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硅料、组件双暴跌,伤了谁的筋?动了谁的骨?

   2023-12-01 世纪新能源网马增辉146891
核心提示:从长远角度来看,光伏赛道的市场肃清,对于重塑光伏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不可或缺

“硅料又双叕叕跌了”。

这个长时间霸占光伏媒体头条的“常客”,虽然已经很难再让受众为之动容,但内心却免不了发出一声叹息。

硅料跌跌不休何日休?

硅料的下跌,原本是价格高位向低位回归的常规操作,却慢慢变味。

行业高景气期吸引跨界玩家的入场,与老玩家扩产、供需关系产生了“化学”反应,市场竞争逐渐失控。

一场始于硅料、蔓延至全产业链的残酷价格大战正在不断加码,愈演愈烈,正向着成本价快速迈进。

硅料价格已经跌近6万元/吨关口;

N型组件即将跌破1元/瓦成本价……

曾有业内人士预言:将有60%-70%企业被清场,退出光伏赛道。

这场光伏价格鏖战,到底起因为何?到头来,终将伤了谁的筋?动了谁的骨?

2022年光伏爆发,硅料吨价突破33万元高位

探究2022年硅价如何站上33万元/吨高位,还要从全球近年新增光伏装机量需求说起。

数据来源:TrendForce

据TrendForce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大幅缩水,增速由2017年的28.1%跌至0.9%;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开始攀升,增速为11.9%;2020年增速升至25.9 %。

连续两年的需求端回暖,让资本关注到光伏这棵逆势大环境茁壮冲天的“摇钱树”。

而急于寻找企业新增长点的企业,也将突破口聚焦到光伏这块“新大陆”上,积极跨界光伏,想要分一杯羹。

资本与光伏新玩家一拍即合,因为他们拥有着同样的逐利目的——赚快钱。

2021年是“双碳”目标落地的第一年,大量新玩家与资本携手进场,其中不乏资金雄厚的腾讯、京东、中国燃气、长城汽车、万科等近百家名企,打破了光伏赛道阶段性的平静。

企查查曾对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名称含有“光伏”的企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共有10.7万家新注册企业。2022年上半年,又新增6.7万家企业,同比大幅增长46.9%,增量超过2020年全年的6.4万家。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国共有51.8万家光伏企业,其中2022年新增的企业就达11.3万家,同比增加近28%。

2022年,又被业内称为“光伏爆发之年”。

这种简单粗暴的市场开采方式,为之后的价格恶战,埋下了巨大隐患。

这些新入场的玩家绝大多数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导致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业链规模快速放大,产能提升。原料需求的疾速提升,远远超出硅料产能的供应能力,结构供需失衡,成为拉高硅价的主要推手。

面对新玩家入场“搅局”,硅料以下各产业链环节的老玩家也没含糊,积极扩充产能,“僧多粥少”的局面让本就不“富裕”的硅料产能更加“雪上加霜”。

据央视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22.7万吨,同比增长10.7%,但同期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产能增幅均超过30%。

在此背景下,已经与老玩家签订长单协议的硅企,还要应对光伏新玩家哄抢剩余硅料的局面。面对需求缺口,只能通过价格调节。

就这样,在光伏新玩家的不懈努力下,硅料价格水涨船高,不断飘红。

2021年,1-5月份硅料价格持续攀升,6-9月份停留在21万元/吨左右,10-11月份站上27.2万元/吨高位。

2022年,在硅料下游企业的强力支撑下,硅料价格登上33万元/吨高位。

以通威、大全等企业为代表的硅企,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2021年,晶硅产品给通威带来了187.6亿的营业收入,毛利率为66.69%;2022年,则为通威带来了618.55亿营业收入,毛利率上涨为75.13%。

2021年,晶硅产品给大全带来了108.31亿营业收入,毛利率为65.65%;2022年,则为大全带来了309.4亿营业收入,毛利率为74.83%。

如此高的毛利率,足以证明“拥硅为王”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或许有人会问,硅料的产能为什么不随之提升?新玩家为什么不入局硅料环节?

因为,硅料环节与其他光伏产业链环节相比,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而且投产周期相对更长。

大量非硅料新玩家的入场,对于硅企而言,短期是绝对的利好,因此硅企近两年也没闲着,都在扩充产能。但由于硅料新产能的投产周期需要1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而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短则几个月就能完成从项目签约到释放产能。

巨额投资与长达16个月的投入产出周期,显然非常考验绝大多数新玩家的“家境”,并且违背“赚快钱”初衷,因此新玩家很少选择进入硅料环节。

“一慢一少”两个因素累加在一起,则要为硅价爆涨负上责任。

此时或许有人又问:“硅料缺,不能进口吗?”

硅料生产过程非常耗电,国外电价较高,生产成本陡增,加上运输成本、关税叠加,所产硅料的市场竞争力并不强,因此接连倒闭,我国进口的硅料量也在逐年下降。

一边是国内硅企之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的下游企业则叫苦不迭。

硅料产能“救兵”,终于在2022年下半年到达“战场”。

硅料价格持续走低,每吨逼近6万元,靠拢成本价

此前,中信证券研报显示,根据2022年和2023年硅料厂家公告披露的扩产计划,2022年四季度与2023年二季度将迎来硅料产能释放密集期,2022年新增产能约为70万吨,2023年预计新增产能约为164万吨。

果然,2022年第四季度,产能开始兑现,硅价进入下降通道。

2023年,新增产能再次集中兑现。第三季度除了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四大龙头企业,二三线硅企也带来了产能释放。

当供需关系发生了翻转,导致硅料价格一路暴跌。硅价暴涨之后的暴跌,本应是价格回归正常的市场走势,但硅价下跌幅度超出了业界预期。

2023年6月14日,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公布报价显示,本周硅料跌幅近25%,最低价格跌破7万元/吨。受价格影响,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多家多晶硅企业出现停止出货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是自2023年3月份以来,国内硅料的第14连跌。

据某光伏龙头企业内部人士透露:“6月份左右,国内某三家硅料头部企业尝试采取联盟的方式来阻止硅价下跌,并将预期定价在150元/公斤左右。但三家联盟中两家出货比较快,有一家库存比较大,联盟很快从内部瓦解。”

硅料大佬“力挽狂澜”失败,又迎来下游需求端需求缩水。

2023年10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为13.62GW,环比下降13.69%。截至10月份,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经历了环比三连降。

2023年11月2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数据显示,本周n型硅料成交区间在6.8-7.2万元/吨,成交均价为6.88万元/吨,环比下跌3.23%。单晶致密料成交区间为6.0-6.4万元/吨,成交均价为6.22万元/吨,环比下跌2.81%。

短短一年多时间,硅料价格由33万元/吨高位,蹦极到跌破7万元/吨,价格蒸发掉近80%,已经慢慢接近一些硅企的成本,如果价格继续下探,二三线硅料企业被踢出局。

硅料价格跌跌不休,加上下游硅片企业尚有库存,本就是“薄利多销”模式的硅片企业因面临亏损进行减产操作,并持续观望硅料价格波动,采购意愿不断示弱。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只要不将库存商品卖出,体现在财务层面的仅仅是存货跌价准备,待到价格回暖,再清理库存,也是一种避险的方式。如果价格继续下探,届时抄底“囤货”,也不失为摊薄成本的办法。

“硅降”影响向下传导,组件竞标价击穿“1元成本价”

在光伏赛道,光伏上游硅料与下游电站仿佛是天生的冤家,遵循着此消彼长的规律。

在2022年硅料上涨时,价格上涨传导到组件环节,组件单瓦价格站上2元区间,装机成本上涨,部分电站的第一反应就是停工。

在硅料价格处于高位的时期,电池、组件利润空间被压缩,当硅料价格下跌,组件企业按理来说应该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下游招标,竞标价高了难中标、低了利润不保,这种“夹板气”的处境让组件企业很是难受。

2023年,由于硅料不断下跌,组件价格也一同下探。从2023年初,组件价格还处在1.8元/瓦的价位,到6月底,电站的组件定标均价已经降至1.5元/瓦附近,价格“缩水”16.67%,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此时,下游电站却没有放慢脚步,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招标。

与其看招标项目,不如回顾一下组件厂家的中标装机情况更为“实际”。

据国际能源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约有307个项目数(标段)招标,涉及装机容量达超120GW,中标装机容量TOP10企业如下。

在2023年上半年组件企业中标装机量排名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通威太阳能、协鑫集成等组件老玩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如果说上半年1.5元/瓦的中标均价还能“凑合过日子”,接下来的降价就让组件企业淡定不下来了,因为此时的价格竞争已然贴近“赔本赚吆喝”阶段。

2023年10月18日,华电集团2023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集采开标,总采购规模为8950.9136MW,共分6个标段进行,参与投标的企业有41家。

在标段一至标段五阶段,N型单晶组件的均价下滑至1.152元/瓦——1.198元/瓦,最低报价仅为1.08元/瓦。

而在标段六阶段P型单晶组件中,有企业报出了0.993元/瓦的低价,一时间行业哗然。

“光伏组件出现低至每瓦1元的非理性价格,全产业链都难以盈利。即便是一体化企业,每瓦1元的价格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组件价格何时回归合理水平尚存不确定性。”10月31日,隆基绿能副总裁李振国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出对组件价格走低的担忧。

11月3日,华电集团公布了2023年第三批光伏组件第五、第六标段的中标结果。

结果显示,0.993元/瓦的企业并未中标,也或反映出下游在采购组件时,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价格,还要衡量品质、售后等一系列指标。

但无论如何,这个历史最低价的出现,已然宣告这场组件价格竞争已经走向失控。

2023年11月6日,中国能建2023年光伏组件集中采购招标正式开标,共有39家光伏组件企业参与了本次招标。

在本次竞标过程中,P型组件最低价已全面跌破1元/瓦,最低价来到了0.9403元/瓦。N型组件报价进一步下探,最低报价仅为1.0032元/瓦。

随着N型产能的不断释放,NP价差不断缩短,直至同价,届时N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

无论是大佬之间的竞相压价,还是维护胜利果实的决心,当下的降价力度都足以对新入场玩家形成降维打击。

对于有些组件企业而言,亏损,在所难免,离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行业下行趋势短期难改,热度退潮后哪些企业将离场?

在这场逐步失控的价格之争中,肉眼可见短期下行趋势无法改变。

据业内人士预测:2023年年底前,不排除组件环节跌破成本价的可能。2024年一季度价格战将愈发惨烈,竞争空前加剧。二三线光伏企业将无法避免亏损,随着落后产能的全部出清,行业利润才会逐步回归,这场纷争或将持续到2024年第四季度。

今年10月份,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曾表示:“今年SNEC展盛况空前,我们认为在两三年后,这一盛况可能就不在了,甚至可能出现60%~70%的企业都会被淘汰的极端现象。”

从短期来看,价格战没有赢家,参与其中的企业要么利润受拖累,甚至亏损,形同伤筋;要么血本无归,饮恨离场,谓之动骨。

能否生存下去,还要取决于参战企业是否具备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货币资金规模

刘玉玺曾表示:“其实在2021年,公司就预判行业会出现产能过剩。公司领导层认为,人为生产的产品,只要不受资源限制,长期来看一定会出现过剩,这是我们一直笃定的市场发展规律。基于这样的预判,隆基开始储备足够的现金。外界也能看到,这几年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动作,如今现金流水平、整体经营健康情况等均超出行业水平。所以从经营层面,我们已经为行业洗牌做了足够准备。”

目前来看,这场光伏价格战不会在短期之内结束,一旦产品出货价击穿成本价,盈利与成本等费用支出无法取得平衡,势必进入亏损。为了保住原有的市场份额,各企业将不得不进入“烧钱”阶段。此时,企业的生存续航能力则取决于货币资金的多寡。

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经历过大风大浪洗礼的老牌光伏企业,未雨绸缪,都早早存下了丰厚“家底”。

从货币资金维度来看,隆基绿能以561.1亿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通威股份,货币资金为331.75亿。

但结合有息负债指标来看,一部分企业存在负差额,如果有息负债需近期偿还,将进一步缩短企业价格战续航能力。

2.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上升周期,优秀的成本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而在下行周期叠加价格战的危机时刻,优秀的成本控制将赋予企业惊人的生命力,在价格战环节,这种优势无异于开挂般存在。

以硅企为例,此波硅料暴跌破7万元/吨时,部分硅企就已经面临亏损,而少数硅企却丝毫不慌,因为他们的成本控制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据大全能源披露的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其前三季度成本价分别为53.5元/KG、50.3元/KG、51.4元/KG,由此可知大全能源的成本平均价在5.1万元/吨左右。而通威股份的成本更低。

有业内人士表示:通威股份目前多晶硅含税完全成本不到4万元/吨,待2024年包头、云南40万吨产能释放后,其成本将降至3.5万元/吨左右。

在这样的成本控制之下,即便绝大多数硅企都在为巨额亏损“头秃”时,通威股份却仍能保证盈利,结局不言而喻。

3.垂直一体化程度

垂直一体化从诞生伊始,便充满了争议,有人说对、有人说错。当价格战到来,垂直一体化的布局将带给企业更多的可能。

垂直一体化拥有产业链多个环节的自主权,不仅可以避免受到制约,还能通过内部协作节约生产成本、保证生产质量。避免企业因布局单一,陷入困境。并能以内部优势互补的方式,保持盈利能力和抗击打能力。

晶科能源曾表示:凭借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全球化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以保持一体化6%-8%的净利率水平,并通过规模的增长实现公司业绩的增长。

4.技术积淀

在价格战中,同等规格、技术指标的产品通常只能继续深陷价格战中。

而拥有技术积淀且技术领先的企业,生存几率会大幅提高。

虽然技术积淀可能无法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量产,降低成本。但却可以帮助企业从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中脱身,以差异化经营策略降低风险。

隆基股份当年的单晶硅路线就是如此,在整个行业全部看好价廉物美的多晶硅时,隆基却坚持单晶硅之路,最终迎来胜利,也引领市场走向单晶硅时代。

5.其他因素

一位资深光伏业内人士表示:“我个人认为这次洗牌的结果可以预判。绝大多数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一线老玩家,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还是要面对盈利下滑甚至亏损的。以组件为例,组件环节拼的不仅是价格,还要看企业能否进入电站国企白名单。除此之外,渠道、人脉、口碑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这些方面,一线老玩家则属于拿捏全场了,新企业只靠价格战要生存下来很难。另外,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延展,与我们日常认知不同的是,很多国外客户更‘认人’,一个长期合作并取得了国外用户信任的中国光伏企业对接人,在人品层面会得到国外客户的认可,即使这个中国光伏企业对接人更换了公司,也是合作的备选人。”

写在最后

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携手欧美光伏项目收紧的同时,光伏产业迎来了硅料产能的集中释放,硅价暴跌至40美元/公斤,超300家中国光伏企业相继倒下……

当下光伏产业链的境遇,仿若2008年那场浩劫。

这场价格之争,是打通了升仙之路,还是叩响了炼狱之门。其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刻体会、铭记。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参加“2023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时表示:“光伏产业未来潜力需求巨大,类似这样的产业,往往过剩(产能)都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取得平衡。我们不用太多担心,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适当引导,就可以应对所谓的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

当硝烟渐散,随着一部分企业的饮恨离场,大多数中国光伏头部企业,将再一次印证马太效应,强者愈强。

从长远角度来看,光伏赛道的市场肃清,对于重塑光伏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不可或缺。

如果光伏赛道身陷“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死循环,被裹挟的企业将被迫按下技术研发暂停键,将导致整个产业最终按下退格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1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