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推进。2023年8月31日下午,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下称电规总院)发布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3》和《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两份报告。电规总院多位专家在解读报告内容时提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升级创新。新能源装机大规模增长,但其安全可靠替代水平亟待提升,需要探索多种模式加强可靠替代水平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升级创新
2022年,国际能源市场剧烈震荡,能源在地缘冲突中被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引起各国忧虑。电规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饶建业表示,能源安全受到各国更高程度重视。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6.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加9.2%;能源自给率上升到86%,有效化解了国际能源市场冲击和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当前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饶建业表示,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电力系统处于中心位置,紧密连接着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能够实现多种能源间的灵活高效转换,是供给侧和消费侧的中心枢纽。未来,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中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中之重。
电规总院电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强表示,未来三年,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统筹优化布局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及煤电等电源。结合电力系统实际需求,还需统筹推进源网荷各侧新型储能多场景优化布局,加强大规模高安全性新型储能技术装备攻关力度,加紧开展重点新型储能技术的工程示范,健全完善适应新型储能发展的市场及价格机制。
新型储能规模需求预计超10亿千瓦
2022年以来,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情况引人注目。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7亿千瓦,占比达49.6%。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发电量达1.19万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发电装机25.6亿千瓦,煤电装机占比降至43.8%,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49.6%。全国发电量8.7万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6.2%。从增量角度看,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1.6亿千瓦,占总新增装机容量的83%;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2500亿千瓦时,占总新增发电量的84%。
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装机占比虽已达30%,但实际运行中提供的可靠容量不超过5%,且大多不能提供转动惯量,尚未形成大规模可靠替代。刘强表示,为实现电量替代+容量替代+安全稳定替代的可靠替代要求,还需积极应用传统技术+新型技术(风光功率预测技术、一体化控制技术、新型储能技术、负荷控制技术等),探索多种实现模式。
在电规总院电力发展研究院王雅婷博士看来,需要加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等体系建设。
例如推动沙戈荒地区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在藏东南等流域实施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同时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化开发,一体化统筹海上风电的规划、建设、送出、并网与消纳。
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则需要推动主干电网智能柔性化发展,同时在配网层面示范推广分布式智能电网,满足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消纳需求。
王雅婷还表示,2030年前新型储能主要发挥日内平衡调节作用,到2030年规模需求达到1.7亿千瓦,主要发展短时储能。中远期,为解决跨月(季)平衡调节问题,需要发展储氧、储热(冷)等长时储能,新型储能规模需求预计超过10亿千瓦。以系统需求为导向推动多时间尺度的新型储能优化配置十分关键。
电力需求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
《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还提到,未来三年,全国电力需求仍保持刚性增长。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综合考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以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新兴服务业、新型城镇化及广泛的电能替代等为主要增长点,预计全社会用电量2023年达到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2024年达到9.5万亿至9.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至5.2%;2025年达到9.8万亿至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至4.8%。
上述报告预计,2024年至2025年,全国电力供应保障压力仍然较大。极端气温显著推高电力负荷,结合当前电源、电网工程投产进度,预计2024年电力供需紧张地区为14个,2025年电力供需紧张地区减少至2个。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