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Data 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最新统计,今年前8个月,储能系统招标装机容量规模达12.22GW,同比增加192%;储能容量达43.06 GWh,同比增加408%。
储能市场依旧火热,但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近期以来,储能价格竞争激烈,已经逼近企业成本底线,正在挑战储能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此外,储能电站安全事故也偶有发生,储能健康发展的安全红线正在经受考验。
被寄予“万亿梦想”的储能行业,未来到底该怎么走?
“储能目前的问题,风电行业早已经历过。”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最近表示,风电行业的经验,可以对储能发展有所参考。
远景集团旗下的远景能源是全球知名的风机制造商,2021年推出第一代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以来,已经成为储能行业的头部系统集成商。远景坚定走储能全栈技术道路,从电芯、PCS、BMS、EMS到SCADA系统都实现了全栈自研自制。
作为最早进入风电行业的企业之一,远景穿越了风电行业的多个周期。如今,站在“双碳”目标下,展望新能源产业下一个十年,远景是如何乘“风”兴“储”,洞见储能未来的?
价格战:并非完全是坏事
2022年底,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布局储能领域。储能市场不仅让动力电池过剩产能获得了新去处,也让动力电池厂商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越来越多动力电池厂商加入,利润变得越来越薄,储能电池市场变成一片红海,甚至比动力电池领域更加内卷。内卷的一个重要表象,就是储能电芯价格的持续下滑。
与2022年高点相比,目前储能电芯价格降幅已超40%。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随着电芯企业继续扩产抢占市场,今年下半年中国储能电芯价格将跌至0.5元/Wh以下。
储能系统中标价格也在持续走低。CNESA Data 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数据显示,以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不含用户侧应用)为例,7月中标均价1.1元/Wh,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3%,与今年1月相比下降27%。集采4小时储能系统的最低报价已跌破0.9元/Wh。
短短半年时间,从产能紧缺到产能过剩,储能电池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对此,部分储能企业感到茫然。
“坦率的讲,我认为这种形势不可阻挡,储能的价格一定会下行。”田庆军表示,“未来储能电芯、系统的价格肯定还要更低。”
田庆军的判断是基于市场规律的。随着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平衡被打破,价格下行是自然的。这在光伏与风电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光伏与风电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而储能大发展仅仅数年,但储能行业不会例外。以风电行业为例,自去年以来,随着抢装潮的结束和补贴退坡,风电整机迎来一波降价潮。进入2023年,低价中标不降反增,陆上风电机组价格直逼1000元/kW,海上风机价格也跌破3000元/kW防线。
不过另一方面,田庆军也认为,近年风电、光伏行业的繁荣与价格持续下降不无关系。价格降下来,经济性上去,开发商、投资者赚到了钱,行业自然而然地被拉动起来。
风电厂商之所以敢打“价格战”,是因为掌握了风机的“降本之道”——通过技术创新将单机容量做大,从最初的2兆瓦,到如今的 7 兆瓦、8 兆瓦,甚至高达16兆瓦。风机做大后,发电量增加了,设备价格下行时依然有钱可赚。
同样的道理,价格下行对储能行业而言“并非是坏事、反而是大发展的条件之一”。
“储能价格一定会继续下行。企业想存活下去,只能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去降低成本,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这样,储能才能真正的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田庆军说。
出海:高利润背后的风险
自去年以来,受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欧洲各国的能源安全面临挑战,稳定供能需求高涨,储能市场一片火热。
一方面出于对海外市场的看好,一方面为了避开国内过度内卷的市场,许多储能厂商纷纷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布局。
不过,田庆军指出,储能海外市场,表面利润可能比国内高一些,但是在交付上的风险却比较大。在海外,交付刚性很强,而国内则相对宽容一些,可以友好协商。
以风电做类比。在海外,风机价格必须按合同约定价格执行,但从签合同到交付这段时间内,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直接影响利润。在国内,如果签约价格与交付时的市场价差距过大,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后,可以重新议价。
“出海是美好的愿望,但也需要强大的实力。” 田庆军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的一众风电整机厂商中,远景是海外市场拓展最强的企业之一。2022年,远景风电机组出口(发运)总容量位居中国整机商排名首位。
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在于远景自创立之初就坚定走全球化,目前其海外项目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欧洲、东南亚、中亚等地;另一方面,在于远景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其风机产品的高品质在海外市场获得高度认可。远远景正把风电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储能业务中。据了解,今年远景储能将迎来海外收获年,在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连续中标多个大型储能电站项目,远景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得到了海外客户的认可和海外项目的验证。
海外储能市场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在欧洲,相比国内具有成熟的电力市场,储能系统产品的品质要经受高调用场景的考验,同时对储能厂商还提出了交易能力的额外要求;在非洲,很多储能项目处在弱网环境下,对储能系统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高要求。
海外的客户也更成熟,系统集成商是储能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客户更看重系统集成商的品牌,相比之下,国内系统集成商品牌还没有完全建立,客户更看重电芯等储能大部件的品牌。
“好的储能一定是好电芯,但好电芯不一定能做出好的储能系统。”田庆军表示,远景拥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电芯,但深刻理解电芯不等于储能,“储能是电芯、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的完美结合。”
“远景建立在全栈技术能力上的专业集成能力,是建立海外品牌的关键。” 田庆军说,远景打造了软硬件一体的智慧储能解决方案,还搭载了智能交易终端,帮助海外客户从市场交易中获取更多收益。“海外客户使用我们的储能设备,还用我们的智能化软件和算法参与交易。”
安全:不应该成为问题
随着装机量的逐步攀升,风机质量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尤其是“西门子歌美飒事件”,引发了国内外风电企业的重视。
西门子歌美飒已安装的130GW风电机组中,约有15%—30%会发生故障,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10亿欧元。受此影响,其母公司西门子能源不得不撤回已经发布的2023财年业绩指引。
田庆军对此表示,当前,风电产业在急速降本,成本在急速下行之时,遇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在产业向前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未知因素,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行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包容。”
“不经过这些问题的洗礼,行业没法成长。如果很保守地去成长,不让它出问题,它就发展得很慢。”
在未来2~3年中,储能可能也会因为快速发展出现一些类似问题。田庆军强调,有一类问题是不能“包容”的——安全问题绝对不容忽视。
韩国在储能发展上的前车之鉴就很值得警醒。数年前,韩国储能的火热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中国,但是接连发生的着火事故让韩国储能产业受到重挫,如今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一个储能电站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块的电芯,每一块电芯出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这其中的技术门槛非常高。”田庆军说。
为了打造高安全、高性能的储能产品,远景确立了“全栈技术能力”的发展道路,从电芯、BMS、PCS、EMS等储能系统主要的零部件全部由自己研发生产,远景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以高安全、高性能的储能专用电芯为基础,融合系统级主动、被动安全设计,实现了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极致安全。
掌握全栈技术能力还有三点好处:首先是降本,自研自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本;其次,提升储能产品一致性,提升系统集成的性能;第三,可在全栈链条上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出。
同样以风电行业为例。中国风电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风电整机企业也是采用“组装式”,将齿轮箱、发电机、叶片的零部件买回来进行简单组装,风机产品质量较差,发电效率也很低。
国内风电整机商加大自研力度,最终掌握了风电整机的核心技术。如今,中国的风机产品不仅成本有优势,而且发电效率高,产品推陈出新也很快,这才有了在全球的竞争力。
“储能也一样,全栈自主开发的企业一定会走得更远。”田庆军说,“简单集成的产品,将来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
来源:华夏能源网 文/蒋波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