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334”工程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风电项目是目前中国能建在海外首个大型新能源项目,也是中亚区域目前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作为世界银行的融资项目,该项目要求执行方遵守全球最佳实践,对项目履约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中国能建乌兹风电项目部以基础“334”工程行动为契机,积极实施管理“四化”举措,加大风电专业人员培养力度,加强属地化建设,推进培育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风电项目管理团队,精细解决物流运输困难问题,推动项目实现高效履约。
一、专业化管理
风机轮毂吊装
项目部积极拓宽招聘渠道,通过邀请国际猎头和国内外合作机构推荐、鼓励中国员工教授属地化员工等多种手段,填补专业人员缺口,提升属地化员工专业技能,强化专业化队伍培育;同时,为优化组织架构,项目部根据项目履约实际和工程技术特点,设立部门调整人员,统筹负责巴什和赞克尔迪两个子项目场地建设进程。
为确保团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有效解决项目中特定专业和领域技术问题,项目部专门修建了两个培训教室,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化内外部培训,如开展管理制度培训,深入学习了解国际标准、业主标准体系;开展GWO培训,确保高空作业、人工搬运、防火急救等专业项目有效实施;开展商务合同履约培训、各类进场培训等,提高各级专业人员综合运用专业化方法的手段和能力。
二、标准化管理
叶片运输通过口岸
乌兹风电项目货物运输距离长、种类多、周期久,为保证超大尺寸件安全到达现场,项目部使用了全球运输车辆跟踪系统,并按照“可测量、可操作、可检查”标准原则对系统进行优化,实时监测风机大件物流车辆行驶与停靠状态,方便建设参与方查看物流状态、进行装卸与施工组织、及时发现问题与控制物流风险。
此外,项目部必须对运输沿线道路进行详细勘测和处理,并进行符合运输的标准化改造,特别是从哈萨克奇姆肯特镇至乌兹别克斯坦锡尔达里亚镇之间的路段:原有的哈乌口岸被设计为一个S弯,必须经过口岸扩容才能提供专门用于叶片通行的出口。项目部全力攻坚,按期打通了哈乌口岸,并全力协调海关配合过境,克服亚拉马镇货车流量大、叶尖扫空受限等困难,保证了叶片顺利驶入M39国道。通过标准化项目管理,叶片总体运输用时比签约时缩短十天以上,为项目高质量履约实施工期赢得宝贵时间。
三、数字化管理
巴什项目31号风机
项目部合理利用各种数字化软件工具,打造具有国家化竞争力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推进了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要素系统融合、迭代优化和互动创新,有效赋能项目履约效能提升。
比如,项目部利用项目管理软件Primavera 6,创建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帮助项目经理合理分配资源、跟踪进度,及时应对延迟并做出调整;利用协作平台和沟通工具,如Think project、Microsoft Teams、telegram、sharepoint等,帮助项目团队成员跨时区、跨地域进行高效沟通,共享信息和文件;利用项目管理软件Think project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助力减少潜在的问题和延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利用本地成本及财务管理工具VENKON,监控项目预算并追踪成本支出,确保在经济预算内完成项目;利用本地Didox合同管理平台,进行合同审批,签收,发票收取,进行流程操作及存储相关功能。
为减少布哈拉风电项目鸟类撞击风机叶片事件的发生,项目部使用一整套先进的鸟类监测与风机控制人工智能系统,确保准确检测出老鹰和其他受保护的鸟类物种并实时控制风机运行避开,最大限度得保护当地鸟类。
四、精细化管理
首台风机吊装完工仪式
自巴什项目项目启动以来,项目部就面临大件物流运输和重型施工机械进场的双重压力。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项目部细化工作内容,落实责任主体,与2个天然气管道公司尤其是与UTG开展数轮谈判,成功达成修桥整体跨越的共识;工程部则立即启动修桥整体跨越方案执行,从确定小EPC承包商,到开展设计方案评审、桥大梁预制和采购,再到施工机械入场,进行大梁吊装架设,最终实现叶片和机舱等大件安全通过桥梁目标,有力地保证了巴什项目的如期履约。
为在不影响现场正常施工的前提下,推进赞克尔迪风场39台风机调整,项目部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寻找多方途径,与业主现场执行团队不断沟通,阐述重选机位的必要性和原则,同时积极组织分包商对机位进行重新拟选,对机位进行实地查看,从技术层面与业主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经初步计算,机位调整后的工程量比合同机位下的土方工程量减少约20万方,极大促进了项目完好履约。
自乌兹布哈拉风电项目履约以来,项目部积极落实“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各项要求,保障了项目进度、提高了管理水平、获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受到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当地媒体的高度赞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