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浙江湖州2024年政府工作安排:建设绿色储能示范基地

   2024-02-06 湖州市人民政府15570
核心提示:文件明确2024年工作安排:全力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月5日,湖州市人民政府发布2024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文件明确2024年工作安排:全力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体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域建设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在新能源电池、电梯等行业开展双碳认证试点,新增光伏装机完成省定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布局发展储能、氢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储能示范基地。完成200家以上绿色工厂提质升星,建设一批低(零)碳园区、工厂和农场。

原文如下:

2024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段后踔厉奋发、克难前行的一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杭州亚运会湖州赛区承办工作顺利圆满,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增干劲,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各方面的监督支持下,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全面推进“大招商大引才大建设大发展”行动,顺利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达到4015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5亿元,增长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4400元和4745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57。

(一)聚力稳进提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面对超预期冲击和年初经济运行低开承压的不利局面,果断打出“强政策、优服务、拓市场”组合拳,全力推动经济回升、趋稳、向好,整体回归到合理区间。高效承接省“8+4”经济政策体系,制定实施“56条”配套政策,率先建立财政惠企资金“四个一”直达快享机制,落实支持高质量发展财政资金234.6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负213亿元。全市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份额达到74亿元,占政府采购总额的93%。实施“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专项行动,出口占全省份额基本稳定。举办促消费系列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银行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增长19.9%,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9.2%。建立资源要素“蓄水池”统筹管理机制,新供工业用地1.4万亩。全市规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3%和10.7%。

(二)突出首位战略,科技创新开创新篇。

坚持在好风景中布局新经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扎实有效推动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列全国11个创新示范区第1,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创新型县全覆盖,创新指数居全省第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居全省第3,其中财政用于科技创新支出31亿元,增长18.1%。深入实施“五谷丰登”计划,西塞科学谷引进科创项目36个、聚引青年人才2473名,首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湖州学院、湖州职院新校园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省部共建的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挂牌成立,地磁大科学装置项目签约落地。实施“1113”招才引智工程,启动新一轮南太湖精英计划,举办2023湖州未来大会,加快打造“青创新城”,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2个,聚引大学生等各类人才9.8万名。在全国首创人才强企指数,成为全省唯一企业人才密度评价试点设区市,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4家,均创新高。

(三)攻坚重大项目,发展后劲切实增强。

构建招商引资新体系新机制,实施“1168”招商引资工程,用好“招商八法”,备案3亿元以上项目207个、总投资1670.7亿元,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提升到70.6%,莱宝高科、三一高空机械全国总部、奥芯半导体等10个5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组织40余个高层次经贸团赴境外接洽项目,久立集团成功并购德国EBK公司。制定实施“太湖之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总规模超50亿元的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基金落地运营。深入实施“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行动,98个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40.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长10.4%。3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207个、竣工124个,吉利高端乘用车、屹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加快建设,立讯精密、蜂巢能源一期、天能帅福得、鼎力机械五期、正轩精密零部件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升规”工业企业140家,居全省第1。

(四)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夺得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规上工业中,八大新兴产业链营收占比提升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面上0.9和7.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云上芯湖州”智慧园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县域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启动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深化工业全域有机更新,腾出低效工业用地1.2万亩,预计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7万元,新产品产值率提高3.7个百分点。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新增雄鹰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进重点项目357个,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3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1%。大力发展“八业千亿”乡村产业,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18个,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1,夺得首批“神农鼎”。

(五)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更加充沛。

举办“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撤地建市40周年系列活动。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着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相关工作列入省级试点。制定出台民营经济“39条”,净增市场主体3.6万户。新增国家重要改革试点37项、省级试点101项,“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深化,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全国首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领跑全国,国资国企等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坚持全市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上海头部园区运营主体合作共建南太湖半导体产业园、沪湖产业协作示范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获省专项政策支持。坚持交通接轨融入先行,攻坚“1211”综合交通重大项目,湖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沪苏湖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加快建设,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长兴西至浙皖界段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加快构建,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同类型港口第1。

(六)促进城乡融合,品质能级稳步提升。

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编制实施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城市设计方案。制定中心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西部水厂建成投用,两库引水工程实现通水。南太湖未来城主地标即将结顶,39幢产业大楼全面建成。西塞山科学城、长田漾生态文化区等重点片区加快规划建设,小梅山公园建成开放。创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0个、未来社区35个,改造老旧小区44个,创建“美丽小区”130个、“美丽街巷”107条,打造“席地而坐”场所96处、口袋公园30个,整治提升桥下空间194处、农贸市场临时疏导点46个。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成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集中连片优质耕地9万亩,成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全覆盖。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主体完工。

(七)聚焦人文赋能,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实施文化遗址保护、非遗再造等六大专项行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修编,毘山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颁布实施,鄣吴古镇入选全国首届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成立陆羽茶文化国际推广基金。新建城市书房18家、文旅驿站8家、乡村博物馆25家,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95个,举办民俗文化活动187场,开展“文艺赋美”等演出3.6万余场次。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出和赛事25场,龙之梦冰雪世界等新业态对外运营,南浔古镇游客人次首破千万,旅游经济全面恢复。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获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联盟在余村成立,市文旅集团组建运营,三县全部进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文明城市创建复评获全国优秀,入围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

(八)强化减污降碳,生态文明走在前列。

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创设“生态鼎”评选,实现美丽浙江考核“十一连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全覆盖,获评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五水共治”九夺“大禹鼎”并三获金鼎,蝉联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实施能耗“双控”三年攻坚行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成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推进生态修复,建成省级美丽河湖11条,治理中小河流82.4公里,新增造林2万亩,修复废弃矿山9座。获批设立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绿色知识产权推广中心落户湖州,生态产品评价、以竹代塑、生态警务等实践领跑全国。深化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成为全球首个响应“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城市。

(九)致力共同富裕,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市财政民生支出447.5亿元,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7%。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全省第1、满意率全省第2,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省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实现“四连冠”,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启动新时代蓝领行动,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8所、义务教育学校15所,新增学位2.3万个,湖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一期投入使用。三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医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工作入选全国示范项目。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国家试点,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738张,每千人口托位数增至4.56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提高到13260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97万套,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国试点。

(十)护航杭州亚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对标“争创最佳赛区、打造最靓窗口”,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开展迎亚运“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出杭首站火炬传递圆满顺利,湖州赛区106场赛事场场精彩,荣获亚排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扎实开展“拔钉除患”专项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5%和13%,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8%,“无诈单元”创建走在前列,高分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平安湖州建设有望实现“十七连冠”。

过去一年,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对口支援合作、外事、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咨询研究、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重点工作攻坚,大抓落实、大干实事,大力营造实干比拼、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9件、政协提案348件。持续深化清廉单元建设,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一年的发展殊为不易。全市上下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攻克一道道难关,办成一件件大事,干出了实干争先的新气象。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界人士,向驻湖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对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特殊使命,对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湖州发展中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我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带来一系列挑战;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还需要大力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传统行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持续发力;城市品质能级不够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减污降碳攻坚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离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领域仍存在不少风险隐患;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担当精神、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立市、创新发展强市、改革开放兴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八八战略”,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深入开展“大招商大引才大建设大发展”行动,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感恩奋进、实干争先。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出口占全省份额基本稳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深入推进实力新湖州建设

聚焦实体经济,强化政策供给,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下功夫,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做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集成供给更加精准的政策。落实省“8+4”经济政策体系,迭代优化惠企政策,落实支持高质量发展财政资金200亿元以上,为市场主体减负200亿元以上。实施支持企业稳工稳产十条举措,以一季度“开门红”为整年度“全线胜”打好基础。全力争取和用好国家、省各类政策,争取政府债券200亿元以上,中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占全省份额超过经济占比。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协同发展转型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打造金融生态最优市,力争新增社会融资25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500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快于各项贷款增速。用好资源要素“蓄水池”统筹管理机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万亩,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盘子。

全力扩大更有效益的投资。对标省“千项万亿”工程,深入开展“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00亿元。坚持下真功、见实效,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双六率”管理,3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180个、竣工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超过35个,确保莱宝高科、东尼碳化硅衬底、三一高空机械全国总部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汉天下、天马轴承、海希新能源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吉利高端乘用车、利羿精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713个工业“五未”项目销号率达到60%,力争制造业投资增长9%,以一批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聚焦地下管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全面推动“2+8”产业平台能级提升,规上工业营收占全市比重、新引进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集聚度均达到85%以上。

建设更高水平的制造强市。对标实施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建设绿色智造名城,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迭代培育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八大新兴产业链,确保营收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一业一策”改造提升木业、纺织等八个传统行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深化工业全域有机更新,腾出低效用地5000亩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8%。统筹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30家以上。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新增“浙江制造”标准20项以上、“品字标”企业30家以上。高质量做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

发展更高质量的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十百千”工程,新招引服务业项目300个。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人力资源、科技服务、交易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14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完成营收3000亿元左右。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以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创新发展。

(二)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不动摇,深入推进活力新湖州建设

一体推进创新赋能、改革赋能、开放赋能,全方位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招商引才质效、营商环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高效承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城市,高质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西塞科学谷为核心,规划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推动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营。以国际地信城为重点,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推动莫干山高新区扩容提质。更好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提升在湖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支持湖州师院加快“创大”步伐,发展校友经济。打造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升级版,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0%。

掀起大招商大引才新热潮。紧紧抓住沪苏湖高铁开通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强与沪苏杭等地的对接合作,谋划建设南太湖沪浙合作发展区,奋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化“1168”招商引资工程,高质量办好系列招商活动,落实“2456+节能减排”准入标准,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超过300个,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75%以上。推进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提质增效,开展德国等驻点招商,实到外资总量稳定在全省前4。深化“1113”招才引智工程,高水平打造全国人才双创理想城市,建设一批高能级人才创业园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350个以上,南太湖精英计划引进项目八大新兴产业链集聚度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青创新城”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引进大学生等各类人才9万名以上,新增技能人才3万名。

聚力拓市场稳外贸促消费。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开展“我和企业拓市场”专项行动,加快湖州海外营销中心实体化运营,支持童装、椅业等优势产业“出海”,组织境外拓市场团组200个以上。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综合保税区申建。提升外事工作水平和质效,促进外事成果更好转化。大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文旅消费、体育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一示范一品牌”培育商业集聚区,推进中心智慧商圈建设,繁荣“家门口”商业。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打造高水平交通强市。全面建成沪苏湖高铁,加快建设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力争开工建设高铁湖州站西站房,推进宜湖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建成投运湖杭高速公路,加快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苏台高速公路湖州段、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长兴西至浙皖界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德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合温高速公路湖州段等项目前期。建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推动湖州港深度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以营商环境建设撬动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争取列入国家首批营商环境联系点。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体推进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务实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民营经济“39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扩大产业投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让社会资本真正“有得投、放心投、投得好”。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探索绿色数据交易先行区建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行“信用+执法监管”等新模式。打造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推进国资国企等其他领域改革深化提升。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深入推进品质新湖州建设

大力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中心集聚,打造高品质现代化新城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

高标高质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全面实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城镇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综合交通、市政基础等专项规划修编,完成中心城市重点区块设计。强化绿色金融中心招商运营,提速打造南太湖未来城。推进高教园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加快打造西塞山科学城。启动湿地文化广场项目,推进长田漾生态文化区建设。深化“青绿游廊”规划设计和业态布局,建设诗画雅苑文化中心,复兴老城历史文化区。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吴兴、南浔高铁片区建设,推动德清凤栖湖商业综合体、长兴龙山文体中心、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等建设运营。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4个。深化小城市培育建设,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创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7个、未来社区12个、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5个以上,让城镇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实践,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示范村20个。高水平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市,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培育壮大绿色渔业、现代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两山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开展“多田套合”耕地综合整治,新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7.5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3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0.6亿斤以上。招引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50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未来农场10家以上。完成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个。完成农村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加快湖州水网建设,推进老石坎水库加高扩容工程。大力实施乡村新青年行动,聚引乡村振兴“五类英才”4万名以上,全面优化创业创新生态,让美丽乡村成就美丽梦想。

精细精致提升城乡管理水平。树立“大城管”理念,优化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实施中心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打造一批“席地而坐”场所,建设一批“美丽小区”“美丽街巷”,创建一批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打造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加快公共服务智慧场景在乡村覆盖贯通、务实运行。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统筹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和村道提升,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和规范城乡物业管理。

(四)坚持文化守正创新不动摇,深入推进人文新湖州建设

赓续历史文脉,创新文化发展,加快文旅融合,努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和精神富有市域样板。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文化名城复兴工程,全面启动市、县两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毘山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复兴大运河古镇集群,努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湖州记忆。推动组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加快打造“8+N”系列历史文化名人品牌,立体呈现“湖派”文化,争创“东亚文化之都”。贯彻实施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创新发展丝瓷笔茶等传统文化,传承振兴湖学文化。举办第十二届湖笔文化节。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扩面提质一批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建成12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入实施文艺创作攀峰计划和“文艺赋美”行动,打造“湖产好剧”品牌。深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实施文化产业攻坚提升工程和文旅高峰塑造行动,招引培育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30个,完成文旅重大项目投资350亿元以上,新增“微改造、精提升”省级示范点100个以上。推动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争创全国旅游休闲度假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盘活中心城区闲置楼宇、历史建筑等资产,打造文创产业园区。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夜间经济。深化文化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五乡五创”工程,打造10个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筹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进一步打响“乡村度假首选地”品牌。

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实干争先·奋斗有我”全民大行动,打造“两山”儿女最美群像。深化“浙江有礼·湖州典范”市域文明实践,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绿色文明生活指数集成改革,打造“用餐不浪费”“垃圾要分类”“带走半瓶水”“礼让斑马线”等市域绿色文明新标识,实施公众文明素养提升、乡风文明点亮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城乡社会文明程度。

(五)坚持生态文明示范引领不动摇,深入推进美丽新湖州建设

坚决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重大使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以铁的决心和举措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减污降碳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化培塑,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扎实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坚持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一体推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贯彻实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深化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两山合作社”“绿色交易中心”运营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转化。迭代做好“生态鼎”评选。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制定发布生物多样性绿色城市指数,大众化传播生态文明,讲好“两山”实践的中国故事湖州篇章。

全力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体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域建设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在新能源电池、电梯等行业开展双碳认证试点,新增光伏装机完成省定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布局发展储能、氢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储能示范基地。完成200家以上绿色工厂提质升星,建设一批低(零)碳园区、工厂和农场。

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打好蓝天保卫攻坚战,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制定实施中心城区高架污染源整治计划,优化市区供热布局,确保PM2.5平均浓度等指标完成省定任务。打好碧水强基攻坚战,提标改造一批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成投运杨家埠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市北、康山污水处理厂,力争“五水共治”金鼎加星。打好净土清废攻坚战,加快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实施“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项目12个,创建省级美丽河湖8条,推进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废弃矿山修复。

(六)坚持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不动摇,深入推进幸福新湖州建设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集中精力抓好和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努力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深化“扩中提低”行动,推动更多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保持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联动。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实施“10万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努力让每一位想工作的老百姓都有就业机会。深入实施“强村计划”,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工作。

下大力气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所,新增学位8600个,让更多孩子就近上学、上好学。切实减轻中小学非教学任务负担,全面提升义务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托管服务水平。持续深化“三名工程”,推进普通高中提质发展。强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办好特殊教育,促进特殊人群多元发展。

加快构建共富型大社保体系。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全省统筹政策,稳步提升待遇水平。深入实施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稳定在8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提高到1.4万元以上。一体规划建设市社会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和市救助管理站。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完善老年人意外险,全面推广长期护理险制度,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幼儿托育服务,普惠托位占比88%以上。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9万人。

打造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医疗服务全域联动体系,扎实推进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和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市建设,争当新阶段全国综合医改排头兵。加快建设市中心医院二期、市第一医院红旗路院区,建成投用市中医院新院区。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爱国卫生运动。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镇域治理“织里经验”、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健全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确保城乡安宁、群众安乐、社会安定,奋力夺取平安湖州建设“十八连冠、二星金鼎”。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有效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共治警务新模式,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实施新一轮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拔钉除患”专项行动,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统筹化解金融、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各位代表,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今年,我们在承接省政府十方面30项民生实事项目的同时,通过广泛征集、深入论证、反复征求意见,梳理形成了2024年度市政府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确定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全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新的一年,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力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坚持高站位、实干事、见真功相统一,全面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

全面提升政治能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的殷殷嘱托,切实增强感恩奋进的政治主动,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始终做到担当作为。坚持拉高标杆、勇创一流,抢抓一切机遇谋发展,推动各赛道工作争先进位。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狠抓各类矛盾、困难和问题的化解,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争先,聚焦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六个新湖州”建设等,建立“一月一推进、每季双攻坚”工作机制,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忠实践行为民宗旨。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好新时代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确保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关键小事。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大幅压减政府举办的节庆、论坛、展会等活动,把更多财力用在帮扶企业、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上。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把尊崇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体现到政府每一项工作中。推动政府机构科学设置和职能优化配置。配合支持人大立法和监督,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深化县乡行政合法性审查改革,加强行政复议,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切实加强廉洁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突出重点领域,扎紧扎牢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投资管理、国资国企监管等制度“笼子”,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动权力运行规范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行“周半无会”,优化考核督查,持续精简文件、材料、报表、APP,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实干托起梦想,奋斗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而努力奋斗!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