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上半年净赚 544亿,7家光伏一体化龙头业绩爆棚?

   2023-09-25 世纪新能源网世纪新能源网团队21520
核心提示:头部企业继续加码垂直一体化布局,手笔惊人

中国光伏行业经历20多年的发展,经过第一轮技术创新之后,第一梯队企业总结次贷危机、双反冲击等经验教训,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从初期的专注技术革新,到之后的垂直一体化布局,行业内关于专业化、一体化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争论不休。2020年,中国光伏企业掀起第二次垂直一体化高潮。2023年中国光伏企业上市公司半年财务报表相继披露,在净利润TOP10企业中,通威、隆基、协鑫、晶澳、中环、晶科、天合等7家垂直一体化企业,净利润合计544.01亿元,垂直一体化布局功不可没。

垂直一体化,光伏组件企业“必经之路”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积极推动垂直一体化进程的,多数都是头部组件企业。

努力推动垂直一体化,是行业内卷?还是一统江湖的执念?其实都不是,这一切的执着均来自于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毕竟,让企业生存下去,才是一切的基础。

20多年来,中国光伏企业几经波折,以年轻、激进的姿态活跃在世界光伏舞台,然而,由于我们还年轻,面对不确定因素的风险规避能力尚且不足。

一路走来,中国光伏产业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几经风雨飘摇,面对接二连三地打击和“暗算”,行业发展一波三折,很多先行者陆续倒下……

回顾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史,就不难理解,垂直一体化为何会成为光伏组件企业的“主旋律”了。  

1997年,为解决西部无电地区用电难问题,光明工程上马。天合光能、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第一批国内光伏企业应运而生,淘到了第一桶金,也标志着中国光伏时代的开局。

2004年,在环保意识的催化剂作用之下,欧美等国开始推动能源转型,以环保的风、光能源替代传统的火电、水电模式。光伏产品市场需求量提升,站在风口的年轻中国光伏企业集体出海,天合光能、江西赛维、无锡尚德、英利等中国光伏企业相继赴美上市,中国光伏军团一时风光无二。

到2007年,中国已有近千家光伏企业,年产量达1088MWp,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

中国光伏产业本应乘东风,一路顺利地发展下去,但产业链结构的特点,为之后的一系列利空事件,埋下了隐患。

光伏产业链,由上游、中游、下游组成。彼时中国光伏产业上缺原材料制造工艺,下缺电站运营管理技术,企业高度集中于中游光伏组件环节,重人力、轻技术。

中国光伏发展初期,90%原材料来自于国外;90%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90%产品出口到欧美……

这种“三头在外”的产业链特点,决定了光伏企业将会处于被动态势,没有话语权,困难重重。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好景不长,凛冬将至。

2005年开始,欧美就开始布局,围堵中国光伏企业。

在欧美的推动下,国际市场晶硅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多晶硅价格从2005年的40美元/公斤,狂飙到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涨幅高达12倍。

生产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使得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面对产能无法保证和组件成本失去价格优势的双重影响。集中处于中游光伏组件的中国光伏企业,遭到了严重打击。

2008年,国外硅料供应企业提出长协合同,中国光伏企业一方面为了保证产量,另一方面担心多晶硅价格继续上涨,因此很多企业签定了3-10年的硅料采购长协合同,虽然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但仍与多晶硅价格高位深度绑定。

此后,国际多晶硅价格暴跌。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价格就从高位的500美元/公斤,回归到2005年的40美元/公斤。

由于长协合同已经锁定高位价格,中国光伏企业面对的是高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低组件销售价格的双重伤害,进入高卖低卖的亏损模式。如果想取消合同,将需要支付巨额赔偿。

祸不单行,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全球,全球光伏需求骤降,欧洲叫停多个项目,仅西班牙一年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就从2758MW暴跌至69MW,几乎归零。

据不完全统计,迫于产能过剩,需求骤降的双重压力,仅2008年,就有超300家中国光伏企业倒闭。2009年,除几大光伏企业之外,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

持续下跌的硅料价格,使签定长协合同的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支付高额违约金。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率先开启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并征收反补贴、反倾销税。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跟进。在一轮接一轮的打击之后,无锡尚德的崩盘是当时中国光伏产业的缩影,江西赛维等企业面对巨额亏损,相继倒下,中国光伏大厦开始崩塌。

2012年,中国主要光伏上市企业亏损几乎均超2亿美元,英利亏损最多,为4.919亿美元。

2013年英利资产负债率高达92.2%,2016年开启了漫长的资产债务重组工作,虽然“活”了过来,但仍元气大伤。

经历了数次沉浮的中国光伏企业,终于意识到,在“三头在外”的产业链格局下,处处受制于人,被卡住脖子的中国光伏企业,不要说发展赢利,就是连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都无法保证。与其把命运交予他人掌控,不如由自己重构产业链布局。垂直一体化之路无法绕开,由组件企业牵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布局模式徐徐展开。 

八年蛰伏,第二次光伏垂直一体化奔涌而来

中国光伏企业坚持走垂直一体化之路,并非执念使然,也并非盲目扩张。而是要解决三大困扰:避免被卡脖子、降低度电成本、应对潜在风险。

其实,中国光伏企业对于一体化的尝试,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

早在硅料暴跌的年代,当众多中小型光伏组件厂或硅料厂接连停产倒闭时,以天合能源、英利为代表的推行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企业,不仅拥有排名靠前的行业毛利率,还体现出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随后,一部分光伏企业开始跟进,布局推进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的优势众多,也是吸引各企业跟进的主要原因。

避免被卡脖子:中国光伏企业真的是被卡脖子卡怕了,原材料卡脖子、技术卡脖子、市场卡脖子。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光伏行业产业链布局失衡导致,企业发展受制于供应链,在大部分产业链环节要面临“看脸子”吃饭的尴尬境遇,一个环节受到制约,后续环节就会受到影响。垂直一体化的推进,能够使企业逐步减少、摆脱对于外界的依赖,避免被卡脖子。

降低度电成本:光伏行业的本质是降本增效,从硅片单双晶之争,到金刚线硅片切割技术的广泛应用,无一不是为了降本增效。当技术发展速度出现阶段性放缓时,降低度电成本的重任,就可交由垂直一体化来解决。自家生产的硅片给自家的电池生产环节使用,生产出的电池再供给自家组件环节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能从上游环节拿到更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对成本降低带来了很大助力。不仅如此,在品控环节,也优于对外采购方式。

应对潜在风险:中国光伏产业链供需失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光伏企业的难题,供需失衡,将直接带来各环节产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如果光伏企业的主营业务只覆盖产业链的某个产品环节,就极易受到严重的影响。垂直一体化,能够让光伏企业覆盖多个产业链环节。“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布局,可以帮助光伏企业有效降低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带来的潜在运营风险。

如果说专业一体可以打造出一艘装备精良的军舰,那么垂直一体化打造出的将是一支协同舰队,各有所长,相互配合,生存几率大幅提高。

垂直一体化布局的形成,打破上下游他家壁垒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家的壁垒。这无疑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令想要染指光伏产业的资本和新玩家的入场风险大幅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保持产业相对良性发展的作用,避免陷入行业无序竞争的死循环。

但是,中国光伏企业第一轮垂直一体化尝试时,中国企业还身陷硅价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之中,面对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都非常高的垂直一体化布局,中国光伏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2011年,英利全资子公司六九硅业有限公司的年度财报显示,企业减值高达22.75亿元;2012年,中盛光电忍痛关闭硅片厂;2010年,江西赛维总资产负债率达100%,负债额高达270亿元,苦苦支持了5年后,宣布破产。

中国光伏第一轮垂直一体化尝试,宣告失败。

之后的几年内,各光伏企业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积累资金,第二轮垂直一体化进入漫长的酝酿期。

2021年,是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球装机量有望实现160-180GW,东风将至,中国光伏企业开始提前布局。

2020年,“沉寂”了8年的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全线出击,隆基、晶澳、晶科、天合光能等组件企业领军,掀起了中国光伏的第二轮垂直一体化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有13家光伏上市企业共公布超40项扩产项目,总投资破2100亿元,涵盖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玻璃、逆变器等环节。相比其他企业的“小打小闹”,头部企业出手“阔绰”,隆基、通威、天合光能、晶澳、晶科等企业的投资额均超300亿元。

透过扩产的表象,不难看出各头部企业不想在即将到来的行业上行周期中错失机会,因此猛攻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大幅提升硅棒、硅片、电池、组件产能。

据研究机构SOLARZOOM数据显示,在2020年四季度,单晶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当季新增产能分别达到了38GW、69GW和69GW,创下史上季度最高纪录;2020年末,单晶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预计分别达到217 GW、291 GW、269GW,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78%、62%和60%,创下史上年度最高纪录。

中国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卷土重来,让整个产业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从MW到GW的1000倍体量提升,说明中国光伏企业已经不再是那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正快速成长为令全世界侧目的新能源巨人。 

垂直一体化优势凸显,头部企业吃到红利

关于垂直一体化的担忧,并没有停止,巨额资金的投入、产能的快速扩张,很多业内人士担忧:产能过剩,会不会影响整个产业?

时间,会给出答案,随着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公布2023年上半年周报,垂直一体化的红利凸显,布局光伏一体化的头部企业,几乎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结合各企业年报,我们选取了光伏制造相关营收占比过半的企业进行观察。

从营业收入维度来看,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光伏企业共有9家,除阳光电源外,通威、隆基、晶科、天合、晶澳、中环、协鑫均为垂直一体化企业。

“后来者”阿特斯虽然没有吃到第一波垂直一体化红利,但7月16日发出公告显示,阿特斯拟在呼和浩特投资打造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包括年产30GW单晶拉棒项目、80GW坩埚项目、10GW单晶切片项目、10GW太阳能电池项目、5GW光伏组件项目、5GW相关配套产品项目。一期单晶拉棒项目于今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3月达产;一期其他项目于今年9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9月达产。因此阿特斯已是准垂直一体化企业。

如此算来,9家营业收入超200亿光伏上市企业之中,共有7家目前拥有较为完善的垂直一体化体系,垂直一体化企业将触手伸向产业链多个环节,均展现出不错的营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与隆基、晶科等老牌组件巨头向上游布局的垂直一体化策略不同的是,营业收入以740.68亿元排名第一的通威股份则采取了从上游硅料向中下游布局垂直一体化的策略,显示出惊人的魄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净利润维度来看,通威以132.7亿净利润位列第一名,隆基以91.79亿元紧随其后,协鑫则以87.78亿元位列第三名。

2023年上半年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超30亿的共有10家。其中通威、隆基、协鑫、晶澳、中环、晶科、天合光能等7家均属于较完整的垂直一体化布局,占净利润总数超30亿企业比例高达70%,净利润总和高达544.01亿元。

由此可见,垂直一体化企业由于产业链完整,成本控制优势明显,因此净利润方面存在很大优势。

另一方面,受2023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下降拖累,老牌上游硅料企业大全能源,在2023年上半年净总营收为93.25亿元,同比下降42.93%;利润为44.26亿元,同比下降53.53%。说明了哪怕是众星捧月的上游硅料,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很难保证稳定的盈利能力。

倘若光伏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报表还无法充分证明垂直一体化能够带来红利,那么2023年初光伏头部企业一浪高过一浪、持续至今的垂直一体化扩产布局,则实锤垂直一体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

2023年以来,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脚步并没有放缓,反而向着持续加深的方向前行,头部企业继续加码垂直一体化布局,手笔惊人。

隆基:

1月17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预计投资452亿元,计划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

晶澳:

1月20日,晶澳科技发布公告:总投资约400亿元,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项目,包括15万吨/10万吨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电池、10GW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材项目。

协鑫:

2月22日,协鑫集成发布公告:总投资80亿元的协鑫集成20GW高效TOPCon光伏电池片制造(一期10GW)开工仪式举行。

晶科:

6月,SNEC2023国际光伏展会期间,晶科能源重磅扩产计划公布,将投资560亿元,拟在山西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包含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和56GW组件一体化产能。

天合光能:

6月18日,天合光能披露了投资建设天合光能(西宁)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工业硅、15万吨高纯多晶硅、35GW单晶硅、10GW切片、10GW电池、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3年底前完成,包含年产10万吨工业硅、5万吨高纯多晶硅、20GW单晶硅、5GW切片、年产5GW电池、年产5GW组件以及7.5GW组件辅材的生产线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第二阶段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

……

吃到垂直一体红利的头部企业,站在第一梯队,继续加码垂直一体化布局,夯实马太效应的同时,似乎在释放着一个信号——光伏的春天,真的到来了!

风口之下,光伏行业将引来跨界新玩家的加入,新玩家的加入,在为整个产业注入生机的同时,也意味着,新一轮群雄逐鹿时代的开启。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将有多少新玩家会铩羽而归,又有多少老玩家会败下阵来,不得而知。

但是,随着垂直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深化,度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行业发展水平也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