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光伏赛道而言,一波三折。
H1收益不俗、各光伏企业霸气扩产、龙头大佬强势跨界、硅料降价导火索引发产业链价格战……
一出出“戏码”你方唱罢我登场,依次登台亮相。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的一个动作却被忽略,那就是海外扩张建厂。
从2023年年初开始,中国光伏企业开始赴美建厂。据不完全统计,至2023年年未,以隆基、晶澳、天合、晶科、阿特斯等为代表的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完成在美国生产线布局,已经有6家光伏企业前往美国建厂,其中一些企业已投产。
鉴于欧美十余年来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不断打压,中国光伏企业对赴美建厂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此次组件五虎集体远航的背后,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中国光伏企业赴美,是机遇?还是涉险?
停摆5年,中国光伏企业重启赴美建厂
其实,中国光伏企业此次赴美建厂,并非首次。早在2010年,尚德电力为应对美国的“双反”打压,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设立一座产能为30MW的组件工厂,也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设厂的光伏企业。
2012年,江西赛拉弗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成立组件工厂。2015年底,该工厂正式投产。一二期全部投产后,年产量为300MW。
2018年底,晶科能源投资8000万美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建了一座400MW产能的组件组装厂。
……
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迎来了赴美建厂高潮,从年初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晶澳、隆基、天合、阿特斯、晶科组件五虎相继插旗美利坚,并和昊能光电一起,与早些时候布局美国的TCL中环、赛拉弗组成中国光伏企业“美国先遣队”。
部分中国光伏企业美国建厂位置图制图:世纪新能源网
1.晶澳科技
2023年1月,晶澳科技宣布:租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凤凰城)的制造工厂,并预计投资6000万美元(一个月后投资额上升为12.44亿人民币),将该工厂打造成高度自动化装配线光伏组件工厂,解决600多人就业,预计2023年年底投产。届时,该工厂将成为亚利桑那州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年产能为2GW。
亚利桑那州州长、菲尼克斯市长对此表示欢迎。
“亚利桑那州很自豪地欢迎晶澳太阳能的第一家美国制造工厂来到凤凰城,对于像太阳能这样的可持续产业来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个设施增加了亚利桑那州的清洁能源声誉。”州长Katie Hobbs说。
“太阳能和先进的制造设施是凤凰城经济未来的重点,我们很荣幸晶澳太阳能选择我们的城市进行这项投资,凤凰城拥有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加上SRP的强大电力供应商,以吸引该项目落户这里。晶澳太阳能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推进城市的气候行动计划,推动我们的城市朝着碳中和的方向发展,并雇用600多名员工。”凤凰城市长Kate Gallego说。
2.隆基绿能
2023年3月,据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地区经济发展组织披露,隆基绿能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通过合资的方式,将在美国俄亥俄州帕塔斯卡拉建设一处产能为5GW的光伏组件工厂,这也是隆基绿能首次在美国建厂。该工厂建成后,将生产单面和双面太阳能组件,届时将成为全美国最大的光伏组件工厂,产能基本等同于2022年全美公共事业规模太阳能装机总量的近50%。
据了解,Invenergy将通过新合资企业Illuminate USA投资超6亿美元,用于在俄亥俄州帕塔斯卡拉收购并建造一座11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用于建厂生产。
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工厂,将提供850个就业岗位,施工计划于4月开始,预计2023年底开始运营。
2023年11月底,隆基绿能宣布,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为2.5GW。从早些时候的信息分析可知,此次投产的应为该工厂的一期产能,预计第二期2.5GW产能2024年将投产。
据悉,该工厂采用了隆基自主研发的高效、高可靠的N型单晶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产品性能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符合美国的高标准要求。隆基表示,该工厂的投产是其加速海外市场布局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其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增强与美国客户的合作关系。
3.昊能光电
2023年3月,经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办公室证实,总部位于浙江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昊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将通过其美国子公司投资3300万美元,收购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奥兰治堡的一家工厂,该厂房将容纳1GW光伏组件生产线,创造200个就业岗位。
Hounen Solar 来源:网络
4.晶科能源
2023年3月,有消息显示,晶科能源宣布将投资8137万美元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新建年产1 GW太阳能组件生产线,以扩大其原有光伏组件工厂的规模。
为了支持这一项目,杰克逊维尔市市长预算审查委员会于4月10日批准向晶科能源提供为期十年的230万美元拨款。这笔拨款将有助于推动项目的建设。杰克逊维尔市议会计划于2023年4月25日通过立法为这笔拨款提供资金。拨款将用于支付晶科能源因工厂扩建而在十年内需支付的一半从价税(基于工厂评估价的税收)。
据悉,晶科能源作为最早在美国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之一,早在2017年底就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投资建设了一座400MW组件厂,2018年投入使用。
晶科能源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组件厂 来源:网络
据了解,这个位于杰克逊维尔Cecil商业中心的26000平方米现有工厂,雇用了274名员工。晶科能源表示,该工厂的扩建将在此地再创造250个就业机会。
5.阿特斯
2023年6月,重返A股不久的阿特,宣布了赴美建厂计划。该工厂位于美国克萨斯州梅斯基特,投资额超2.5亿美元,预计2023年底投产,届时阿特斯在美将拥有5 GW光伏组件产能。
来源:网络
为了完善其在美光伏产业链布局,阿特斯于2023年10月宣布投资8.39亿美元,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斐逊维尔建厂生产N型电池片,为自家位于克萨斯州梅斯基的组件工厂供货。该厂房占地约480亩,预计2025年底建成,年产能将达5 GW,将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
6.TCL中环
2023年8月,TCL中环参股子公司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表示,拟投资12亿美元,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建设一座光伏电池及太阳能组件工厂,该工厂计划产能为3GW,将雇佣1800名员工。该项目预计于2024年第一季度开工,2025年投产。
TCL中环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问题时表示。TCL中环与SunPower公司自2012年便开始合作,并于2020年参股分立的Maxeon公司。2012年公司与SunPower合作的N型IBC电池转换效率达24%-26%,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全球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领导者,Maxeon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83项专利和412项待颁发的专利申请,并11次打破世界纪录。基于Maxeon公司拥有的高效背接触(IBC)技术、叠瓦组件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优势,与TCL中环的制造文化相结合,通过协同创新、联合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优势。
据了解,2019年,TCL中环与国际能源巨头法国道达尔达成合作,道达尔将其控股的SunPower在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的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分拆到在新加坡,注册成立MAXEON公司,TCL中环以28.85%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3年5月,TCL中环参与了Maxeon公司的定增,截至5月22日,TCL中环持有约27%的Maxeon股份,道达尔能源持股约为18%,两家企业分列Maxeon公司第一、二大股东。
7.天合光能
2023年9月,天合光能表示,将投资2亿美元(约合14.58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威尔默建设一座太阳能光伏生产厂,该工厂占地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英尺。将使用从美国和欧洲采购的多晶硅,打造年产5GW的组件产能,预计2024年投产,将提供1500个工作岗位。
有消息称,天合光能将在新工厂推出其旗舰大功率输出至尊太阳能组件,采用最先进的N型210大尺寸电池。
在上述几家赴美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中,隆基绿能与TCL中环等光伏企业采取合资的方式建厂,加之大批中国光伏企业并没有加入到赴美建厂队列之中,不难看出中国光伏企业对于“出海”还是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究其原因,要从欧美十余年来一系列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打压政策说起。
打压中国光伏11年,杀敌一千、自损一万的闹剧
中国光伏企业之所以这样小心谨慎,是因为11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360度”打击,一年一小折腾,两年一大折腾,打压规格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次都试图以居高临下的嘴脸,发起毁灭性的打击,但又终被中国政府及中国光伏企业一一化解。
回顾美国打压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过程,有辛酸、有惨痛、有成长、有爆发。
其实在臭名昭著的欧美对华光伏企业“双反”之前,欧美就曾对中国光伏企业下手。
2004年,中国光伏第一军团在天合光能、江西赛维、无锡尚德、英利的带领下,相继赴美上市,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进入爆发期。
2005年,紧握硅料、技术、市场三重撒手锏的欧美,开始布局硅料价格陷阱,先抬价,再崩盘,企图摧毁中国光伏企业。
2008年,正在苦苦应对硅料长单陷阱的中国光伏军团,迎来了由美国一手造成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引燃了全球经济危机火药桶,全球光伏装机计划收紧。面对高成本、“0”市场的双重打击,仅2008年,就有超300家中国光伏企业倒闭。2009年,除几大光伏企业之外,中国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
2011年10月,持续多年的“双反”阴谋正在紧张策划中。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自此,欧美集团长达11年的对华光伏企业打压“长跑”正式开始。
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决定向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90%-4.73%的反补贴税,并追溯90天征税。无锡尚德反补贴税率为2.90%,天合光能税率为4.73%,其他中国公司反补贴税率为3.61%。
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初裁决定,税率为31.14%-249.96%。英利、无锡尚德、天合光能将分别被征收31.18%、31.22%、31.14%的反倾销税,未应诉中国光伏企业的税率为249.96%。
2014年12月,美国对中国及中国台湾的光伏电池制造商实施第二轮“双反”,征收包括高达26.71%-165.04%的反倾销税,27.64%-49.79%的反补贴税,以后每年进行复审。
“双反”虽然使中国光伏企业短暂失去了欧美市场,但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解决了光伏企业的国内市场,而且整体提高了光伏企业的技术含量,为之后中国光伏“一统江湖”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当美国沾沾自喜地以为,大量中国光伏产品将要烂在库房里的时候,中国政府出手了。
在2015年,国家能源局提出实施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和建设领跑基地的方案。该计划旨在通过市场支持和试验示范的方式,以点带面地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和推广,从而加快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该计划还致力于推进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电价的降低以及补贴的减少,最终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中国光伏企业从“抢地盘”,转为“练内功”。
经过认真筛选,首批通过CQC光伏领跑者认证企业名单出炉。
其中不乏隆基、晶科、晶澳、协鑫、东方日升、正泰、特变电工等当下光伏龙头企业的身影。
2015年6月,山西大同的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领跑者基地正式获得了批准,这是“领跑者”计划的第一个被批准的示范项目。大同领跑者基地的总装机容量为3GW,将分三年进行实施,第一期的建设规模为1GW。该项目已经在2015年的9月开始建设,并计划在2016年的6月30日之前全部并网,并且已经完成了验收。
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光伏发电实施方案》(国能新能【2016】166号),该方案明确了普通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为12.6GW,同时规定了2016年光伏领跑者技术基地的建设规模为5.5GW。此外,该方案还对2016年光伏领跑者技术基地的建设规模分配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在2016年“领跑者”计划中,山西、山东等采煤深陷区光伏示范基地的建成,在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不仅解决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场问题,还以技术指标要求,助力隆基等光伏企业迅速确定了市场龙头地位,可谓一举三得。
经过2015-2017年三批次“领跑者”计划,全国共设立22个示范基地,光伏装机规模达15GW。以技术领先的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场头部地位得以确立。
眼看中国光伏企业并没有预想般垮掉,美国政府再一次坐不住了。
2017年4月,Suniva公司申请破产。在破产仅八天后,该公司向其国际竞争对手提起贸易投诉,要求对进口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实施“全球保障救济”。一个月后,同样倒闭的“双反”罪魁祸首SolarWorld也加入了投诉。
此时,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只有1.4GW左右,无法满足12GW的装机要求。因为无法得到中国光伏产品,美国很多光伏项目不得不停工。
2017年7月,中国光伏企业为规避“双反”影响,积极在国外布点设厂,厂房主要集中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2018年1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从2018年2月对产自中国的进口太阳能电池/组件征收为期4年的“201条款”,首年税率为30%,并且是在原有的“双反”税率上叠加。之后每年下降至25%、20%和15%,其中双面组件享受关税豁免。按四年下调时间表设定,预计将于2022年2月全面到期。
2018年9月,美国政府依照“301条款”,对包括光伏组件顿号逆变器、接线盒和背板在内的3,25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2019年5月关税水平从10%上调至25%。
2020年1月,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大陆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启动第1次反倾销和反补贴日落复审立案调查,对进口自台湾地区的涉案产品启动第1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立案调查,8月做出双反继续有效的肯定性终裁。
2021年,美国商务部杜撰“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并以此为借口,将新疆合盛硅业等4家硅料企业列入黑名单。
同年,美国政府发布暂扣令,无理扣留来自于中国光伏企业的组件。一时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光伏企业拒绝向美国发运光伏货物。
2022年,美国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国进口光伏产品发起反规避调查,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在列。
迫于本国市场对光伏组件的需求,2022年6月,美国宣布,允许美国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口太阳能电池板,24个月内免征关税。
据磐聚网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组件,占据美国光伏组件进口量的79.3% 。
打压一时爽,一直打压一直“爽”。
美国政府做梦也没有想到,看似酸爽的背后是美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022年太阳能板装机量下降了23%,大量公司不得不停工待料。美国之前制定的清洁能源目标是,到2035年,太阳能电力供给份额提升为40%,而目前仅完成了3%,打压中国光伏企业,不仅无益于目标实现,还使得美国光伏装机成本上涨20%-30%。
截至2020年底,我国硅料产能占全球75.16%,硅片产能占全球97.01%,电池片产能占全球80.67%,组件产能占全球76.34%。或许美国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在长期打压之下,中国光伏非但没有大败,反而遥遥领先。
美国打压中国,最终还是打脸自己,苦了国民,坑了盟友,笑坏观众。
就这样,一次次的打压,变成了契机,中国光伏产业不断涅槃、成长为光伏世界第一强国,并成为了美国心中难以拔除且隐隐作痛的“刺”。
在欧美看来,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光伏市场占有率的绝对优势,是在“不公正交易”的前提下取得的成果,已对欧美光伏企业造成了伤害,但事实上确是中国光伏以巨量产能、技术迭代等推动成本降低,并不存在所谓的“不公正交易”,反而是欧美自身的“不正当政策”对欧美光伏企业带来了致命打击,并严重拖累了光伏装机速度。
面对全球气温变暖和保护本国光伏企业而无理打压中国光伏企业的选择题时,欧美舍弃大义,选择了后者。
想要使光伏发电替代传统能源的充足理由,无疑是新能源更换成本。本来,来自于中国的光伏产品具有优秀的性价比,且成本控制非常优秀。然而,由于欧盟对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实施了47.7-64.9%的反倾销税以及低价协定等措施,这实际上导致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和价格被大幅抬高。这种情况很可能会使部分用户和投资者减少或放弃购买,从而使得欧洲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整体需求量大幅下降。
欧美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无疑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得欧美光伏项目无法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光伏产品,最终导致欧洲光伏装机成本大幅上升,装机量难以放量。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陷入能源危机,此刻才亡羊补牢想起大力提升光伏装机量,恐怕只能是悔不当初。
杀敌一千,自损一万或许是美国打压中国光伏最形象的比喻。
我们无需使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美国光伏现状的惨淡,仅从中国光伏企业在国内动辄20GW的新增产能,而在美国5GW的产能已可以位列第一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从国产航母相继下水、到光伏全产业链称雄世界、再到国产芯片的问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似乎永远意识不到,中国这只东方巨龙,越被压迫,越是反抗,愈发强大。
然而在2022年,美国政府《通胀削减法案》(IRA)的出台,却产生了些许“化学反应”,中国光伏企业开始赴美建厂。
3690亿美元光伏补贴,先喂甜枣,后举大棒?
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发布了《通胀削减法案》(IRA),计划拿出约3690亿美元扶持本土清洁能源的发展。
IRA光伏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两个方面:
1. 分布式光伏
(1)将投资税收抵免政策(ITC)延长至2032年,并将初始投资成本的税收抵免比例从目前的26%提高至30%,直至2033年和2034年分别降至26%和22%。
(2)对符合标准的低收入社区风电、光伏设施提供10-20%的税收优惠。
(3)向州能源办公室提供43亿美元和45亿美元的经济支持,分别用于家庭能源改造项目补贴和家庭电气化改造补贴。
2. 集中式光伏
对于在法案发布有关项目劳工要求的通知后的60天内开始建设的地面光伏项目,可以享受30%的初始投资税收抵免;对于在此期限之后开始建设的项目,如果交流侧装机容量小于1MW或符合最新的项目劳工要求,才可以享受30%的抵免比例,否则抵免比例将降至6%。此外,如果公司满足使用“美国制造”的要求,还可以额外获得10%的税收抵免。
目前,储能必须与光伏搭配才能享受ITC补贴,而IRA将独立储能纳入ITC税收抵免补贴范围。如果《通胀削减法案》得以实施,独立储能成功纳入ITC补贴范围,符合条件的独立储能前期资本成本将降低约30%,项目的经济性将显著改善,储能装机对光伏的依赖性有望大幅降低,从而推动美国独立储能市场的崛起,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加速美国储能装机的发展。
1.时间:纳入补贴范围后,储能前期资本成本投资降低,预计IRA有望推动美国市场配储时长从2.6h延长至4h,并逐步向6-8h长时储能拓展。
2.空间:储能投资经济性改善后,项目分布范围有望由当前主力市场加州、德州等地,扩展到其他中部和东部地区。
除此之外,还按照硅料每公斤3美元,硅片每平方米12美元,电池和组件4美元和7美元的单价标准,向企业发放补贴刺激新建产能。补贴总额约为当前美国组件售价的50%。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由于多年沉迷无理打压中国光伏企业,自身发展迟缓,潜在市场巨大,加之中国国内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产业链多环节已严重逼近成本线,中国光伏企业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多种因素叠加,则出现了开篇中国光伏企业集中赴美建厂的现象。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均以“信用不良”的面孔示人,就连并肩作战的盟友也不放过。
早些时候,台积电的遭遇,值得警醒。
2020年,台积电投资4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建晶圆代工厂,事后发现如果想要兑现预期高达530亿美元的补贴,将要上缴技术、人才、敏感数据等商业机密为代价换取补贴,进退两难。
另外,IRA法案对激励补贴细则作出规定,可获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品系统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钢铁部分需100%来自美国本土;二、构成系统的“制成产品”中美国本土制造价值量占比超过40%,2023至2025年占比逐年提升至45%/50%/55%。
假如美国完成了新能源产业制造环节的回流,是否会“卸磨杀驴”,对在美中国光伏企业下手,不得而知。
因此中国光伏企业赴美建厂,前途未卜,出海企业应提前制定预案,规避潜在风险。
前不久,中国能源研究室常务理事李俊峰关于国内价格战的一席话,值得深思。
李俊峰表示:目前光伏业的恐慌氛围并非市场所致,而是自身造成的。去年(1月),光伏价格约2元/W,6月份1.6元/W,9月份价格降至1元/W,今年有可能低于9毛。市场都是买涨不买跌,我们回馈社会,不仅仅是要降低成本做到比化石能源便宜、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为当地留下投资或者其他价值。如果一个电站每年每度发电量里面留下1毛钱,比如像内蒙,如果搞到4000亿光伏发电的时候,为全国做出的贡献,并且可以达到400亿的收入,对政府来讲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到1毛钱甚至更低呢?这对用户没有价值,对地方政府没有价值,对我们自己(光伏企业)也没有价值。
是的,无休止的价格战,在降低利润的同时,将整个产业链拖进恶性循环,终将迈向崩盘的深渊。
由此看来,与出海建厂、实现全球制造一体化的同时,如何打造成熟、稳定、健康的国内光伏产业链生态圈,似乎同样是具备研究价值的课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