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风起五十年:重铸国际合作新格局

   2023-11-03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45520
核心提示:未来,要加快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上世纪70年代,为规避石油禁运与涨价危机,欧洲率先打响了风电产业化的“第一枪”。此后,风从欧洲起,逐渐遍全球,全球各国的众多行业前辈,以先行者的姿态,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

行至2023年6月,近五十年的发展与探索铸就了新的里程碑--全球风电累计装机突破10亿千瓦,同时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下一个10亿千瓦或将于2030年年底到来。

回溯来时路。前一个10亿千瓦凝结着去全球风电人的辛勤探索,热血投入,更承载着国家合作,携手同行的历史脚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其发展史是不仅是一部风电人奋斗史,也是国际合作的编年史。

在刚刚结束的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3)开幕式上,CWP特别邀请了中外风电产业前辈,在“风电先行者”环节”,致敬了技术创新者的引领,致谢了政策推动者的奠基,感谢了企业领袖的躬行。

展望新征程。在气候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下一个10亿千瓦更期待全球各国风能产业携手,深化国际合作,以构建更有韧性且安全可靠的风电供应链。

在CWP 2023特别筹划的“风起五十年”主题论坛上,西门子风电前CTO、Stiesdal公司CTO Henrik Stiesdal,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武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施鹏飞,Garrad Hassan公司创始人、前CEO Andrew Garrad,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主席、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任主席Arthouros Zervos等8位“先行者”代表出席了论坛。

各位专家及元老均回首推进早期国际支持项目、开展政策合作项目及参与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经历后均感慨,“推动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受益者的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中国风电自国际化合作始,在如今中国对全球风能供应链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未来也一定要与这些国家携手并进。”

风拂东方:全球最大市场的萌芽

在全球风起十余年之后,这股产业之风终于吹到了中国。

1986年,山东荣成马兰风力发电场建成并网。维斯塔斯3台55千瓦风电机组建成的总容量165千瓦的风电场,拉开了中国风电发展的序幕。

在“风起五十年”主题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回忆起风电产业萌芽时不禁感慨,“国内风电行业的起步离不开国际合作,在风电的奠基项目中,国际援助与合作贯穿了包括资源勘测、设备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等过程。”

如果说马兰风电场是中国风电的萌芽,那么达坂城风电场就是中国风电产业化的开端。而这个几乎可被称做中国风电“黄埔军校”的风电场同样始于国际支持。

1989年,凭着丹麦政府无偿提供的320万美元设备赠款以及中国筹集的670万配套资金,中国从丹麦Bonus公司引进了13台150千瓦的风机,在新疆达坂城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风电场。同时诞生的还有彼时的新疆风能公司,今日的整机龙头金风科技。

时任达坂城风电场场长、如今的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在谈到产业之初时真诚地感谢国际社会的开放与支持。“当时Bonus公司不仅提供了设备,还专门派了技术人员进驻风场,细致入微的考察情况并提供技术支持。此后,我多次前往丹麦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RISO)交流学习,他们始终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毫不吝啬地分享最新的实验报告,帮助我们提升技术水平。”武钢如此表示。

此后的十年,我国利用外国政府捐赠或贷款,以及中央专项扶持资金,先后在福建、山东、内蒙古等地建设了一批示范风场。风电产业由此起步。

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上层建筑随之“动工”。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看来,中国风电政策体系的建立过程,有中国的创造与智慧,也有对国际经验的借鉴。

史立山举例称,我国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测风与可研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为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打下了基础;对可再生能源的立法与规划,以及后续配套政策的制定,则得到了世界银行的支持。“尤其是2009年开展的中丹项目,支持了2050国家战略的研究工作,通过一系列模型预见未来中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形态。这些实实在在的国际支持,使中国风电学到了很多最新的发展思路。”史立山表示。

靠着边学、边干的“笨方法”和一代代风电人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执着追求,中国风电一点点完成了最初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施鹏飞对此深有感触,他忆起早年参与风电国际合作项目时称,“1986年,我作为技术顾问全程参与了与比利时合作开发的福建平潭风电项目,在对比利时赠送的4台200千瓦风电机组进行安装调试时,由于没有匹配的设备,福建省安装队只能用土办法吊装,机组成功安装好之后,外国专家都惊讶于中国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中国风电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除了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外,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补充道,实际上,中国风电从起步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创新。“中国风电是在学习了欧洲技术思维、工业思维和制造思维上做到0到1的突破,建立起适合中国风况的供应链体系。这个过程中,创新是风电根本的内在驱动力。”

“链”动全球:国际合作新格局

在历经30余年的发展之后,曾经后发的中国市场已经“脱胎换骨”。截至2022年底,全球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突破906GW,其中,中国累计装机容量超390GW,海上累计装机容量30.51GW。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最大风电市场以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目前,我国风电零部件及整机产量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

REN21主席、GWEC首任主席Arthouros Zervos和Garrad Hassan创始人、前CEO Andrew Garrad对于中国风电取得的成绩并不惊讶。Andrew Garrad认为,中国在风电投资、规模化发展与电网建设方面的能力提升非常迅速,这是中国的优势。Arthouros Zervos则表示,“中国风电市场本就潜力巨大。不过,中国风电产业如此成功,离不开国际之间的合作,这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西门子风电前CTO、Stiesdal公司CTO Henrik Stiesdal作为中国风电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在“风起五十年”论坛发言时不免感叹,“在风电领域,中国最初只是追随者,今天已经可以与欧洲肩并肩发展,甚至在不少领域都是‘领头羊’。与中国的合作让我意识到了国际的重要性,中国最开始在于欧洲的合作中受益,现在世界的能源转型也将从中国的成功中受益。”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领域的转型与发展是全球议题中难能可贵的共识方向。全球风能理事会报告显示,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风电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增加两倍。

然而,目前行业尚未达到足够的投资水平,这意味着,在已知的投资计划下,全球风电发展将遇到产业链瓶颈。据GWEC预测,到2026年,除了中国之外,全球大部分地区或都将面临产业链瓶颈。其中,海上风电供应链情况更为严峻,目前仅有中国产能仍有富余,欧洲、北美、以及拉美等地区都可能出现供应紧张。

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总监赵锋CWP 2023开幕式发言时表示,中国是全球风能供应链的关键。“从原材料的供应占比更凸显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其中中国钢板供应占比52%以上、铸件82%、永磁材料开矿68%、经过加工之后原材料供应占比达94%。”

这意味着,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推动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受益者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全球各国。在“风起五十年”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及元老均表示,“中国风电是从国际化合作开始的,未来也一定要与这些国家携手并进。”

在CWP 2023开幕式上,100多家中外风电企业作为代表,与多个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宣言倡议:未来,要加快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积极支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推动风电发展;打造多元化供应源,让能源转型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