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结束,PERC技术路线如旧时代的蒸汽火车完成最后一次归站鸣笛。
20世纪80年代,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tinGreen研究组在其他机构的错愕中,宣布发现PERC电池结构,22.8%的超强实验室电池效率引爆了世界对光伏未来的预期。
要知道,彼时各技术路线实验室效率普遍不超过20%,例如铜铟锡、道碲化镉(CdTe)(CIS)太阳能电池效率分别仅有18.8%、16.4%。不过,因为量产问题,PERC技术路线也只能蛰伏数十年。
2016年,PERC由于出色的光转效率和成本优势,从幕后走到台前。2018年,在531新政与设备供应商大战后,BSF技术路线时代走向终结,PERC产品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五年时间,PERC使得彼时押注的厂商稳居行业头部。
然而随着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快速降本,PERC到了让路之时,产品价格、市占比、光转率几座曾压在BSF技术路线上的大山,如今压在了PERC技术路线上。
从新建产能角度看,在2023发生的百亿投资扩产中,没有PERC的身影,PERC路线的生命力已经消匿,如何处理旧有PERC产能成为企业的重要规划。
崎岖退场路
巨额数字的产能包袱注定PERC退场不体面。
PERC作为近几年的主流产品,产能遍布各企业。据统计通威PERC电池片产能已经高达60gw+,爱旭、中润光能、润扬股份则分别在36GW、24GW和25GW。
而龙头厂商的PERC电池产能更为不容忽略。例如,晶科能源表示,到2023年末,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达75GW,其中,N型TOPCon电池产能占比超70%。不过,晶科在年中再次上调电池产能,新目标为90GW;天合光能表示,预计到2023年底,电池年产能将达到75GW,TOPCon产能将达到40GW。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显然包含了能够转换为TOPCon的PERC产能,2021年末TOPCon量产前夕,天合光能电池产能已经达到35GW。
尽管PERC的电池转换效率不及TOPCon,但由于PERC庞大的产能规模,依然在部分细分市场占据优势。真正让PERC快速出局的是,N型价格背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PERC是畅销、赚钱的代名词。
随着N型电池、组件进入行业视线,PERC依然凭借规模以及供应链优势具备相当的价格优势。在此之前,PERC几乎独霸市场。2022年电池出货市占比显示,PERC高达91.11%、TOPCON仅有6.29%。在PERC畅销期间,光伏企业达成了市值巅峰。
令PERC厂商忧郁的是,2023年N型组件价格跌速过快,由年初接近2元每瓦的价格一路下滑至1.03元每瓦。
要知道,同尺寸双玻PERC组件价格也有0.98元每瓦,这也就意味着两种技术路线组件价差只有0.05元每瓦。
从转换效率的角度考虑,N型产品对应用端吸引力已经超越了P型。2023年各企业发布的电池转换效率显示,龙头企业的TOPCon产品普遍超过了25%,例如光伏新秀钧达股份高达25.5%,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分别达到25.6%和25.7%。PERC电池的最高转效率由隆基掌握,不过也仅有24.2%。组件端,PERC转换效率也普遍距TOPCon产品有1%以上的差距。
另外,曾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便差价达到0.15元每瓦,TOPCon产品依然具备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意味着在5分每瓦的价差中,下游应用端PERC变得几乎毫无竞争力。
研究机构普遍呈悲观态度。2023年,n型电池市场占比迅速提升至25%左右。2023年年末,央企招标中n型组件占比已经超过70%。
剧烈反差,敲响光伏企业技术路线转型警钟。
追问出路
落寞的市场,让PERC在2023年为企业带来了计提减值之痛。
大批量光伏企业抛出了计提减值公告,例如隆基在上半年计提减值数额超过20亿元,晶科能源超过13亿元,天合光能超过10亿元。
巨额数字的计提减值准备对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PERC产线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关停产线却并非最优解。例如,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易成新能在近期接受调研中表示,将结合市场变化情况,适时把目前的PERC产能逐步升级为转换效率高、提升空间大的TOPCon和BC电池技术。
大批拥有PERC产线的企业把希望寄托在改造上。根据券商研报信息显示,PERC产线可以直接增加工序,变为TOPCon产线。也就是将磷扩散改为硼扩散,增加隧穿氧化层,沉积多晶硅的制备步骤,沉积掺杂n+非晶硅或微晶硅层,取消激光开槽。
然而,从产品良率和改造成本来看,并非所有PERC产线都能改造成为TOPCon产线。除了头部企业在2021年左右开始重点关注TOPCon技术路线,在新建PERC产线中预留改造空间,可以顺利改造,更多产能由于改造费用并不菲薄,不具备改造价值。有数据显示,PERC电池产线单GW投资在1.5亿-2.0亿元,升级为TOPCon产线需要6000万-8000万元。
另外,TOPCon目前已有同质化竞争趋势,改造后的产线是否有竞争优势也是难点。隆基绿能选择BC技术路线也出于此考虑。
钟宝申曾经在2023年谈道:“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大概有400-500 GW的TOPCon产能投向市场,投资收益压力非常大。”
PERC退场,谁获利?
PERC的清退重申了光伏的快速技术迭代逻辑。回望过去,几乎每隔三年就会出现新的迭代路线,引领光伏向更高效率和更低价格方向发展。
无论是单晶革命、大尺寸变革、PERC时代,还是N型崛起,最终都指向下游市场的繁荣。产能过剩是技术迭代阵痛,也是利好装机的信号。
光伏产品价格深刻影响着装机热度。例如,2021年的高价压低装机预期。是年年中,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超量增长,同比增长超50%,其中硅片产量165GW、电池产量147GW、组件产量130GW。
然而硅料产能增长缓慢,仅36万吨,同比增长24.1%。
供需错配之下,硅料价格翻倍猛增,一度突破20万元每吨大关。承担全产业链成本的组件产品价格则一度高达2.3元每瓦。在价格威逼下,光伏协会提出下调装机预期的决定,由55-65GW到45-55GW。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3年12月中国光伏行业多次上调2023年装机预期,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由95-120GW先上调到120GW-140GW,最终又上调到160GW-180GW。
PERC退场,引发的TOPCon产能竞争看似只有头部大厂打得热闹,但却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
TOPCon技术壁垒较高,生产工序复杂,需要更为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才能维持较高的转换效率、良率。
今年以来,光伏的融资环境归于平淡,融资困难二三线企业缺钱少粮,无力推进TOPCon产能建设,即将被清退出局,裁员,减产成为必选项。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