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东风已至,氢能启航:信心提振

   2023-10-13 中国石油石化王海坤61120
核心提示:实现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完全贯通

《指南》重磅出台,提振了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信心。对于企业而言,在应用场景、全产业链降低成本以及安全保障方面起到指导作用,将全面促进我国加氢站产业全面提速。

在“双碳”目标的趋动下,氢能的发展势头猛烈,特别因其在释放高热值的过程中零碳排放,业内更将其视为转型提速过程中能够起到挑大梁的作用。

为此,从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管理,再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简称《规划》),我国对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始终未停过。

这不,又一项国家政策出台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高度关注。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简称《指南》)。

业内专家表示,《指南》的发布,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风向标的作用,同时针对性更强,对氢能全产业链有极大促进作用。

政策风向标作用

“这是继2022年3月我国两部委联合发布《规划》之后的第二份全产业链的顶层设计文件,更是对《规划》中‘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以及‘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的回应和落实。”中国石化江苏石油天然气业务部(新能源业务部)副经理鞠晨芳一语见地。

据了解,《指南》发布前,我国虽然已就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布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4项,但其并未涵盖全产业链条。在我国氢能产业标准中,有不少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处于缺失状态。

“通常,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标准的缺失,无疑会制约产业的发展。此次《指南》的印发,对氢能业界震动颇大。”鞠晨芳表示。

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此次《指南》明确,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5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指南》提出,到2025年,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指南》指明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

《指南》发布后,我国氢能业界出现了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指南》发布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风向标。

“《指南》除了明确标准制定的大方向和顶层设计外还结合产业实际,提出了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实可以看成是政策风向标,必将有利于推动氢能全产业链规模发展。”国内油气行业专家杨国丰说。

中国石化广州石化公司技术质量部工艺技术室副主任汤佳香也有同感。她说:“广州石化公司供氢中心作为中国石化第一家投用的商用供氢中心,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数据,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行业及国家标准的制定,从应用端来推动标准的进步。”

受顶层设计、政策利好驱动,不少业界人士预计,未来10年内国家将形成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氢能,将最终真正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通全产业链

“《指南》的发布,对我国氢能的制、储、运、用环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安刚说。

2022年,《规划》)出台后,业内吹响了进军氢能产业的号角。但真正实施起来,并非如想像的那样乐观。氢能在四大环节中,难点、痛点、堵点一个接一个。

比如,在制氢环节,依据《规划》中提出的方向——“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现实却是灰氢充斥,绿氢较少,天然气制氢成本又比较高,离“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比较遥远。

在储运环节,我国氢能的储存运输大多是以高压氢气为主,运输主要用管束车车载运输,很难实现大规模的氢气储运。用管道或者车载液氢的方式储运氢能仅仅是起步阶段。氢的储运环节成本高,成为典型的痛点问题。

在用氢环节,由于制氢环节、储运环节问题突出,最终导致终端用氢环节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总之,氢能发展各个环节与规划差距较大,被业界人士认为前路艰辛。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加氢站一年内仅增加了69座。不少加氢站建设缓慢,盈利艰难。

政策和技术规范,一直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痛点,导致一大批氢能示范项目无法及时或不能落地,限制了氢能市场的活力。《指南》的发布,将会加大促进氢能全产业链条的示范运行。

在制氢环节,根据《指南》的设计布局,主要涉及“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和“光解水制氢”三个部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广通告诉笔者,“氢分离制氢”将针对工业副产氢、化石燃料制氢及电解水制氢等不同制氢技术中涉及的氢气纯化技术,如变压吸附、变温吸附、膜分离等提出特定的技术和安全要求。“水电解制氢”则重点针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涉及的技术、设备、器件、安全、测试、评价等提出标准规范要求,如催化剂测试、电解槽性能测试等。“光解水制氢”则着眼未来,规范光解水涉及的催化剂、系统的评价规范。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对不同制氢工艺的工艺流程设计、装备制造、性能评价、安全要求、质量评测都给出标准化依据,对提高制氢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徐广通进一步补充说。

除了制氢环节外,此次的《指南》突破了加氢站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瓶颈”——储运环节痛点问题!“这是氢能发展四个环节之中最难啃下且最关键的骨头。”安刚指出。

对此,鞠晨芳有同感。她指出:“ 《指南》 中就‘氢储存和输运标准’部分从氢储运基本要求、氢储运设备和氢储运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了标准建设。包含储氢压力容器、氢气压缩、氢液化、输氢管道、固态储氢、有机液体等方面的标准,以及氢储存系统、氢输运系统的技术要求、安全要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通过努力,预计2~3年后,氢储运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对氢能交通意义十分重大。”

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批规模较大的水电解制氢工厂,因为远离用氢地,又没有管道外输氢气,其设备并没有全负荷运行,很多处于停产状态。此次《指南》在输氢环节上,规划了输氢管道待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目录。

安刚则表示,《指南》对氢液化环节在已有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制定氢液化的关键核心部件——《氢膨胀机》的标准。同时,在储运容器方面,《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标准制定提上日程。这个标准一旦实施,就打通了我国液氢上路运输的障碍,为有关部门审批液氢运输提供了标准规范。

用氢环节,《指南》涉及了氢能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如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燃气轮机、氢气锅炉等。《指南》针对氢能交通、氢储能、氢发电以及未来氢能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如氢冶金、氢化工、氢水泥等进行了标准体系涉及。所涉及的标准,同样非常全面。

“《指南》补足了我国氢能发展的一些短板。比如,将输氢管道的待定标准目录提出,就离完善相关标准不远了。这将会扫清储运环节中大规模储运氢的障碍,使得制氢环节和用氢环节能够有效联通运转起来。”安刚表示。最终实现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完全贯通,氢能快速、大规模地发展趋势将逐渐呈现出来。

有助解决审批难问题

在氢能产业链中,无论是制、储还是运最终指向用的环节。因此,加氢站的布局和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近两年来,加氢站因审批流程过长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发展缓慢。据说,从最初的规划、立项、各种报建手续,到开工、建成验收,要跑几十个部门盖章。这成为加氢站发展的关键“堵点”之一。

“要实现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其顶层设计总的来说需要四块‘拼图’。一是明确氢的能源属性;二是制定产业规划;三是制定产业标准;四是明确审批和主管部门。”

之前出台的《规划》实现了第一块和第二块“拼图”。此次的《指南》则交出了第三块“拼图”。目前只有第四块“拼图”还没有落实。具体到加氢站全生命周期来看,就是缺少证照审批和运营管理责任部门。

鞠晨芳告诉笔者,这一块工作国家在积极推动。今年8月,为明确氢能产业安全职责主管部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征求《氢能产业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建议(征求意见稿)》的函,在氢能产业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中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加氢站(含制、加氢一体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依法核发或批复燃气经营许可。

“如果这份文件正式发布,将会完成顶层设计的第四块‘拼图’,那将彻底解决加氢站建成没主管部门发证和没有对口管理部门的问题。”鞠晨芳说。

虽然上述文件还未正式发布,但业内专家表示,此次《指南》发布,对加氢站审批和网点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指南》中,对加氢站的标准、规划用地等各方面标准体系比较完善。虽然对加氢站中的一些关键设备,相关标准有些还没制定,但已经做了规划。安刚认为,这些标准,对加氢站的审批,以及对各个地方政府或相关企业制定加氢站的网点建设规划会有推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加氢站的审批、建设进度。

走访中笔者发现,国内不同地区的加氢站审批提速工作有着明显的差异。

目前,在华东地区,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没有省级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仅苏州、无锡和南京三地出台了加氢站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由应急部门发放加氢站危化证。江苏省内其他打算走燃气管理路线的地市,则纷纷按下加氢站审批建设暂停键,等待省里出台统一政策。

在环渤海地区,以天津市为例。因为相应标准没有出来,相关政策没出台,天津市目前没有一个牵头部门来负责加氢站的审批工作,相关审批流程和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想单独建加氢站,可以说在这个区域没有任何可能性。“我们天津石油在滨海新区新近建设的一座有加氢板块的站点,是一座综合加能站。”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副总工程师兼发展规划部经理杨俊说。

“《指南》出台后,尤其是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这些加氢站标准体系来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使得其审批、管理条例的制定能做到有标准可依,从而减轻加氢站规划审批和建设审批的压力。”安刚说。

在西部的成渝地区,以成都市为例,加氢站审批提速工作则相对乐观许多。

“今年8月,我们这个地区建成的一座民营加氢站,整个审批过程与加油站的审批流程差不多,时间上不算长。”中国石油四川销售成都公司郫都区经理张殷桂说。《指南》发布后,四川省在审批建设加氢站方面预计会出现一些变化,如土地审批过程可能会更快。因为氢能“赛道”前景非常好,政府对加氢站审批建设会给予大力支持。

提高国际话语权

9月7日上午,泰国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索萨蓬一行到中国石化浙江石油考察调研,实地走访了嘉兴平湖滨海大道综合能源服务站。在加氢区,索萨蓬一行详细了解了加氢站运行成本、当地氢能产业链等情况。在储氢区,他们逐一了解了设备设施工艺和安全管理规范……

过去,国外油企到国内加油站参观学习的情形并不多见。如今,“氢风”来袭,面对有着加氢板块的综合加能站,势头突变。

实际上,这一次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南》,除针对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外,重点提到了要积极参与制定氢能领域的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化活动,甚至还设定了目标,到2025年转化国际标准5项以上,提出国际标准提案3项以上。那么,这一提法究竟有何深意呢?

“这是为了提高我们在国际氢能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同时,为将来的国际氢能贸易奠定基础。这其中,我们可能不仅仅是氢能设备和燃料进口国,更可能是氢能设备和燃料的出口国。只有制定国际标准,才能将我们的高技术水平设备和高品质氢气推向国外,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当中占据领先地位。”安刚说。

看来,这是在未雨绸缪。

“中国石化近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氢能,也是国家战略部署。虽然目前充换电发展迅速,但我觉得将来能源发展的方向还是氢能。”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副总工程师兼发展规划部经理杨俊说。当未来全球统一氢能标准后,中国作为制氢大国出口氢是顺理成章的事。

据了解,我国涉及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多个机构。这些机构常与国际上涉及氢能标准化的机构进行对接,如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这是我国与国际氢能标准化组织ISO/TC 197对口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说,我国专家在国际氢能标准的多个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先进的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以及将先进的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是我国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这对我们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以及国产技术和装备的输出,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徐广通说。在氢能领域,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根据《指南》的布局和国家标委会的批准,我国在氢能检测方面提出的一些新技术和方法,已经开始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开展这些标准国际化的准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