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国内首档光伏电站纪实探访类节目《一站一探》第三集上线播出。绿色探员来到海拔3000米的青海,深入探访青海华电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追踪央国企挥师光伏大基地的建设故事,见证新能源发展蓝图中的青海力量。
德令哈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每年可生产绿电22亿度,可满足200万个家庭的一年所需。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4.39万吨,相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48万吨。
230多万块组件交付创造“保供奇迹”
项目全部选用我会理事单位隆基绿能Hi-MO5光伏组件。为如期完成交付任务,隆基绿能与中国华电通力协作,共同创造了高原地区230万块光伏组件的“保供奇迹”。
“整个项目总共使用了230多万块隆基光伏组件,当时铁运、汽运发运车数超过2700辆。工期紧、任务重,当地高寒、缺氧等都是挡在面前的难题。”据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华西大区交付经理徐红斌回忆,2022年最后一天,共计105辆满载光伏组件的卡车抵达项目现场,远远超出项目现场的卸货能力(正常情况下每日卸货量为40量卡车)。为了完成交付任务,隆基绿能紧急协调周边的人力、物力等卸货资源,从早上6点就开始安排卸货,直到晚上7点,105辆卡车所装载的光伏组件全部完成交付验收,刷新了行业单日交付纪录。
科学严谨设计呵护脆弱生态
光伏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当地清洁能源转型贡献成功方案,也为荒漠地区的生态改善提供了参考答案。华电(海西)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梁振飞在采访时表示:“2020年3月份项目建设之前,这里全部是荒漠和沙地,植被生态是非常脆弱的。项目建成后,当地的生态陆陆续续还是有一些变化和改善。”
光伏项目错落有致、高低不平,这背后其实是设计人员为不破坏当地生态、保持原始地貌所做的精心设计。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也是根据当地日照条件做的科学规划,既可以让组件实现最大程度的光电转化,又可以拦截紫外线,降低水分蒸发,呵护板下植物蓬勃生长。
项目运行一年半以来,项目地的生态效果十分显著。每到夏天,板下郁郁葱葱的绿植为这片光伏蓝海注入勃勃生机。
“绿电+绿氢”解锁能源转型新业态
项目同步建设了一座3兆瓦光伏制氢站,旨在通过光氢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实现绿电、绿氢消纳。
该项目利用“光伏弃电”(是指光伏发电系统中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有效利用的电能被浪费或丢弃的现象)进行电解水制氢,可整体降低制氢成本。梁振飞认为,通过绿电来制造绿氢,一方面绿氢可以当作储能来应用,存储后可以通过氢再发电,从而起到电网调峰作用;另一方面,绿氢还可以跟化工、交通产业对接。
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智库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杨越认为,绿电和绿氢这样多能融合的解决方案,已经慢慢地从科学前沿过渡到现在的应用示范。华电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给国内未来绿电和绿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示范。
杨越进一步表示,我国现在在高原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光伏发电资源去嫁接氢能产业发展,实际上就为未来的成本下降,提供了非常大的探索空间。绿电和绿氢的链接、融合,将会为我们真正地构建一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贡献。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