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储能企业签下海外大单,出海已成为诸多储能企业的必选项。
国内储能企业出海“浪潮”高涨。近期,远景储能、阳光电源、瑞浦兰钧等多家储能企业频频签下海外大单。一些储能企业认为海外市场拥有很大的份额提升空间,盈利模式也很明晰,出海已经成为诸多储能企业的必选项。
市场需求加速释放
据了解,我国储能出海前期多以电池等零部件环节为主,近年来不论是电池企业还是集成企业都闯入国际舞台。
近日,远景储能在英国Cellarhead项目中斩获300MW/624MWh电池储能系统供货合同,标志着远景储能在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深入,该项目预计于2026年并网,届时将成为英国最大的储能电站之一。阳光电源与全球知名EPC公司Larsen & Toubro签署供货协议,为沙特超豪华度假综合体Amaala提供165MW光伏逆变器和160MW/760MWh储能系统。此外,阳光电源近期还与Nofar Energy签署了116.5MW/230MWh电池储能系统(BESS)项目供应协议。据了解,该项目位于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施滕达尔,将使用阳光电源的PowerTitan2.0液冷储能系统。不久前,瑞浦兰钧也与海外储能集成商Powin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海外巨大的市场空间是我国储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美国、欧洲是全球前三大储能市场,澳大利亚等新兴储能市场也在加速发展。具体看来,欧洲市场方面,据欧洲储能协会测算,至2030年需部署200GW左右的储能,即每年新增14GW;至2050年需部署600GW储能,即2030年后每年新增20GW。
美国市场方面,华泰证券的研报指出,从中长期来看,美国储能盈利模式成熟、政策支持力度大、风光并网+电网老旧,强调储能必要性,预计前期积压的需求会加速释放。
认证要求不一
业内人士指出,欧美市场由于电力市场化程度高,叠加部分地区政策补贴,利润空间可观,已经成为中国头部储能产业链企业的重要业务布局方向。
近年来,部分欧美国家相继出台了储能补贴方案。例如,西班牙政府计划为该国部署的储能项目提供1.6亿欧元资助,旨在为2026年并网的600MW储能项目提供资金;英国通过引入容量市场、动态遏制等新的电力市场服务品种,使储能获得新收益来源。
事实上,国内储能企业已经尝到“走出去”的甜头。亿纬锂能近期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2024年公司对储能出货量规划目标在50GWh以上。公司高度关注海外储能市场需求情况,从整个市场的数据来看,海外储能的需求大概占整体的六成至七成,公司目前也在加大海外业务拓展。
不过,储能产品出海之路有挑战。例如,海外市场的认证要求不一,北美UL认证体系、欧洲CE认证体系、澳大利亚CEC认证体系等,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位储能企业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坦言,相较于国内市场,目前海外市场产品认证标准、售后难度等均不同。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海外市场比较考验企业开拓渠道的能力,相比而言,国内市场建立渠道的周期较短,而海外市场通常对于渠道分销商、售后服务等要求都较高。”
此外,彭澎还提到:“目前企业比较数据安全问题,因为欧洲的新电池法案会要求企业向欧盟提交一些包含生产数据的报告。但由于当前中国储能企业还以产品出口为主,这就考验企业如何能够符合欧盟要求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
强化本土化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准入门槛,导致在国内生产运送到海外销售的传统路径风险较高。例如,5月美国政府公布301关税复审结果,提高多项中国进口商品的301关税。其中,储能电池调整后的关税高达25%,生效时间在2026年;另外,去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也意味着欧盟提高了电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
在此背景下,储能企业出海形势正在演变,企业产品出口的同时,大举在海外建厂,强化本土化经营。
上述储能企业人士表示:“面对海外复杂的规则和趋严的政策,企业正在做积极应对。除在海外成立办事处外,海外工厂也在有序调研评估中,以便在未来几年中,提升本土供应链能力。”
派能科技不久前表示,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全球战略布局,推动海外业务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海外本地化销售服务体系,强化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公司与重要客户Energy合作打造的海外首座储能工厂作为公司欧洲本地化生产的开端,目前已在意大利落地,使得公司本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和抵御地缘政治风险。
“未来部分国家对于提升本国供应链比例要求也会提高,所以海外建厂是必要的。”彭澎建议储能企业优先选择政策环境友好、成本支出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