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持续创新: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与前景

   2023-09-08 氢启未来网安熠403320
核心提示:五方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正成为氢能产业的新亮点、新趋势,也会构成行业新的竞争力。

氢能是各类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转换枢纽。氢气作为能源既可用于驱动汽车,也可用于发电,而实现氢能与电能转换的关键装置就是氢燃料电池。

上一篇文章整理了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政策支持。伴随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和应用市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在本篇内容,将会对氢燃料电池行业、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022年,中国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销售超过3000辆,累计1.3万辆以上,在全球商用车燃料电池排在全球第一位,累计已有60余家整车企业推出燃料电池汽车,70余家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企业。

2022年,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602.8MW同比增长48.58%,预计2023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75.5MW。

国金证券研报表示,FCV(燃料电池汽车)4月装机量45.8MW,同比上升9.9倍。4月,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45.8MW,同比上升990%,其中商用车装机量为39.3MW,本月装机多为轻型货车。全年FCV预计呈现高增趋势,政策细则落地叠加产业链成熟度提高,行业放量确定性强,预计2023年FCV将持续翻倍。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氢能行业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虽然相关企业众多,但多数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氢燃料电池作为氢能的一大应用方向,其能否大规模推广对于氢能产业链的商业化有重大影响。

目前氢燃料电池产业特征

1. 燃料电池电堆供给能力增长迅速,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推动快速降本。

2. 当前头部氢燃料电池企业仍处于运营亏损的状态,市场需求不足以消纳当前的生产能力。

3. 政策驱动下,氢燃料电池汽车总销量有所上升,主要应用方向由示范性客车逐渐转向货车。

4.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生产与销售均具有季节性。

近日,任泽平博士在其个人公众号“泽平宏观”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排名2023》的文章,其中提到新能源氢能实力企业排行榜,中石化、亿华通、国氢科技等10家企业位列其中。

随着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燃料电池领域,市场竞争加剧。而龙头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行业的发展和走向。接下来的内容,将会以亿华通、国鸿氢能、重塑集团、国氢科技四家企业为例,通过介绍四家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效益和融资情况,从而对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梳理。

亿华通

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实现发动机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的批量国产化,产品主要用于公交车、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

发展历程:

2016 年,亿华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在挂牌期间累计股权融资人民币 7.9 亿元,2020 年 6 月终止新三板上市。

2020 年 8 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并在上市期间成功累计融资人民币 15.5 亿元。

2023年1月12日,亿华通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氢能A+H第一股”。

2023年6月6日,亿华通正式成立北京亿华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发布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PEM电解槽,向上游制氢领域布局。

在企业效益方面,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长期领先,按2021年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 27.8%。

截至2023年6月30日,亿华通营业总收入为人民币1.54亿元,同比减少42.96%同时受经营规模扩大影响,公司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方面投入仍保持较高水平,导致本期净利润下降,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51.11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408.49万元。

当前亿华通处于运营亏损状态,较低的产能利用率为经营亏损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亿华通招股说明书披露,其张家口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基地 2019~2021 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30.1%,27.6%以及 39.5%,其上海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61.3%,33.2%以及 70.6%。

发展规划上,2023年6月,亿华通与欧洲商用车企业TA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8月22日,亿华通与金风科技就风氢一体化产业发展事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打造国家级风氢一体化产业全链条综合示范,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成功登陆港股资本市场,募集资金9.51亿元;20万千瓦风氢一体化源网荷储综合示范工程获批

目前,亿华通产品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与国内主流的商用车企业北汽福田、宇通客车、中通客车以及吉利商用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搭载亿华通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客车已先后在北京、张家口、郑州、成都、淄博等地上线运营。

国鸿氢能

国鸿氢能是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领先企业,成立于2015年6月,主营业务是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布局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模块、固定式发电系统、燃料电池空气过滤器等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产品。

发展历程:

2016年,国鸿氢能获得BallardPower的许可。

2017年开始组装、销售及维修9SSL燃料电池电堆。

2020年,国鸿氢能开始将氢燃料电池电堆装入氢燃料电池系统进行销售。

从利润与支出方面来看,招股书显示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平均售价已从2020年的2914.2元/KW降至2022年的1667.5元/KW,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售价也从2020年的10423元/KW降至2022年的5578.7元/KW。

从各项费用开支来看,管理费用占据较大比重。过去三年,国鸿氢能的管理费用分别为1.5亿元、6.16亿元、1.81亿元,是支出最多的项目。

尤其2021年,国鸿氢能的管理费用达到全年营收的1.35倍。

相较之下,过去三年,国鸿氢能研发开支分别为3590万元、7220万元及9180万元,分别占同年收入的15.8%、15.8%及12.3%。

过去三年间,国鸿氢能科技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04%、27.18%和33.54%,比例逐年攀升。

这导致了大量的“纸面利润”产生,而纵观其现金情况,可以发现国鸿氢能的经营现金呈现持续净流出状态。过去三年,国鸿氢能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8663.1万元、-5.61亿元、-2.61亿元,连续三年为负。

2022年,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为175.2MW,占有24.4%的市场份额,在行业中排名首位。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约为131.3MW,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1.8%。

据国鸿氢能披露,2019/2020/2021/2022 年上半年,燃料电池电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21.1%/27.2%/78.8%/48.6%。且产能利用率均呈现一定的 季节性特征,即第四季度(政策交付期)产能利用率较高。

国鸿氢能的收入主要由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氢燃料电池系统构成。其中,氢燃料电池堆收入占比逐渐下降,氢燃料电池系统收入占比逐渐上升。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堆的收入由1.1亿元降至1187.7万元,营收占比由48.3%降至1.6%。同期,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收入从1.13亿元增长至7.32亿元,营收占比从49.8%升至97.9%。

国鸿氢能客户集中度高,其客户主要是中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过去三年,国鸿氢能最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12亿元、2.45亿元、2.56亿元,分别占同年收入的49.2%、53.6%、34.3%。此外,该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为2.17亿元、4.02亿元及6.35亿元,分别占同年收入的95.7%、88.1%及84.9%。

融资方面,国鸿氢能近三年累计获7轮融资。如果从2016年11月开始算起,融资次数则多达10轮。

2020年10月,国鸿氢能完成美锦能源1.8亿元的战略投资,在当年12月,又获中车绿脉、华亦投资、诚信创投、粤财创投、鸿盛丰泰等5.25亿元的股权投资。

2021年4月,国鸿氢能获得国中资本、青岛城投集团、中国中车、卓能投资、红塔创投等的投资;11月,国鸿氢能再获昇辉科技、招商鼎洪等战略投资。

2022年,国鸿氢能又先后完成三轮融资,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计算,累计获得投资已超过30亿元。在最后一轮融资后,国鸿氢能估值达74.8亿元。

2023年5月22日,国鸿氢能再次递交招股书,申请在港交所上市。

2023年8月17日,国鸿氢能与宇通客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车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2023年9月2日,国鸿氢能与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氢能技术研究、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重点开拓氢能空轨、氢能装备等领域市场。

重塑集团

重塑集团成立于2015年9月,致力于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领域、电堆及膜电极领域和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实现了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升压转换器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开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在车用领域,携手整车企业开发了140余款覆盖多类型应用场景的燃料电池车型,包括客车、运输车等。

发展历程:

2016年1月,重塑科技首个客车项目混动调试完成,中国首条商业化运行的燃料电池公交线路在佛山投入运营。

2016年8月,重塑科技首台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产品CAVEN3下线,同月首款燃料电池物流车装车。

2017年7月,CAVEN3燃料电池系统正式批量生产。

2018年1月,搭载重塑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的全国首批500辆燃料电池物流车在上海投运。

2023年5月,一批搭载重塑集团燃料电池系统的49t氢燃料电池重型牵引车正式交付运营。

效益方面,根据国金证券发布的一份研发报告,2022年重塑集团累计装机量为 89575kW,占比19%,位居行业第二,仅次于北京的亿华通。

对于未来的发展上,重塑能源已经有了新方向:由重塑能源自主开发的大功率燃料电池供能装备被列为国家能源局2021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塑科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商用车用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

发展规划方面,2022年年底,重塑科技与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智能电气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正泰集团合作,围绕“氢电+交通、氢电+能源”双主线,打通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双方合作产出的首个技术成果—氢能电站产品已投入实际运营。

2023年,由重塑集团旗下电力电子事业部磐动电气打造的兆瓦级氢能分布式发电站,在嘉兴港嘉化能源园区内通过性能考核验收。

2023年4月,中原内配发布公告,披露中原内配与重塑集团、北京氢璞创能共同投资设立氢能项目合资公司。

2023年4月,重塑集团与香港汽车科技研发中心(APAS)在汉诺威工博会上展示了香港首个燃料电池汽车离网充电项目。

2023年,重塑能源集中发布了自主开发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及碱性电解水制氢电极、制氢电源等系列产品。

国氢科技

国氢科技成立于2017年5月,是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是国家电投布局氢能产业的创新平台,既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氢能的央企二级单位,也是国家“科改示范行动”唯一的氢能企业。截至2023年3月21日,国电投集团和国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共持股45.46%。

发展历程:

2017年,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创办了专注氢能产业科技研发的国氢科技。

2018年,国氢科技在催化剂、膜电极、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更重要的是国家电投已经在集团层面形成了发展氢能产业的共识,确定了能源线和技术线的两条线发展战略。

随后,国氢科技于2019年从国家电投所属中央研究院直管的三级单位,提升为国家电投直管的二级单位,成为全国首家专业从事氢能产业的央企二级单位。

从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国氢科技A轮融资额3.9亿元,其中,外部融资额2.5亿元,投后估值超10亿元,引入4家战略投资方:农银投资、天津万凯、三峡资本、东风资管。

2021年,国氢科技又完成了A+轮融资。据悉,A+轮融资引入16家战略投资者,融资金额16.6亿元,其中,外部融资额10.8亿元,投后估值41.6亿元。

2022年12月,国氢科技完成了45亿元的B轮融资签约,估值达130亿元,完成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成为国内氢能行业目前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提到未来的发展,今年5月国氢科技曾表示将进入乘用车领域,建设万台级乘用车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线,预期五年累计投放车辆10000台。

2023年6月10日上午,国家电投“氢腾”燃料电池配套200辆氢能车辆交付及新订单签约仪式在武汉经开区举行。国氢科技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200台重卡燃料电池系统的新订单。

当前,国氢科技布局了“1+6”产业基地,已成立7家氢能产线子公司,分别涉及广东、山东、湖北、浙江、吉林等省市地区,以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协同。

通过对上述四家企业发展历程、效益和融资状况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产业整体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同时也受到不利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需要规避的风险。

影响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 燃料电池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等领域,且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着整车运行的安全性。由于氢气本身具有易燃易爆、扩散速度快等物理化学特性,亦使得公众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普遍存在顾虑。

2。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补贴政策的支持。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监管框架及政策相对较新且仍在演变,政策变动、财政紧缩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及经济激励等优惠政策,这些都会对燃料电池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头部企业进入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较早,且在其重点区域市场中占据较大优势,导致客户集中度较高,客户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也相对有限。

如何减少发展的风险

1.打造新竞争力,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探索研究氢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的前沿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并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实现技术的发展,适应国家质量标准的变化,及时响应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变化。

2.提升产业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标准化是提升燃料电池产品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还将不断加快更新,从而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3.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升,加强对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推动企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区域协同的重要性。”重塑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林琦介绍,企业要有建立生态的思维,在政策引导下深度打通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应用的链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随着氢气的制造、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会成为车企不可忽视的重要技术路线。尤其是在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将有更大发展空间。中国还不断拓展氢能在储能发电、工程机械、船舶、叉车、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多场景应用,形成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2023年将是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一年,氢能和燃料电池制造是目前的两条主线。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提出,氢能产业正处于从单一产品、单一产业、单一应用及单一城市的单向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张永伟分析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并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从单一的汽车企业销售氢能汽车产品转变为“运营+车辆+制氢”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的靠氢能解决能源问题转变为氢能、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的低碳能源发展模式,从单一的补能设施向加氢、充换电、加气加油一体化的交通补能设施转变,从单一城市发力向主力城市加协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从单一产品技术突破降低成本转变为核心部件加制氢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降本。

“五方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正成为氢能产业的新亮点、新趋势,也会构成行业新的竞争力。”张永伟表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