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两会时。2024年全国两会盛大召开,5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国是。
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初步统计,我们发现,今年两会期间已有至少18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氢能发展建言献策。
23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氢能提案内容汇总如下:(顺序不分先后)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抢抓能源转型机遇 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重点围绕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议题提出建议。
张国强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政产学研用”资本等高效协同下,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但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和关键卡点。目前氢能行业总体规模尚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氢能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市场应用早期阶段,未形成规模化,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张国强提出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的建议。具体建议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二是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张国强表示,建议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至关重要。张国强建议系统构建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财政支持政策,如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易外送的区域,通过电价优惠,以及鼓励光伏、风电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等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
此外,张国强认为,还可通过碳市场赋能,推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组织研究机构和行业监管部门,尽快制定氢能产业碳排放行业基准及相关方法学开发,将“绿氢”的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中,以推动其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加强国际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发展国际氢气贸易及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外碳市场政策影响奠定基础。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和支撑。
基于此,张国强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建立氢能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与跨部门联席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氢能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稳步开展试点示范。
全国政协委员王中良:推动绿氢产业利用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王中良提出,为保障我国持续开辟绿色能源新跑道,推动我国绿氢利用取得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王中良认为,随着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制氢将是规模化发展绿氢产业的重要一环,需及早纳入绿氢标准体系,以碳排放控制作为绿氢认证的“标准线”,国家要统筹推动绿氢标准出台。
“国家相关部门应立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条件,统筹推动制定绿氢技术国家标准,明确并网制氢绿电认证方式和电价定价依据,并结合我国绿电转化产品市场规模在标准中覆盖绿氢制品碳排放要求,培育我国绿氢产品市场。”在王中良看来,要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
与此同时,王中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巩固风能光能制氢优势的同时,兼顾探索研究制氢技术路线,促进绿氢消费的空间供需匹配,持续优化核电发展方式和绿氢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廖明宏:加快氢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廖明宏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在产业政策制定、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廖明宏建议:一是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安全生产管理政策;二是加快成立政府引导的科创基金;三是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五是出台制氢、用氢的相关鼓励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需加强政策支持 促进绿氢及绿氢化工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将2024年两会期间提交关于新能源消纳、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变光伏行业低价中标乱象、农村光伏等内容的多份建议。其中,针对绿氢产业,钟宝申认为,绿氢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方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发达国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本地区产业发展。中国需加强政策支持发展,抢占高地,促进绿氢及绿氢化工(绿色甲醇、绿氨等)产业发展。
对此,钟宝申的提案给出了四大建议:
一是建议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离网制氢项目申报。二是建议明确政策要求,促进多绿氢多应用场景落地。三是建议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设,做好行业准入。四是建议取消绿氢复合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
川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将成渝氢走廊区域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川渝两地聚集了一大批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制储运加企业,拥有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条,大规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前景广阔。但从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来看,仍面临氢燃料电池汽车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氢源远离应用场景等问题。
委员们建议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并将成渝氢走廊区域纳入示范应用城市群,支持两地沿城际干线加快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运营,并对车辆推广应用,整车、系统、电堆、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以及氢气供给等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委员们还呼吁推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联合共建长江经济带氢走廊,加快打造氢能干线高速、构建氢能供给体系、培育氢能产业集群,建设应用场景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氢能应用先导示范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姚锦龙指出,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但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推进过程中仍存在氢能尚未实质纳入能源体系、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碳减排方法学体系未成型等问题,需将行业卡点、堵点逐步解决,才能加速氢能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为此,姚锦龙从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是部门联动,完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
二是拓宽场景,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创新引领,加大氢能多元示范应用。
四是开放共赢,构建氢能减碳交易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郭建增:打通全产业链条 推动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郭建增最为关注的话题。去年,他就提出有关加快推动海洋氢能建设、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建议。
“今年,我还要提与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建议。”日前,郭建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在郭建增看来,海洋氢能是氢能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未来潜力所在,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持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对于快速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海洋氢能产业有利于深入推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以及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郭建增表示,当前英国、德国等纷纷聚焦海洋氢能产业赛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开展激烈角逐,谋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顶层设计缺乏、装备技术发展缓慢、项目经验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统筹推进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郭建增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加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规划,立足新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落实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聚焦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围绕规范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确立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健全海洋氢能配套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
第二,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一是以我国相关领域重点央企为核心,联合上下游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体,集聚优势资源、强化协同攻关、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我国海洋氢能快速发展;二是加快行业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覆盖全流程的海洋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多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装备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相关国家部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对海洋氢能制储应用全产业链装备关键共性基础技术攻关、核心系统与设备研制、研发保障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和典型装备示范应用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设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海洋氢能经济创新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海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完善海洋氢能产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第四,积极开展海洋氢能应用示范。一是在山东、海南、广东等有条件地区选取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输运氢、海上加氢、海上能源岛等海洋氢能典型场景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氢能示范工程落地;二是以示范带科研,对装备进行充分验证并择机推动应用落地,通过装备研制、演示验证、示范应用,充分测试完善海上制备和储运氢能关键技术、核心系统及设备材料的研制成果,推动形成国内自主化、可持续、可扩展的发展模式,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多举措加强氢能国际合作 提升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背景下,全球兴起了氢能经济热潮,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氢能战略规划,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考虑到我国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建议多举措加强氢能国际合作。
李国华说,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出炉,我国氢能发展步入快车道,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成果。然而,我国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表现为:制氢、储氢、运氢等氢能产业链效率还有待提升,氢能领域技术专利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氢能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还有待突破。
“我国规模以下的‘光伏+电解’技术制氢的全链能量转化效率仅为15%左右,对应成本为12美元/千克至18美元/千克,是天然气重整制氢成本的近10倍。”李国华说,在氢能领域,许多关键设备、储罐材料、催化剂材料如燃料电池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新型涂层材料等都依赖进口,属于“卡脖子”问题。为此,他建议:
一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加入国际组织。鼓励推动更多企业加入SBT、RE100、TCFD等国际减碳组织,通过申请在中国成立工作组、邀请设立在华机构等方式,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能源机构、东盟等国际组织广泛开展双边合作,促进国内外技术和政策的交流,不断提升氢能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绝大多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属于典型的自然资源和氢能出口地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亟需同中国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加氢站、输氢管道等领域合作。我国应把握技术与战略优势,开展氢能全技术链的产学研应用等合作,提升技术发展水平,建立氢能同盟关系。
三是立足国际视角,加强技术研究和专利技术保护。立足全球视角,密切跟踪国内外氢能技术专利的发展动态,挖掘氢能领域潜在应用技术和专利空白技术。积极与氢能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互动交流,集聚全球氢能技术、资本、人才和创新主体,着力从氢能源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工艺等领域突破。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氢能标准,其中仅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就有55项相关标准。积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组织等相关国际机构内申请建立氢能标准工作下属部门或工作组,开展国际相关规则、标准的制定,吸纳国内外权威氢能机构与龙头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天然气耦合发展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氢多碳少的特点,与碳多氢少的煤炭合成气能够很好地适配耦合,合成化工产品,提高碳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除了继续关注塑料制品的“白色污染”外,还关注降低碳排放的问题。
他建议,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天然气耦合发展,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降低绿氢成本,同时因地制宜支持煤化工产业与天然气耦合发展,提升煤化工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禀赋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迅猛,积极探索以煤炭为原料向下游延伸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煤炭资源转化途径之一。”郑月明介绍,在“双碳”目标下,煤化工产业积极实施减碳降碳举措。从化学角度来看,碳元素只能转化,不能消除。煤化工合成化学品过程中普遍存在“碳多氢少”、碳氢比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碳排放量较大。例如煤制甲醇过程中,甲醇合成气要求的氢碳比约为2.05至2.15,但由于煤炭气化后一氧化碳含量较高,氢气含量较低,合成气必须经过变换调整碳氢比,多余的碳无法参加反应,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要减少碳排放,需要向反应体系中补充氢元素。
除氢气外,天然气是常见易得的富氢原料。郑月明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绿氢多为电解水制氢,能源主要依靠风电、光伏,制备成本较高,供应有限,产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地域限制。此外,我国天然气整体资源不足,优先作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使用,政策上限制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
针对以上问题,郑月明建议: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耦合发展,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降低绿氢成本,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天然气耦合发展,提升煤化工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在国家规划的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煤化工企业根据所在区域能源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减碳方式。在天然气供应较充足的非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现有煤化工企业在不增加煤炭用量的前提下,采用与天然气耦合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 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今年将提交《关于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拟提交的相关建议中,张天任指出,当前制约氢能发展的因素包括示范区域的代表性和产业推广助力不够强、地方性氢能产业规划及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氢能行业标准的制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张天任表示,目前五大示范城市群氢能示范应用指标完成情况一般,相关区域在氢气资源禀赋及运营场景需求上,存在一定短板。相反,在一些拥有氢气资源及应用场景需求的区域,却因为没有相关补贴,高昂的购置费用导致在非示范城市群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示范应用。
“随着国家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公布,各省市及地方均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氢能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然而纵观全国,氢能产业规划及补贴政策基本尚未完全落地实行。尤其在应用端,受制于氢气消费与生产逆向分布的现状,绝大多数地方的氢能应用规划及政策的落实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张天任表示,“氢能行业标准的制定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氢能技术标准不完善,涉及氢气品质、储运、制加氢站和安全等内容的技术标准较少,导致在示范应用项目推进中,相关工作缺少技术标准支持。”
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张天任建议,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在已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加快推进第三批示范城市群申报及审批相关工作。“尤其在拥有资源禀赋、运营场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基础的区域应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以奖代补’落地,从而进一步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张天任还建议,在已有明确规划及补贴政策的区域(包含示范城市群及其他已有地方政策的非示范区域),按照已有规划与政策,全力推进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并全力保障相关补贴能够及时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减轻企业研发负担。
对于氢能行业的相关标准制定,张天任建议,国家层面应围绕整条产业链加快推动各类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还应组织行业头部企业的有关专家组成相应的联盟及标委会,积极制定及发布行业标准,以此保障氢能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加速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投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李文辉:为新能源产业发声
“作为人民代表,不仅要为自己从事的行业发声,还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投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李文辉说。
近年来,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全力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氢动吉林”等重大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清洁能源全链条体系。2023年底,吉林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
“我是从事能源行业,比较关注能源前沿技术创新应用转变。”李文辉今年提交《关于“推动东北振兴,加快吉林省‘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个建议能够加快煤电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氢能、储能、绿色交通等新业态,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北京市人大代表张夕勇:利用京津冀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
北京市人大代表、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张夕勇提交书面建议,关注重点包括“推进京津冀氢能城市群建设”、“推进京津冀地区芯片产业链协同发展”等。
张夕勇建议,依托京津冀城市群较好的氢能产业基础,加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充分发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清洁、高效、续驶里程长等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从城市内向城市群推广,促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替换传统商用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和区域内商用车碳减排。
在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方面,张夕勇建议,成立京津冀地区面向车规级的国产化芯片的全链条产业联盟。
“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产业培育和发展,产业生态圈初具雏形。在研发实力、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应用场景打造、示范推广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能够有力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张夕勇表示,京津冀城市群氢能产业的发展,既是贯彻和落实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纵深发展,实现交通领域深度脱碳的重要路径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他建议,要充分利用京津冀城市群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互补优势,在政策、氢能保障、氢气加注、车辆场景应用、液氢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商用车的规模化推广,2025年实现累计推广2万辆,建成加氢站180座,实现年减碳约130万吨,2030年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累计推广15万辆,累计建成加氢站1000座,实现年减碳约1000万吨,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全国的氢能示范先行区。
此外,张夕勇指出,现在还没有针对氢燃料电池车辆的碳交易机制,建议建立氢燃料电池碳交易机制,弥补车辆购置成本、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
吉林省政协委员王振新:推动氢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北方绿色氢谷”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近年来备受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推动与氢能相关的产业布局并提出‘氢经济’的相关概念。”吉林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王振新表示,在各方争相布局氢能源产业的背景下,吉林省也应在氢能源产业上持续发力,夯实氢能源产业基础,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王振新委员认为,吉林省风光资源富集,人文科教优势突出,发展氢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氢能的制取、储存、运输、应用等仍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一种能源,如果无法安全、高效、低成本运输,就无法使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衔接,也就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要让氢能真正发挥价值,成为未来能源,一定要总体布局,突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王振新委员表示。
对此,王振新委员提出,应通过氢能相关产、学、研、用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组建相应的产业协会,建设好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并积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健全产业标准体系,进而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产业依托和试用平台。
王振新还提出,开展氢能相关科普教育,“可以在科技馆等科普场所设立氢能相关科普展品。让公众认识到在具备较强的技术支撑和安全运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规范操作和使用,氢的安全性是可控的。”
辽宁省政协委员陈国贵:打造沈大氢能高速走廊,构建加氢站网络
辽宁省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副主席陈国贵建议,辽宁副产氢资源丰富,现阶段可先利用更具经济性的副产氢提纯氢气,同步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厂,待应用场景充分开发达到规模后采用绿氢,进而完善“零碳”氢能产业链。就制氢厂及基础配套设施问题,他主张根据全省氢能产业整体规划,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构建加氢站网络。
“产业政策和资源可向重点民营企业适当倾斜,切实降低民营企业重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的市场规模门槛,使其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陈国贵建议加强统筹规划,促进本地产业链迅速建立、迅速降本,加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形成区域优势,确保体量巨大的东北市场进入氢能产业应用推广的内循环,提振东北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自信心。
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戴迪:推进发电制氢、用氢发电
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中发集团总裁戴迪建议,我省应鼓励风光发电企业发电制氢,用氢发电;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氢能核心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氢能产业竞争力;优化氢能产业链布局,发挥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同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等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通过设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还应该设立储能产业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高校开展储能相关专业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重庆市人大代表李春奎:发力氢产业、强劲氢动能、打造“西部氢谷”
近日,重庆市两会上,重庆市人大代表、九龙坡区委书记李春奎做出:深化能源共保互济,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电走廊”的报告。
其中指出,打造集氢能科技园、产业园、产业示范应用基地于一体的“西部氢谷”,力争到2025年集聚核心企业3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
行动计划方面:一是聚焦补链强链,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挥博世氢动力、国鸿氢能带动作用,积极引进一批与燃料电池相关配套企业,全力招引制氢、储运、氢能应用等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氢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二是聚焦成型成势,推动基础设施规模化。编制综合供能服务站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一批加氢制氢基础设施,鼓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改扩建加氢设施,力争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0座。
三是聚焦示范引领,推动应用场景多样化。依托“成渝、渝万”氢走廊,争取开通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路,不断扩大氢燃料电池车在短驳运输、城市环卫、干线物流等领域示范运用,谋划打造一批搭建有基础、运营有效益、推广有市场的典型应用场景。
四是聚焦数实融合,推动生产服务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等新技术与氢能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打造氢能产业“灯塔”工厂,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服务、库存物流等数据协同“一张网”,不断释放出乘“氢”加“数”的澎湃动力,示范引领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武汉市政协委员金永红:加快打造氢能城市
武汉市政协委员金永红表示,目前需要进一步细化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示范推广等支持政策;争创国家氢能示范基地,申报国家第三批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城市;健全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控制性强规等对位对齐,做到多规合一;建立专项氢能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氢能项目投资。
上海市人大代表林华:加快推动上海氢基能源创新发展
近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华提出《关于加快推动上海市氢基能源创新发展的议案》。
提案指出:一是在部分创新发展示范区域,先行开展氢基能源示范,支持相关产业配套项目在非化工区落地。适度放宽氢基能源项目建设的区域限制,将有助于推动氢基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山东、河北等地已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允许非化工园区建设氢能项目。建议上海市适当放宽依托产业配套的氢基能源生产项目的区域限制,允许规模适度、风险可控的项目在非化工区落地。
二是开展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实现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深度利用。林华在提案中提到了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零碳创建园区“黎明生态园”和2023年浦东新区区级特色产业园区“浦发·零碳绿谷”。他建议依托这两个园区内的城市湿垃圾沼气和垃圾焚烧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设施,配套光伏制绿氢、制绿甲醇设施,建设上海零碳绿谷资源深度利用耦合绿电制绿甲醇一体化项目。通过“零碳绿谷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将为破解城市固废处置困局、助力构建节能减碳和产业转型新发展格局提供特色样板。同时,建议充分盘活黎明生态园区现有土地资源,开展废弃物绿电耦合制绿甲醇一体化应用示范,打造“浦发·零碳绿谷”资源双循环废弃物深度利用新模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三是明确氢基能源应用的市场定位和政策支持。当前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加氢站建设或运营补贴,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运环节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影响氢基能源的推广应用。建议加大对氢基能源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制定产业化应用补贴政策,推动产业化初期发展。
四是加强氢基能源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认知和市场参与。宣传和培训是提高氢基能源的社会认知和市场参与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加强对氢基能源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增加氢基能源的市场需求和供给,促进快速发展。
山东省政协委员陈颖:“氢”装上阵,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新赛道
近日,山东省政协委员,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颖针对氢能方面做出提案及相关建议。
陈颖表示,当前,氢能作为全球公认的最清洁能源之一、实现“双碳”目标的“攻坚利器”,备受关注。陈颖认为,在过去几年中,山东省氢能产业蓬勃起势,“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进,一批风光氢储项目规划建设,质子交换膜、先进制储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走在全国前列,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千余台,建成加氢站30余座,可利用富余副产氢年产能达14万吨,以济南、潍坊、淄博、青岛等区域为牵引的氢能产业大生态初步显现。
此种情况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山东应该如何抢抓新风口、塑造新优势?
对此,陈颖建议,山东应坚持发挥自身优势,走好独具特色的发展路线。加强与沿黄各省市协同,打造“黄河流域氢能示范城市群”,形成串联黄河上、中、下游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此外,陈颖表示,应该聚焦氢能制、储、运、用各环节关键技术、材料、装备,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研究设立氢能相关专业,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陈颖还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应把场景应用放在关键位置,建议以“氢进万家”实施为契机,在有条件区域规划建设氢能交通、氢分布式供能、氢储能等的氢能应用示范区,并给予氢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氢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运营补贴、高速费减免、路权开放、清洁供暖补贴等政策倾斜。
山西省人大代表魏爱红: 鼓励支持氢能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山西省人大代表、曲沃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魏爱红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在实施《规划》的基础上,要细化有关配套政策,鼓励、支持氢能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尽快制定氢能汽车加氢站管理办法,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建设主体、监管单位、财政奖励、税费优惠等,快速完善氢能产业链,做大氢能市场。
江苏省政协委员严圣军:加快培育成长型氢能产业
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天楹董事长严圣军建议,加快培育成长型氢能产业,指导推动企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包括可再生能源制氢关键技术、海水制氢技术、液氢储运关键技术,绿氢、绿氨及绿色甲醇制取关键技术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氢能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氢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对绿氢装备制造产业提供支持。
安徽省政协委员王冬梅:鼓励省内城市积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安徽省政协委员王冬梅表示,安徽省在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上已落后于其他省市。氢能产业发展,既是环境约束和能源转型的紧迫要求,又因其创新程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具有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建议安徽省尽快出台政策鼓励合肥、芜湖、六安等城市积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广东省人大代表李光福:逐步放开非化工园区末端制氢
广东省人大代表、仙湖实验室燃料电池结构组件研究室主任李光福建议,广东参照河北、吉林等省份的经验,探索对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危化品许可方面进行“松绑”。比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险化学品管理,逐步放开非化工园区末端制氢等,通过多渠道、安全低成本的供氢网络体系,保障氢能源的供给;在政策突破、项目落地、招商引资等方面率先开展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支持;加快完善非化工园区制氢的安全防范要求和管理制度建设等。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