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认定的风电机组价格战真的存在吗?在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风电市场的竞争态势,并不符合常规意义上价格战的特征。
我们常说的价格战,一般指企业间通过竞相降低产品价格展开商业竞争的行为。它有三个特点:
一是价格战总在无技术门槛的行业中出现。例如,美容美发、食品加工、商超等。
这些行业容易爆发价格战的根源是技术门槛不高,有众多企业可以参与竞争。往往一些规模小、效率低的企业,只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而非提高技术水平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价格战”的始作俑者。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与光伏组件同属新能源设备,但风电机组的研发与生产门槛颇高。在2010年前,我国曾有80余家企业宣布要生产风机,到目前有市场业绩的只剩下10家左右。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实现技术自主化,要么连样机都造不出来,要么止步于小批量阶段。
当然今天也有一种说法,就是风机同质化严重,在整机环节已无技术可言。这实际上是一种谬误。风电部件商确实在其领域具有先天优势,但将成千上万个部件有机结合,并一同运行于高效的发电状态下,就考验了整机商的主机设计能力、整机控制能力、场群协同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
因而风电整机是高技术门槛行业,能够参与这个市场的企业,没有点真本事是活不下去的。
二是在价格战中产品价格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网购平台、打车软件、外卖软件、电动汽车等。
我们都经历过,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初创阶段,是靠烧投资人的钱低价抢客,争夺市场份额,而并不关注产品本身的迭代升级。由于争抢的是时间与市场,相关产品往往很久都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缺乏价值创新。
再来看风电产业,虽然都是投资人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与“互联网+”的产品相比,风机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性产品,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风电整机商一直在通过推动大型化技术与产业链条发展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市场竞争,这与纯粹以价格竞争的产业有着显著区别。
经过多年碰撞,国内风机市场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方式,那就是伪降价——这可以被看作是市场参与者们联手展开的一场阳谋。其深层次逻辑是,风电整机产品的价格竞争,不是以风机台数为单位的,而是以单位千瓦报价为单位。
多少年来,一台风机的价格基本维持了不变,而单位千瓦报价降低了2-3倍。例如,今天你买一台10兆瓦的风机,与数年前买一台2兆瓦的风机价格基本相当。而且,今天想要再买一台数年前的风机产品,几乎没有厂家会愿意卖;即使卖了,价格也会远高于当下单位千瓦主机价格。
所以价格战没有使风机产品降价,类似芯片的技术进步,你能说芯片是价格战吗?在某种程度上,风电价格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产品降价,而是产品升级。
三是价格战中会出现低质低价产品扰乱市场。例如,家用电器、玩具、摩托车等。
提到价格战,笔者就想起了我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的消亡史。在我国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前,日本企业一直占有最大份额。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一辆宗申摩托的价格,曾在当地只卖170美元。这样激烈的价格战,将日本企业赶出了越南市场,可也使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效益堪忧。为压缩成本,企业开始使用廉价材料和零部件,产品质量显著下降。越南老百姓发现,自己的摩托车经常无故熄火、刹不住车,加上中国企业在当地欠缺服务能力,导致信任危机。结果是我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从90%迅速跌至1%;高价的日本产品,重新占领该市场。
值得警惕的是,今天我国的风电整机市场的确有些当年越南摩托车市场的影子。外资厂家走了,国内厂商都在努力降低零部件成本,尤其是抢装后一些批量故障,这是事实;风机大型化加快,有更大兆瓦的风机叶片出现了问题,也有倒塔事故,这也是事实。但不能将此简单地归咎于价格战。因为,前者是抢工期抢电价导致的局部后果,后者是技术探索付出的代价。
综合价格战的三大特征分析,眼下我国风电整机市场的竞争态势仍处良性边缘,风电价格战还算是个伪命题。但是,市场参与方也需警惕未来可能愈演愈烈的产品批量质量问题,毕竟服务态度再好,也不如产品本身质量过硬更令客户心满意足。另外需要明确的一点,风机是生产电力的工具而非消费品。不同价格的消费品有着自己的市场定位,而生产工具的使命是创造价值,价格显然不应成为其市场竞争的第一要素。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