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下一个新能源之城:山东临沂

   2023-10-31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29480
核心提示:临沂市在新一轮新能源开发中乘势而上、力开新局,把新能源作为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和培育战新支柱产业的关键

到2025年,力争八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实现“三年翻三番”,形成木业、冶金、食品、战新4个千亿级产业。这是今年临沂市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中提出的规划目标。

令人关注的是,临沂稳增长的信心来自哪里?而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又将如何布局?

山东临沂,因临沂河而得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位于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

据临沂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临沂市生产总值为2876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0.6亿元、增长7.3%。临沂在全国GDP50强城市中排名第46位,处于山东省“第一方阵”。

自“十三五”以来,临沂市大力推进能源发展,大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清洁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生产消费结构逐步向清洁化转变,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能效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能源消费量由2015年的2424.8万吨标准煤,逐步增加至2020年的2675.4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由2015年的2565.2万吨降低至2020年的2030.4万吨,一次能源生产量约22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1.6%。

临沂市全年生产总值

近年来,临沂市在新一轮新能源开发中乘势而上、力开新局,把新能源作为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和培育战新支柱产业的关键。

地缘优势显著

作为山东省第三大城市,临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未来将有7条高铁线路贯穿全境,连接济南、青岛、徐州等三大城市,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一、交通区位优越。临沂高新区位于城区西南,是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临枣高速、临枣铁路沿区而过,陶然路、沂河路“双高架”横跨东西,西外环、西中环纵贯南北,拥有京沪高速“双出口”,与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铁二通道兰陵站相邻,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道路主框架。

二、创新要素集聚。临沂高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获批建设山东省大学科技园,代表临沂首次承办国家级科技赛事—中国创新挑战赛,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59家,现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2,获评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4个,培养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团队17个,万人专利密度全市第1。

三、产业基础扎实。临沂高新区将电子元器件、医养健康、信息技术3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打造,电子元器件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医养健康产业实现了生物技术、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多板块布局;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了全市70%以上的大数据应用企业,龙湖数字经济集聚区获批全市唯一一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四、发展环境优越。在全省开发区率先探索“区镇同权”改革,将242项民生事项下沉到镇街,先后与20省240地建立跨域通办协作机制,构建了“一区两中心”15分钟惠企便民服务圈。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十条”等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投产、从发展到壮大的一揽子帮扶措施。

五、政策支持。2022年以来,临沂市把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突破点,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统筹现有资源,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在光伏、储能等设备制造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发展目标明确

定力和信心,来自重大战略叠加的支撑。2022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沂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临沂市能源发展的基础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量目标:到2025年,预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000万吨标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的压减目标任务;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0万吨标煤以上;全社会用电量控制在715亿千瓦时左右;电力装机总量达到1400万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含抽水蓄能)达到820万千瓦。

结构目标: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13%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0%左右;煤电、清洁能源、市外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48.3:12.5:39.2优化到45:20:35。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任务。

从《规划》的内容来看,临沂市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逐步加速。资料显示,该市煤电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市外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58.5:5.5:36优化到48.3:12.5:39.2。煤品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实现“双80”到“双50”的重大转变。煤炭煤电去产能成效明显,全市关闭退出煤矿5处,化解煤炭过剩产能86万吨,产能30万吨/年以下煤矿实现全部退出;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13台,装机14.5万千瓦,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关停任务。

与此同时,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跨越发展。全市煤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余热余能发电装机占比由85:11:4调整为56:41:3。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由2015年底的52.7万千瓦增至408.8万千瓦,增长617%,占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9%。建成风电场12个,装机99.98万千瓦;建成光伏电站87899个、装机257.1万千瓦,其中,分布式装机22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建成农林生物质发电10个(含沼气发电)、28万千瓦,建成垃圾焚烧发电9个、19.1万千瓦,装机均居全省首位;建成小水电站13个、4.59万千瓦。

产业布局清晰

除了设定总体目标,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部署,临沂市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划。《规划》指出,要大力推广光伏发电应用,规范有序推进风电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科学开发地热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到2025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含抽蓄电站)发电装机达到820万千瓦。具体如下:

光伏发电:坚持集散并举、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开展全市光伏重点县区、乡镇、园区建设,加强正面引导,促进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光伏全面走进园区企业、走进公共机构、走进万家屋顶,重点推进工商业屋顶光伏建设,优先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打造一批具有沂蒙特色的分布式光伏应用样板。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新建厂房同步设计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由市内国有平台建设一批同步安装光伏的标准化厂房,采取平台+园区+企业厂房等模式,推动区域连片规模化开发。指导沂水等县区加快推动整县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沂开发模式”。鼓励支持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创新利用农村集体未利用地作价入股、利益共享机制。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520万千瓦。光伏重点工程如下:

风电:按照“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坚持风电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坚守生态和环保两条底线,统筹考虑全市风力资源、交通运输、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电网接入等影响因素,在落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存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到2025年,风力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20万千瓦左右。风电重点工程如下:

生物质能应用: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统筹全市木业、农业、畜牧业、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禀赋,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适当建设污泥掺烧耦合发电项目,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供冷改造,推进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项目建设,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积极推进生物质非电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销售基地,鼓励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模式,推进费县生物质应用重点县发展。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环保炉具清洁取暖模式,支持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建设,加快生物质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55万千瓦左右,生物质天然气日产量5万立方米以上。生物质重点工程如下:

地热能开发: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以“资源清楚、利用高效、管理到位、环境优美、传承文化、持续利用”为标准,统筹发展布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破解地热能开发利用瓶颈制约,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地热能持续开发利用,提高浅层地温能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我市“中国温泉之城”建设水平,持续在全国“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建设中保持前列。支持鼓励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有冷、热需求的场所发展浅层地热能取暖制冷;在河东、沂南、沂水、郯城等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积极推动水热型地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建设示范带动工程。到2025年,全市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地热开发重点工程如下:

核能应用:积极探索核能开发利用,秉承“严慎细实”核安全理念,结合国家核能发展产业政策,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核电项目前期有关工作。跟踪国外内陆上核能综合利用小堆等技术研发和示范情况,开展先进成熟、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研究。结合煤炭消费压减和清洁供暖需要,稳妥开展核能小堆论证、选址等前期工作,适时推动示范项目落地实施。

抽水蓄能及小水电: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合理有序开发水能,强化水电站生态流量管理,持续推进老旧水电站更新和技术改造,严格规范控制小水电发展。加快推动120万千瓦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全部机组建成投运。启动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科学研究论证蒙阴县华皮岭、费县大田庄、平邑县蒙山等抽水蓄能资源站点项目选址,因地制宜实施以安全、环保为目标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1个项目纳入国家重大规划布局盘子,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科学研究论证沂河及沭河分布式抽水蓄能项目。到2025年,全市抽水蓄能及小水电保持在124万千瓦左右。水能开发重点工程如下:

除此之外,还要顺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趋势,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以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以业态培育拓展新空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能源产业升级,不断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源需求强度,调整终端用能结构,以能源效率提升发掘绿色增长点,培育工业新动能,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相优互促,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协同升级。

氢能:着力强化氢能源宣传推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氢能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借鉴其他地市经验,研究推动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围绕企业发展亟需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财政金融、要素配资等重点领域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日韩氢能源产业招引力度,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参与我市氢能源发展,推动打造“北方氢廊”。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模式,推动氢能多场景多领域应用。依托物流枢纽建设,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利用市内现有加油、加气站,以建设固定加氢站为主、撬装加氢站为辅,科学规划建设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加大智能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公交车等示范推广应用,力争2025年底前建设加氢站4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到400辆,构建良性循环的市场供需环境。氢能重点工程如下:

储能:推进能源端基地至终端消费一体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大容量、高效率、长时间储能设施,重点推广抽水蓄能和锂电池电化学储能应用,探索推广压缩空气、飞轮、液流等其他储能系统,推动储能参与电网电力调峰,实现储能与电力系统需求和新能源发展的有效衔接。加快推广应用储能技术,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推动储能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电力系统、微网以及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等,积极推广风光+储能、风光火储一体、风光+储能+充电桩、风光+储能+制氢等技术融合场景应用,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储能示范工程。到2025年,储能技术在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市新增各类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储能重点工程如下:

《规划》指出,展望到2035年,能源结构深度优化调整,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生产消费方式根本性转变,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比力争达到30%左右。基本建成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超过1/3,煤电发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降到1/3以下。化石能源实现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行业清洁低碳水平、综合利用效率、智慧治理能力、科技创新体系、本质安全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综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在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强市建设任务提供坚强可靠能源保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