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承压、产能过剩,当产业步入新的发展周期下,锂电跨界浪潮戛然而止,不过那些曾经气势汹汹的企业,依然留下了它们的痕迹。
2020年开始,经历了一段时间沉寂的锂电行业迎来爆发,从材料到电芯,相应的价格一路上窜,在行业“躺着挣钱”的气氛烘托下,也引来了一大批锂电跨界者。
其中声势浩大的当属于以化工行业为代表的跨界企业,其出手阔绰,项目进展之迅速,不仅撼动了一二级市场,也迫使原有的锂电玩家开启内卷模式。这其中,就包括了国内民营四大化工龙头之一的东方盛虹,MDI化工龙头万华化学,传统炼化巨头恒力石化,磷化工巨头兴发集团,等等。
究其缘由,在化工领域会掀起前仆后继的锂电跨界潮流,一方面是因为化工行业与锂电行业天然的产业链关系,如在负极材料,其核心的原材料为人造石墨,而人造石墨由石油焦、煤沥青、针状焦等形成,其与化工炼化产业紧密相关,又比如正极材料中的磷酸铁锂与磷矿、磷化工产业高度相关,在电解液领域的六氟磷酸锂同样与化工产业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化工企业来说,行业竞争已经充分,行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业务增量已触及行业天花板。相比之下,以锂电行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于一众化工企业而言不失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时至今日,锂电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已经一年多的时间。曾经,大化工企业集中奔赴的的锂电材料赛道,在本轮周期性调整中受到的冲击也最为明显,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的价格一年时间里下跌超70%,负极材料价格下跌超40%。曾经意图在锂电行业叱咤风云的跨界者——化工企业也接连偃旗息鼓。而其在盈利能力、项目进展等方面的表现也频频受到市场质疑。
化工企业跨界受阻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化工企业的跨界声势已呈现退坡态势。并集中表现在跨界企业数量减少,跨界项目暂缓,跨界投资收缩,跨界并购终止。
高工锂电注意到,化工企业进行锂电行业跨界集中在2021-2022年,跨界的企业包括磷化工、钛白粉企业如川发龙蟒、福华通达、川金诺等,石油化工企业如西陇科学、鞍重股份、百合花等。
不过到了2023年,多数化工企业的锂电跨界项目出现暂缓,部分化工企业原计划的巨额锂电项目甚至终止。
泰和科技曾在2021年10月发布公告,拟设立子公司建设年产1万吨磷酸铁锂高端正极材料项目。2年多时间过去,泰和科技近期表示,VC和磷酸铁锂项目正处于试生产工作,尚没有产品对外销售。
云天化2022年11月曾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资不超50亿元用于投资建设聚能新材2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和天安化工2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以及偿还银行贷款。不过,时隔一年,云天化于2023年12月终止了这一份定增计划。根据其2023年半年报,其新能源行业收入为3.5亿元,仅占其营业收入的1%。
不仅是上述公司,包括兴发集团、美利云、恒力集团等化工企业在锂电跨界项目上也出现了不同的阻碍。如果说2021-2022年伴随着锂电产业行情高涨,带来的是跨界企业热情与信心,那么跨越到2023年,化工企业跨界则已经转变为退缩甚至熄火。
从多个化工企业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从2021年到2023年的追风跨界到跨界熄火,多个跨界化工企业的股价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从2021年的高位到2024年初腰斩过半。
行情变化:跨界风潮不再
锂电行情的转换,对于锂电原先的玩家来说并不好过,对于跨界而来的化工跨界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从化工企业集中跨界的领域来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主材领域是化工企业跨界最为集中的领域,不过在2023年锂电行情的转换过后,也是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几大领域。
根据高工锂电梳理,在正极材料领域,几大正极材料头部企业接连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中,不少企业已经出现利润亏损的情况。而在电解液、负极材料、隔膜领域,经营业绩下滑同样成为了普遍情况。
当行业一改“躺着赚钱”的形势,转而向盈利承压,市场变化加快,供需转换更为紧迫转变时,对于缺乏行业敏感性的跨界企业来说,则会带来更直接的冲击。
从化工企业的跨界时机来看,不少化工企业都在2022年锂电行业的高位选择入局。也有部分化工企业在项目调研期间对锂电项目的营收寄予厚望。
不过根据多家上市化工企业的业绩报告,其新能源业务营收比重并没有明显扩大,但是其现金流、资产负债率、款项账期都呈现恶化趋势。
跨界“搅局”:行业竞争格局不改
当然,化工企业跨界不乏表现较好的,如龙蟠科技,其主营业务从润滑油、发动机冷却液转变到了磷酸铁锂材料,近期已获得了LGES在2025-2028年1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订单和36万吨意向订单,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但是从整体的跨界情况来看,声势浩大的化工跨界者并未打破锂电产业传统的竞争格局,原有的锂电材料龙头地位依然稳固。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预计2024年负极、三元正极市场CR6集中度将与2023年持平,分别为78%和53%,隔膜、铁锂正极、电解液CR6的市场集中度也仅下降2-4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产业链高度相关”、“加速投产抢夺市占”等未能成为化工企业跨界成功的根本因素。相比之下,锂电跨界者屡屡受阻的原因,不仅与跨界的时机相关,更与背后的产业积淀有关,归根结底也是涉及成本、价格方面,企业在生产、技术、库存、采购、人员管理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所形成的行业壁垒。
如今,锂电产业进入深度洗牌阶段,产能出清和淘汰加速进行,在行业极限降本下,上述行业壁垒进一步加强。随着锂电企业集体推进降本增效,原有的锂电企业接连布局产业一体化,如正极材料企业推进碳酸锂和磷酸铁自供、负极材料企业推进石墨化自供。跨界企业原先在上游占据的产业链优势,正在遭受锂电企业的反攻。
除此之外,对于跨界企业而言,由于与下游客户产线配套、技术验证等方面的不成熟,还要面临产品质量不达标、客户获取困难、需求放缓等多重风险。
而原有的锂电企业通过下游大客户的绑定,不断迭代的技术能力和产业链布局,贴合市场的产品策略和定价模式,成熟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占据优势。
未来一段时间里,跨界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并不会有较大的改变,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客户、渠道、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剩下的将只有出局。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