化的整车制造不太一样。电池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壁垒。对于整车企业来讲,同时兼顾整车制造和电池研发具有很大挑战性,短期内很难实现。”

此外,虽然车企自研电池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但动力电池是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研发投入,车企若囊中羞涩,仍难以顺利推进电池自研。近年来,一些传统车企在动力电池研发上大手笔投入。例如,广汽去年8月发布公告称,自主电池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同时将参加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投资36.9亿元,合计145.9亿元,约为广汽集团2021年净利润的两倍。

“动力电池是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资金研发投入很大。并且,对于车企来说,并不是简单造出一款电池就可以,还要保证技术领先性、成本规模优势,这样才经得起市场检验。”纪雪洪说。

合作或为更佳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涨价、电池采购成本高是推动新能源车企自造电池的重要因素。不过,如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去年高点已“腰斩”,在此背景下,车企自研电池是否还有必要?

“之前电池采购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产能跟不上,这无法通过自研电池解决。”纪雪洪认为,“电池成本高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随着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上游产能跟不上,电池生产阶段性滞后是正常现象,车企需要理性去看待和分析。”

长期来看,车企真正诉求并不在于电池自产自供,而是长期稳定的供应。对于大部分缺乏电池研发经验的车企而言,寻求与电池厂商合作、共同建厂或是更佳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大家都不太了解新能源汽车,各方之间的合作面临很多矛盾。在此背景下,车企整合垂直供应链,自行研发动力电池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谈判成本。”纪雪洪表示,“但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成熟,出现了像宁德时代这样强势的动力电池企业,产业进入分工阶段,垂直整合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车企电池研发很难超越那些强势的电池企业。为用户造好车、推动汽车智能化升级是车企现阶段主要任务。如果车企去建电池厂、采购设备、做研发、与上游材料企业谈判等,太消耗精力。应将精力更多放在电池安全把控、与供应商做好匹配等工作上。当然,不排除有比亚迪、特斯拉等极少数车企有能力实现电池全自产,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讲,未来仍将以自产、外购两条腿走路。”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电池产业变化机会相对较大,未来整车企业造电池或整车联合相关的企业共同造电池的趋势日益明显,电池企业逐步会形成整车的核心配套产品。


 
标签: 储能 车企 电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