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风声鹤唳,新能源企业IPO迎来洗牌?

   2023-09-15 Mr蒋静的资本圈30310
核心提示:近期,IPO风云突变

近期,IPO风云突变。

这在新能源行业尤为明显,感触更深。过去几年,受益于景气度提升,新能源企业纷纷上市或者拟上市,目前有近百家相关企业正在IPO流程当中,涉及光伏、锂电及储能等热门产业链。

如今,随着IPO政策“急转弯”,正在IPO或计划IPO的企业受到冲击,究竟影响如何,又应该如何应对?

01

IPO风向传闻

传闻,是A股传统。

可以确定的是,IPO收紧并不等于IPO暂停,只是频率会降低,周期会延长,以时间换空间,同时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至于会延续到什么时候,肯定要到二级市场表现“热络”之后,看目前情势,至少1-2年,甚至更长。

当前,尽管存量IPO上会似乎正常,但在增量方面,受理、注册及发行节奏已经明显放慢,而IPO标准收紧之后,估计还会迎来一拨撤回潮。

关于IPO收紧的标准,这里结合公开传闻再做简单梳理,难辩真假,仅供参考。

科创板:核心是满足“解决卡脖子”+“盈利”两个条件,典型比如系统集成类项目或者亏损类项目都不太符合,难度较大。

创业板及主板:这两个板块“净利润”至上,目前传闻创业板净利润至少8000万元,主板净利润至少1亿元,同时为了体现未来二级市场的“赚钱效应”,对业务天花板、业绩稳定性及成长性也有要求,如果净利润规模达到要求但未来成长性较差,预计也有难度。

北交所:同属证监会监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科创板、创业板及主板收紧之后,北交所成为高层明确鼓励的分流方向,陆续会有政策出台,优质企业直接申报摆脱新三板“阴影”也是一大亮点,此前计划科创板及创业板的部分企业预计将分流至此,净利润3000-8000万元区间的企业从北交所IPO发行成功率上讲应该颇受欢迎。

至此,对于任何一个拟IPO项目,我们有了明确的板块对标方向,这几个板块最终应该形成一个无套利的格局,体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内涵,希望不是一厢情愿的期望。

对于收紧的沪深板块IPO,归根到底还是“IPO必要性”,这是每个拟上市企业必须“扪心自问”的问题,这个“必要性”一定是要有正的外部性,包括科技、产业甚至国家贡献,以及投资者的长期“赚钱效应”,而不是融资圈钱简单搞重复产能建设,浪费资本市场资源,更不是大股东减持套现的负外部性,这个目前尤为敏感。

02

科创板或是“重灾区”

这个从近期上会情况便知冷暖。

按照传闻的监管导向,目前正在排队的项目,很多都不符合“解决卡脖子”+“盈利”的要求。

以备受争议的储能行业为例。

储能业务最终还是品牌、渠道和市场导向,在系统集成的业务属性下,核心部件的电芯依靠外购,而体现差异化的BMS、EMS等又具有通用性,市场化第三方也比较成熟,部分大型储能系统集成商同时还外购BMS、EMS等,甚至部分储能品牌商还完全寻求外部代工,制造端很难秀出花来,“生搬硬套”制造端的科创含量其实很勉强,储能系统集成商的较低毛利率也体现了这一点,这类企业或许更适合在规模化发展之后进入创业板或主板。

可见,从储能业务的实质来看,确实很难符合最新科创板的要求。

储能项目只是冰山一角,当前正在排队的众多科创板项目,如果严格按照目前传闻的科创板标准,不少项目都将面临撤回风险,当然其中部分业绩较高且稳定的项目可以转战创业板或主板。

03

创业板/主板挑战业绩稳定性

创业板及主板坚守“净利润为纲”,相对量化。

但是,净利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是关注重点,这直接影响企业上市之后投资者的“赚钱效应”,也就是谨防业绩变脸,这个是目前监管部门在技术操作上最容易把握,也最想把控的环节。

因此,报告期的业绩尤为重要。

尤其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近年硅料和锂盐产业链的周期性较强,欧洲家储产业链的业绩波动较大,还有很多产能趋于过剩甚至已经过剩的领域,即便目前有一定净利润规模,但如果面临业绩下降甚至增速下滑,亦或毛利率下降,都将对IPO之路构成威胁。

在IPO周期延长的背景下,报告期平移延后,业绩考验的压力更加明显,备受煎熬,近年处于景气度高点的项目首当其冲。

换言之,净利润绝对额不是保险绳,还有稳定性及持续性,要统筹考虑业务天花板或者业务延展性,A股并不缺少数亿元净利润的上市公司,也不缺少几十亿市值的上市公司,而是缺少净利润或者市值能够持续提升的上市公司,从几十亿到几百亿,甚至上千亿、上万亿,这或许是创业板及主板需要在供给端解决的源头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投资者信心”的终极目的。

04

北交所再迎历史机遇

要认识A股,首先要理解多层次资本市场。

证监会在IPO收紧同时,立即出台了鼓励北交所发展的政策,意味着在收紧一端之后,放松另一端,通过分流,以实现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支持,否则就不符合当前宏观导向了。

这也意味着,北交所再迎历史机遇。

目前,北交所上市企业218家,IPO发行成功率几乎100%,平均融资额约1.9亿元,打新热情较高,对于企业融资是比较友好的,这个融资规模对北交所这些体量的企业也是有吸引力的。

颇受诟病的是流动性较差,同时也拉低了估值水平。不过,相对于沪深市场目前对于控股股东十分严苛的减持政策,对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而言或者减持已经麻木了,但对VC/PE等投资机构而言并不友好。

可见,从北交所IPO融资角度,控股股东或许有意愿,企业融资之后再打持久战,但较低的流动性对于VC/PE等中小股东而言则是痛苦的,也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不少企业在是否选择北交所时股东们将面临纠结与争论。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北交所可预见的开放扩容,一批相较于过往更加优质的企业将冲进北交所,而北交所最大吸引力的发行融资究竟能够承载多少,尚不得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否北交所还是要早做决定,A股的历史表明凡事都要趁早。

05

产业并购是兜底退出路径

目前,境内IPO的几个通路,科创板、创业板、主板甚至北交所,都面临不少挑战,总体上是更难了。

从监管角度,收紧一条路,会放宽另一条路,那就是并购重组,这是IPO项目的一个重要备选退路。关于这个话题,本公众号在8月21日《并购又将重回主旋律》已有分析,这里不再累述。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市值对并购重组的敏感性大幅降低,也就是依托并购重组炒市值的做法,相比2013-2016年那一波并购潮流冷清不少。

为此,未来可能更多还是产业整合类并购,通过并购重组提升同类产品市场份额或者扩展相关产品类别,通过业绩提升来实现上市公司市值的提升,支持头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让二级市场投资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赚钱效应”,这或许是监管部门的初心和期望。

可以预期,并购重组将成为部分IPO折戟项目的一个选项,尤其是在大股东减持制约下,现金类并购的经济性也有一定吸引力。

对于股权投资机构而言,在当前IPO风险大增、IPO预期收益率普遍降低的背景下,具有可见并购退出路径和合理预期回报率的项目,也属优质,并购类基金又或再次繁荣。

不管怎样,我们又进入一个新的资本周期,IPO收紧,产业及资本将引发连锁反应,既有坏处,也有好处,好处在于可以放慢脚步,回归本源,避免低效重复,降低创业者及投资者预期收益,只有高质量的资本市场,才能造就高质量的产业环境,投资者也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才能收获“财富效应”。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