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待解

   2023-12-11 中国能源报杨梓39170
核心提示:未来随着越来越多车企产能落地,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将再次变动,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亟需解决。

尽管目前动力电池企业都在深化与车企合作,但新能源车企下场“造电池”的步伐仍未放缓。近日,长安汽车、广汽相继公布了自研电池的最新进展。而今年以来,受下游需求增速放缓、订单不足的影响,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越来越多车企产能落地,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将再次变动,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亟需解决。

入局者增加

事实上,随着前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规模也迎来爆发式增长。除电池企业积极扩产,车企也开始不再依赖单一电池企业供应,并纷纷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积极布局动力电池领域。

长安汽车近日公布了其动力电池最新规划,将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广汽集团则宣布,公司2026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搭载。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目前公司已将固态电池、无钴电池、低钴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列入关键技术攻关。此外,投资109亿元、36GWh的因湃电池首个工厂也即将实现批量生产。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相较于电池企业,新能源车企入局动力电池行业有利于保障自身供应。“如果大量车企加入自研自产动力电池队伍,肯定会抢占一部分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产量与装车量已有较大差距。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611.0GWh,累计同比增长41.8%;而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94.9GWh,累计同比增长31.5%。

“车企入局肯定会使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增加。不过,由于车企短期内难以实现对外供货,通常会根据自身需求来规划电池产能。”吴辉认为,随着车企产能落地、实现自供,车企肯定会与部分电池企业“解绑”,或使得部分电池企业产能被闲置。

产能并未失控

近两年,动力电池产能快速增长。在受访人士看来,一方面,各方对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未来几年的发展及需求预期乐观,导致市场空前火热。而另一方面,有从业者向记者表示,部分地区高额补贴、招商引资力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动力电池扩产节奏。“目前电池行业还是投资太热,资本太多,大家都急于在这个行业寻找商业机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需要理性分析。“问题确实存在,但没有那么严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近日撰文指出,考虑到储能电池和出口电池增长速度大于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可以较快消化动力电池产能;再考虑到几年内动力电池工艺路线不会有大的变化,已建产能不会形成浪费,所以说目前产能并没有失控。

上述从业者表示:“当前很多产能都为规划产能,多期扩产计划最终能否实际落地存在不确定性。”同样,吴辉也提到,单看总产能数据并无意义。“动力电池和车企的匹配关系通常要经过两三年验证,也要考虑到未来还有一些潜在订单、电池企业与车企的战略协议、意向订单等。”

补贴应适度

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随着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逐步成熟,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或者终止部分规划产能,从而使得整个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供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不过,仍有业内人士提醒:“产能过剩会使投资没有回报,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还会导致一些竞争力差的供应商用低质低价电池吸引车企。对于盲目扩产的企业与低质低水平的产品坚决不要引入,这样才能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进一步发力海外市场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战略规划中的重点。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锂电产业链“走出去”也是消化电池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事实上,目前动力电池企业出海仍面临挑战。“短期可以通过出口解决产能过剩,但是长期看,海外市场也会倾向于本地化供应,同时出口可能会受到政策调整制约,且成本也不具备优势。”

业内人士呼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企业与地方需控制节奏,因时因需推进扩产。“控制动力电池产能增长过快,建议优先采取限制地方政府过度补贴的方法。”董扬指出。

“相关方需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地方政府不要过度补贴。企业更应该根据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需求情况判断,并合理规划产能,不要为了补贴而盲目扩产。”吴辉同样提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