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储能市场的沉沉浮浮,让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了到台前。如果说2023年个别技术路线还只是市场的小试牛刀,2024年的新型储能更有潜力“一遇风云便化龙”。而那些在风口上布局的城市,也会获得更大增长动能。
锂电池抢尽风头之后,经历几年的蛰伏,诸如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也站到了聚光灯下。
2023年的新型储能有多火?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86.5GW,同比增长了45%。而在这其中,新型储能的占比从2022年的21%增长到了2023年的将近40%。
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34.5吉瓦/74.5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其中,2023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21.5吉瓦/46.6吉瓦时,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从资本市场看,新型储能同样炙手可热。
据CNESA Datalink2023全球储能数据库显示,2023年以来,多起融资事件金额在亿元以上,融资总额达534亿元,涉及领域包括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PCS、便携式/户储系统、储能安全、电池回收、智能制造、虚拟电厂、AI数字化等,远超2022年行业融资总额。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定义,新型储能其实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所有新型储能技术统称,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
目前,锂离子电池和抽水蓄能在市场的主导地位明显。但随着清洁能源规模的不断发展,一套理想的低碳电力系统还是需要一套多样化的长时储能解决方案。
在目前的各种技术路线中,可以实现长时间、大规模储能的新型储能技术尤其被关注,比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及重力储能。
另外,像固态锂电、钠离子电池、水系电池等潜在锂电替代技术也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可以说,在2024年,新型储能已经来到了下一个赛点。
如果说2023年一些新型储能技术还仅仅只是资本的小试牛刀,2024年新型储能中亮眼的技术路线更有潜力“一遇风云便化龙”。
2022年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而2025年就在眼前。
在政策指引和资本选择的加持下,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和地级市决定因地制宜抢占新型储能高地或“新型储能之都”,获取新的增长动能。
在锂电“式微”的背景下,这些城市另辟蹊径,往更“小众”的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上发力。
除了《环球零碳》曾详细分析过的押宝液流电池的江苏宿迁之外,四川攀枝花和宜宾、山东泰安、湖南长沙、辽宁沈阳,都提出储能战略,各自表现也格外亮眼。
01 四川:攀枝花与宜宾如何错位竞争
四川的目标是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200万千瓦。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川是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体系最完整、配套协作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格局。
据中新网报道,日前,宜宾市新型储能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两天时间里集中签约35个项目,总投资132亿元,涵盖了锂电、全钒液流、压缩空气等多种技术路线。
四川目前拥有钒电池生产基地7个,其中,攀枝花市2个,成都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江市、雅安市各1个。
由于攀枝花市钒资源丰富,也为称为“钒钛之都”。位于攀枝花的攀钢钒钛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氧化钒提供商。
在全钒液流电池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四川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布局合理、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和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集群,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钒电池系统集成达1GW/年。
为了提升攀枝花市钒资源在非钢领域的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推动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商业化快速发展,上市26年的“攀钢钒钛”甚至专门改了名叫“钒钛股份”,来更新自身的定位。
而攀枝花政府更是大力推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试点项目的建设与应用,致力于由“钒钛之都”转变为“中国钒电之都”。
根据GGII高工产研的预测,2024年液流电池还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期待。
2022-2023年以全钒为主的液流电池累计中标超3GW,因电池产能及电解液供应受限等原因推迟交付,随着产业链产能的释放,预计2024年液流电池出货量将突破1GW。
而液流电池(全钒、锌铁、铬铁等)产能将扩产到10GW,同时其电解液核心材料五氧化二钒将释放约4万吨产能,其中石煤提钒产能释放约0.5万吨。
这对于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攀枝花来说,不可谓不是等待已久的那阵“东风”。
宜宾有着“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美誉,发展储能产业,宜宾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宜宾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一蓝一绿”产业集群集聚,连续三年迈入中国GDP百强城市并持续进位,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
拥有集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于一体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基于储能产业链与动力电池产业链高度重合,宜宾目前正积极布局建设千亿级储能产业基地。
1月10日至11日,宜宾市相继举行新型储能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储能产业园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大力进军新型储能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储能全产业链集群,提出要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
02 山东泰安:低调的长时储能王者
早在2022年7月,山东就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长时储能专项支持政策,提出优先列入新型储能项目库、强化科技创新支持、细化输配电价政策等支持措施,加大容量补偿力度、提升容量租赁比例,并支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截至2023年底,山东新型储能总规模达到375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
上周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2024年省重大项目名单》。其中,中能建山东泰安350MW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中电建肥城2×300MW(一期)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555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名单。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容量大、寿命长、清洁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
泰安大汶口盆地盐矿面积50多平方公里,储量达75亿吨,经过30余年的开采形成了70余对密闭的盐腔,极为适合建设储能储气工程。
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泰安规划布局了肥城市、岱岳区盐穴储能储气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上个月,中国电建2×300MW、中国能建35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开工仪式暨储能装备制造项目签约仪式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举行。
据了解,中国电建2×3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在世界上首创“基于沉渣空隙盐穴储气库的宽工况、大规模中温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路线,也是国内首个建设高温热媒水球形储罐的项目。
而中国能建山东泰安350MW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采用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建成后将成为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以于上月完成主体建设的泰安市中储国能300MW/1800MWh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还在近日入选了国家能源局公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根据已建成和在建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测算,预计到2025年,泰安盐穴储能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到2030年将达到300万千瓦。
这也是为什么泰安敢于提出建设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的信心来源之一。
03 湖南长沙:打造“钠电之都”
长沙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要打造“钠电之都”的城市。
2022年6月,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中南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中伟新能源、立方新能源、钠邦新能源等20家成员单位组成“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正是为了助力长沙这一目标的实现。
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唐有根表示,在一些小动力市场,如两轮车、三轮车以及A0级乘用车等短程电力,钠电池将会率先得到一些应用。
此外,钠电池未来在储能上面会有很大的潜力,如大型工业储能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全行业产值首次跨过1000亿元大关,其中湖南中伟新能源成为产业链上首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
根据《长沙市“十四五”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全行业将实现产值1500亿元,·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
长沙省工信局相关人员表示,目前钠离子正极材料项目已被列为长沙市十大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有望成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去年年底,湖南首条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千吨级生产线进入调试安装阶段,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也即将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
而在三日前,据长沙晚报报道,全省首条千吨级钠电负极材料生产线和年产1万吨负极材料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也相继在长沙点火投产,分别由湖南钠科和湖南阿斯米承建。
根据GGII的预测,2024年钠离子电池将在户用储能、电动二轮车、A00级乘用车、基站储能等领域率先商业化应用。
同时,在规模化、制造工艺不断完善等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价格持续将稳步下降,驱动其在工商业储能等更多领域规模化应用。
这次长沙也稳稳地踩在了风口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