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快速成长,回收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保持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也在快速成长。此前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回收行业带来极大热度,资本随之大量涌入。潮水退去,面对动力电池退役潮来临而回收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回收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保持核心竞争力。
正处于行业洗牌阶段
随着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高,动力电池作为重要的能源载体,其可循环性、绿色性、可持续发展性受到全球关注。从2022年开始,我国动力电池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2023年退役量约为24GWh。
据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30GWh、2027年超过80GWh、2028年突破100GWh。面对我国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妥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至关重要。
某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相关负责人杨正告诉记者,“此前,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让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动力电池回收热度提升。不过,现在正处于行业洗牌阶段,整个行业的回收利用率不超过25%。”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回收锂离子电池62.3万吨,而仅是156家工信部公示符合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的名义产能便达到379.3万吨/年,全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较快,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能较为充足,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正处于由试点示范向大规模商业化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多个领域已逐步开始商业化应用。”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虽然我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但综合利用产能并未被充分利用,规范的回收体系仍未有效建立。
在上述背景下,行业逐渐形成共识:做好回收利用,动力电池产业才能发挥好绿色产业的作用,否则极有可能变成“黑色产业”。不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过程需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技术助力回收利用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拆解和处理都是行业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整个行业的拆解水平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在江苏杰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第三代电池拆解线上,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一吨锂电池的拆解。
对于退役电池的再利用,技术创新同样重要。此前,回收方只能将电池包拆解,检测每一个电芯的健康程度,挑出合适的再组装成新的电池包。更多缺乏相应技术和人力的回收企业,只能将退役电池当废品一样拆解粉碎,直接出售其中的重金属。
杰成新能源集团负责人郑伟鹏提到,在区块链技术的赋能下,不打开电池包,甚至不需要电池包在眼前,只要知道电池包的编码就可以知道其质量和标准。如果这些电池包里都有达到80%以上余能,就可以梯次利用。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大幅降低对于一次资源的需求,逐步实现二次资源完全自给。因此,提升动力电池原材料的回收率也是目标之一。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内外锂电回收市场都十分关注前置提锂技术。相对于后续沉锂的技术路线,前置提锂可以避免湿法萃取过程中锂的损失,使锂回收率提升至90%—98%。
共建回收利用生态体系
此前,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以旧换新”政策有望带动废旧汽车回收行业快速发展,助推废旧汽车流入合规报废渠道,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在行业发展、政策加持以及企业推动等多方因素作用下,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正与产业链协同共建回收利用生态体系,力求促进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吴松泉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是加强法治化管理,建议制定覆盖动力电池设计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专门行政法规。明确开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主体是汽车制造企业、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指定(或授权)的回收服务网点,具备综合利用能力的企业及具备报废新能源汽车回收业务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
其次是尽快制定强制性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利用企业技术规范等配套文件,明确各环节业务应满足的技术规范条件。
再次是需要探索放开海外废旧动力电池进口,通过试点逐步完善废旧动力电池进口管理体系。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