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能源资源流通产业。用好国家及本市相关支持政策,扩大天然气等能源商品进口规模,支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规划布局北方黑金属矿石储运基地。打造内外连接的商品现货市场,加快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
绿色化转型工程。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天津港加快“公转铁”、“散改集”和海铁联运发展。加大新能源车推广使用,配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引导文化旅游绿色发展,鼓励游客采取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原文如下: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
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现将《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2日
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动本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协同,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集群,实施品质化升级、数字化赋能、融合化发展、绿色化转型、国际化拓展“五化”工程,因地制宜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形成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创新动能更强、开放水平更高、市场环境更佳的服务经济体系,成为拉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二、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一)金融服务。
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速引聚金融要素资源,发展金融服务新业态、新产品,推动金融与全产业链深度协同,到202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
1.提升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服务能级。加快引育优质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并购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创新创业资本,建立全周期的科技创新基金投资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经营管理生态。争取引进和设立金融数据中心、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运营机构等数字资产机构,促进数据资产孵化形成。推动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特色分支机构,研发绿色金融产品,全面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推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业态创新发展,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2.强化产业金融、航运金融支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投贷联动、银团贷款等加大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产能优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推广符合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信贷+非信贷”、“表内+表外”、“融资+融智”服务模式。引进和设立特色航运金融服务机构,支持金融机构为航运企业和大宗贸易企业提供结算、跨境融资、信用担保、风险对冲等综合金融服务。
3.巩固提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特色金融优势。加快建设飞机租赁、船舶租赁、出口离岸租赁三个世界级租赁中心,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车辆、医疗器械、建筑装备四个租赁特色业态,打造国际一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吸引知名商业保理机构集聚,形成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到2027年,租赁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保理资产总额占全国比重保持三分之一。
(二)科技服务。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做大优势产业,发展服务机构,聚集服务资源,到2027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1.做大做强设计服务。大力发展工程设计服务,重点围绕轨道交通、港口航运、市政工程、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工程设计行业,推动企业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型。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发展地质勘查服务。加快引育专业工业设计机构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布局创意设计服务,培育影视新媒体制作、动漫艺术、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等高端业态。建设“设计之都”核心区,提升“天津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推动国家动漫园升级服务体系,拓展智慧山等文化创意产业园。
2.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和科技中介服务。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技术服务产业能力。大力引育市场化、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面向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布局一批中试验证平台,提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加速构建覆盖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3.积极培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支持检验检测与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机构布局“数字+检验检测”新业态。加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支持搭建各类线上线下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信息服务。
大力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全面深化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相互融合,到202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
1.做大基础软件。推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安全软件及各类应用的集成、适配、优化。积极服务龙头企业发展,吸引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用好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组织重点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围绕微处理器设计、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实现集中突破。推进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相关产品和关键测试工具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2.攻关工业软件。研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计算等工具软件,大力发展关键工业控制软件,加快高附加值的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软件产业化布局。推动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速形成工业软件细分领域的完备“工艺包”。
3.做强示范应用。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着力开展信创“1+N”应用推广,在金融、能源、卫生健康等13个重点行业领域,每年遴选发布100个标杆场景,为信创产品提供先行先试环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软件企业,协同研发行业专用软件产品。支持发展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平台经济集聚区,加强重点头部企业引育,加快中小和初创型平台企业培育。打造中国软件名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城,打造“一城多园”的国字号软件品牌,搭建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软件产业发展平台。
4.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动超算、智算与未来智能领域深度融合,加快与量子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提供多层次算力服务,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算力载体。
(四)现代物流。
做大做强物流优势领域,拓展物流增值环节,加快物流产业提质升级,为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可靠保障,到2027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0万标准箱,机场货邮吞吐量稳步提升。
1.做强冷链物流。重点发展肉类、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全品类业务,加强冷链加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分级分拣和质量管控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分割加工、预制菜、中央厨房等冷链加工业务,延伸和拓展冷链产业链。
2.做优快递物流。用好航空物流园区大通关基地和国际邮件互换局,提升跨境寄递业务的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推动城市居住区和社区生活服务圈配建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和设施。完善区、乡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消费品、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物流通道。
3.发展智慧物流。引导物流企业对车(船)货智能配载、多式联运等方面开展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进无人驾驶货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快件箱、自动分拣机器人等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加快货、车(船、飞机)、场、物流器具等物流要素数字化转型升级。
4.加快建设综合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推进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和东疆综合保税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天津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联动发展。引进大型贸易商、物流企业等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重要农产品农资、能源产品、矿产品原材料等在津集散,促进加工、贸易、结算等全产业链发展。巩固提升网络货运,积极培育保税物流、共享物流、无人配送等新业态。
(五)航运服务。
巩固提升传统航运服务,培育壮大高端航运服务,到2027年,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力争比2022年上升3位。
1.推动传统航运服务提质增效。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向天津转移运力或在津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际船舶管理企业落户天津。巩固提升船代、货代行业服务水平,支持天津货运代理协会等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船舶修造功能,强化船舶工程服务能力。
2.培育壮大高端航运服务。积极发展船舶保险、货运保险等航运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围绕港口责任、物流风险等领域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发展高端海事法律服务,加大海事海商律师人才培养力度。创新邮轮船供政策,建设综合型邮轮船供物流基地,拓展邮轮物资供应全球采购综合保障及邮轮旅游岸上国际配送业务。
(六)商务服务。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要素配置效率,大力培育知识密集型专业化服务,到2027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300亿元。
1.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积极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发展灵活用工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推动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完善产业园功能布局,提高服务重点产业能力。
2.发展专业服务。壮大财务会计服务,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拓展海内外市场。积极发展法律服务,引育熟悉国际商法、国际惯例和交易规则的专业服务从业者,提高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广告服务、市场调查、管理咨询、信用服务等专业服务,促进安保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三、打造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七)商贸服务。
发展壮大五大特色流通产业,全面增强商贸集散配置、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功能,到2027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万亿元以上,货物进出口规模达到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0亿元。
1.汽车流通产业。扩大汽车进口,发展中规车保税仓储、保税改装业务。完善二手车出口仓储、物流、金融等功能,打造北方二手车出口基地。优化汽车全产业链,促进新能源车下乡,发展二手车交易市场。
2.能源资源流通产业。用好国家及本市相关支持政策,扩大天然气等能源商品进口规模,支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规划布局北方黑金属矿石储运基地。打造内外连接的商品现货市场,加快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
3.粮油流通产业。争取政策类金融机构支持,培育壮大粮油贸易平台企业。依托天津粮油商品交易所,打造集交易、结算、交收、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扩大交易规模。
4.消费品流通产业。拓展消费品销售渠道,积极发展首店、旗舰店,支持电商平台设立消费品专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改造乡镇商贸中心、连锁便利店,引导工业消费品下沉农村。
5.再生资源流通产业。依托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完善集散市场—分拣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供应链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八)文化旅游。
深度发掘津派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点项目引领,促进业态创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深化“文旅+”和“+文旅”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到2027年,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
1.打造文旅场景。深化文旅资源开发,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响“山、海、河、洋楼、烟火气”五大文旅名片,打造以“近代中国看天津”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丰富文旅产品。举办“海河文化旅游节”、“桃花节”、“海棠花节”、“向海乐活节”、“新年灯光秀”等重点品牌活动。策划举办天津音乐节、海河戏剧节等高质量演艺文化活动。高水平举办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集聚旅游产业资源,打造中国旅游产业顶级会展品牌。
3.加快旅游数字化升级。综合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打造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对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再现,建设文物数字展厅,鼓励企业开发运营沉浸式的文博主题游径。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与头部旅游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天津专区,为游客提供一键式在线旅游查询、咨询和购买等服务。进一步提供便利舒适兼顾的公共配套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服务,全方位提高游客舒适度、体验感和获得感。
(九)健康服务。
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到2027年,全市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医院总床位数比重达到25%,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1100亿元。
1.提升健康医疗服务社会化水平。规范发展社会办医,扩大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优质高端医院。大力发展健康检测等健康管理产业。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远程健康服务。加快建设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打造静海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集聚区。
2.加快培育养老托育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家政、教育、健康、旅游等行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举办老年用品博览会、展销会。增加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供给,打造康宁津园、国寿嘉园、泰康等高端康养社区品牌。积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引导0至3岁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发展。
3.做强体育服务。加快发展体育健身、赛事展览、运动培训、电子竞技等业态,打造大型体育综合体。积极引育马拉松、排球、冰壶、赛车、高尔夫、斯诺克等一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依托郊野公园、海河及运河沿线等水资源富集区域,发展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用好森林公园、风景区等资源,开发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新型体育项目。
(十)会展服务。
围绕消费、贸易和开放升级,构建国际化、多层次商贸会展体系,到2027年,年展会数量超过200次,年办展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1.增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引聚能力。强化市会展局统筹全市会展业发展职能,引进和培育10个以上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竞争性强的品牌会展项目,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打响天津会展品牌。
2.完善会展服务产业链条。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组展机构。加快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协同发展会展设计、零售、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业态。
四、实施“五化”工程
(十一)品质化升级工程。
实施天津服务品牌战略,树立一批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引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品牌和具有天津特色的区域服务品牌。做大做强天津老字号老品牌,围绕“必购必带”,擦亮“天津精品”、“天津礼物”、“天津非遗”、“天津小吃”等品牌。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围绕“圈街楼店网”,优化消费载体,加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加大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文旅等服务消费,积极培育新服务新业态,提高便民惠民水平。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等大型国内外展会,扩大品牌知名度。引导企业提升品牌保护意识,加强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深入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培育一批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十二)数字化赋能工程。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建设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服务企业提供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和服务平台。组织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在智能工厂运维、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遴选一批典型服务案例,在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形成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做大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
(十三)融合化发展工程。
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化质效。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业态,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支持垂直电商平台以虚拟现实体验、线上直接参与等方式,开展反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支持区域和企业创建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历史遗存等资源,发展农业研学、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宠物会展、宠物跨境电商等融合新业态。
(十四)绿色化转型工程。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天津港加快“公转铁”、“散改集”和海铁联运发展。加大新能源车推广使用,配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引导文化旅游绿色发展,鼓励游客采取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发展绿色物流,完善循环回收体系建设,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将绿色低碳产品、绿色设计、节能管理、绿色服务等理念融入商场、景区等大型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全过程。发展节能环保服务,培育环保信用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核查等新兴绿色低碳服务。
(十五)国际化拓展工程。
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全力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在金融、电信、医疗等领域先行先试,力争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争取国家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和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试点等方面取得突破。遴选条件成熟的1至2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纳入天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基地。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创新,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发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产业。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支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际数字服务港,扩大中新天津生态城数字文化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新零售”,争取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推动中国(天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搭建跨境电商线上营销网络,打造“丝路电商”合作样板。
五、强化要素保障
(十六)加强组织推动。
健全全市服务业工作推进体系,全面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牵头推动本领域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落实,扛好抓服务业发展责任,确保取得实效。各区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推动本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责任,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具体举措,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十七)聚焦重点区域。
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特色金融集聚标志区、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响”片区等载体,盘活用好小洋楼资源,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标志楼宇;培育壮大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创意设计、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丰富消费业态,打造一批地标性核心商圈和游客打卡地。和平区、河西区引聚各类优质资源,努力打造服务业高端聚集地。滨海新区强化服务先进制造业能力,努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十八)加快平台建设。
发挥市对区平台经济支持政策作用,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围绕网络货运、灵活用工、循环经济物流、互联网销售、居民生活服务等领域,支持现有平台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在津布局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聚焦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吸引一批领军企业在津落地。
(十九)实施主体培育。
开展重点服务业领域企业梯度培育,建立“星锐企业—骨干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遴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促进民营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基础扎实、逐级向上的金字塔形优质企业队伍。
(二十)强化招商引资。
主动加强与头部企业对接合作,研究建立全国服务业总部的目标企业库,引聚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总部型资源要素。建立服务业跨区合作项目利益共享“握手”机制,鼓励相关区签订跨区招商合作协议,企业注册区和承接区分享收益。加强投资促进人员的培训和双向交流,打造强有力的服务业专业招商团队。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激活民间力量,市场化盘活存量资源。
(二十一)加速项目带动。
实施千亿级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原则,做好用地、用海、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充分发挥校友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资源优势,促进服务业优质项目落地。
(二十二)优化人才支撑。
全面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鼓励海内外各类服务业人才来津创业和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在职称评价、人才奖励、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子女入园入学、购房购车等方面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二十三)提升软硬环境。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促进商务楼宇提档升级,完善楼宇微生态。深化实施车站机场、出租车等窗口行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制定发布团体标准,开展行业自律。强化政务服务“好差评”结果运用,营造近悦远来、舒心暖心的营商环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