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国内光伏企业步入疯狂扩产期,“内卷”形势严峻下,海外投资建厂已成为很多光伏企业“突围”战略选择。
前不久,五大光伏组件巨头掀起“赴美”建厂的热潮,最近,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让光伏企业海外建厂再一次成为焦点。
近日,隆基绿能宣布在马来西亚双文丹组件工厂一期正式投产,标志着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实现光伏全产业链闭环,项目两期全部建成后组件产能将达8.8GW(首期为2.8GW,第二期为6GW)。
TCL中环宣布与沙特Vision Industries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共同推动在沙特共同建设的晶体晶片项目开工计划,项目一期设计产能为20GW。
无独有偶,同期天合光能有意向在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和阿布扎比哈利法经济区内投资建设垂直一体化基地项目,包含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在内的光伏全产业链。规划产能包括约5万吨高纯硅料,30 GW的晶体硅片和5 GW的电池组件,分三期建设。
协鑫科技计划在沙特建设首家12万吨多晶硅工厂……
随着光伏企业海外工厂投产、开工、选址等一系列动作,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其“全球化”正呈现出从产品“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的趋势。
内"忧"外"诱" 促使走出去
刚刚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28.94GW,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5%,其中,9月光伏新增装机16.78GW。光伏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需求旺盛,导致产业链高速扩张。
据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60家光伏企业抛出超2000亿元的融资计划,其中通威、天合、TCL中环、晶科及晶澳等头部企业更是豪掷百亿级扩产项目,扩大产能的同时将会导致产能过剩,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则是消化过剩产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着产能过剩的效应逐渐凸显,上半年光伏各环节开启价格战模式,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降价幅度分别为77%、48%、35%、27%,市场价格逼近部分企业成本线,众多企业利润空间一再压缩。
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国内光伏行业已经面临行业洗牌的风险,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更多光伏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加速全球化布局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十余年时间,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已经占据的主导地位,在全球市场的产能占比高达80%以上。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32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其中,2023年1-7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总额2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组件出口总量123GW,同比增长30.4%。
以隆基、晶科、晶澳、天合为首的组件企业,出口额动辄百亿,去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39.42%、74.64%、67.22%、61.03%,今年占比分别为43.77%、62.37%、57.56%、47.6%,在2022年均超过400亿元。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光伏企业的增长极。
海外需求持续旺盛,也是推进光伏企业加快海外布局的诱因,但随着中国光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国家或地区纷纷将强化本土光伏制造能力作为政策导向,以此构建起贸易壁垒,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海外市场,出海建厂就成了应对的有效办法。
近20家企业出海掘金
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建厂大多聚集在东南亚和美国地区,东南亚市场以组件产线为主的企业有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正泰新能、东方日升、阳光电源等;另外,在光伏胶膜、玻璃、石英砂和背板等辅材方面,福斯特、金晶科技、旗滨集团、海优新材和百佳年代等企业在东南亚也有布局产能。全产业链出海形成了集群效应。
如果说东南亚建厂是邻国距离上的优势、成本较低、政策相对稳定,那么美国建厂,则实属无奈。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欧洲广阔的市场,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欧洲占比高达55%。其中欧美高能耗的经济结构,发电成本高,促使光伏产业需求日益加剧,同时欧美市场的收益空间巨大,以天合光能为例,2022年天合光能在美国的销售毛利为16.05%,远高于日本的10.32%,甚至欧洲也仅有12.13%。超高毛利率吸引了每一个光伏企业。
2023年初,国内光伏企业再一次打响赴美建厂“战役”。
据悉,2023年初,晶澳科技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产能2GW的光伏组件厂,预计年底投入运营。
3月,隆基又宣布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资,在俄亥俄州建设5GW光伏组件制造厂;
4月,晶科能源投入8137万美元,在佛罗里达州投资新建年产1GW太阳能组件生产线,是在原有光伏组件工厂上的进一步升级扩产。
5月,浙江昊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投资3300万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建设1GW太阳能电池项目。
6月,阿特斯宣布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建立太阳能光伏组件厂,该组件厂年产量为5GW组件。
9月,天合光能宣布,将投资超2亿美元(约合14.58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维尔默建造一座年产能达5GW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厂。
加上之前已在美建厂的晶科能源和赛拉弗,不完全统计,整体规划产能超过18GW。
看似美好的出海掘金之路,并非一片坦途。面对巨大商机和高额利润的欧美市场,中国光伏企业前赴后继的同时,同样面对很多挑战,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相比国内高出数倍的建厂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都是对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建厂的严苛考验。
欧洲市场依然痛并快乐
要知道,欧洲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中国光伏企业不可失去的阵地,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单体光伏装机需求市场,规模大、增速快、利润空间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美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0GW,按照规划预计到2024年底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63GW,高额的需求空间下,美国本土现有组件产能却仅有不到7GW。
美国组件价格比国际市场高0.1美元/W,在毛利率方面,据BNEF报告,美国到2023年底将达到26%-32%,相比国内百分之十几的利润水平,美国市场利润优厚。
对于布局欧美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市场前景看好,不过想从欧美市场抢到蛋糕,并非易事。
在过去十多年间,光伏行业经历了来自美国、欧盟以及印度、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各种形势的贸易调查和贸易管制,这其中美国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贸易政策多达数条。从“双反”“201”调查等升级到“强迫劳动”、碳关税等形式。如此繁复的政策旨在构筑贸易壁垒。
虽然美国掀起贸易摩擦延续十余年,但在美国大力提倡“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对中国光伏企业赴美建厂持欢迎态度,此外,加速海外构建产业基地,也是破解贸易壁垒的最佳方法。
正当光伏企业纷纷奔向美国建厂之时,其背后也是危机四伏。
政策风险是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目前赴美建厂有扶持补贴政策,但其兑现程度目前还未知,另外,海外建厂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高于国内,成本的风险把控相对较难。
另外,近日,美国太阳能公司Suniva宣布计划重启位于佐治亚州诺克罗斯的太阳能电池工厂 ,重启的第一阶段将从2024年春季开始,工厂的年产能将提高至1GW。Suniva表示,第二阶段可将工厂进一步扩大至2.5GW。
美国本土光伏企业的复苏,也对赴美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形成一定冲击。外有政策因素,内有本土企业卷土重来,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中国光伏企业赴美开疆拓土实则机遇与危机并存。
新兴市场 中东持续升温
近年来,光伏企业海外布局不止局限于东南亚、美国等地,印度、中东、土耳其等地因光伏装机迅速增长,逐渐成为新兴市场。中东地区凭借着“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向欧洲、中亚、北非等新兴市场辐射,成为光伏企业海外建厂的新选择。
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各国都在顺应全球趋势大力推动新能源转型,以沙特、阿联酋为主的中东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减碳压力。目前中东6大产油国均对全球做出了相应的气候承诺,巴林、沙特及阿联酋均将本国气候目标终点定在了“净零排放”,其中沙特更是宣布要在2030年实现5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此外,中东日照条件充足,也促使其成为光伏迅速发展的重要地区。
据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中东全年累计从中国进口11.4GW光伏组件,相比2021提升了78%。
面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市场,中国光伏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供应货品,而是应时而动,纷纷加入中东建厂的大军中,进一步加速争夺占领中东市场的机会。
近日,TCL中环宣布沙特建设晶体晶片工厂,而协鑫科技也表示正在与沙特就开设其首家海外工厂进行深入谈判,
随着中东市场越发成熟,需求量逐渐增加,市场潜力日趋显现,中东地区的光伏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重要增长引擎,从“产品卖出去”到“制造本土化”的产业全球化布局,中国光伏企业正积极抓住中东市场的窗口期,推动中东绿色能源变革。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