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储能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局面。截止到2024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GW/99.06GWh,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这股热潮中,东北三省的储能市场也迅速崛起,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东北三省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0.4%,即为17.78万千瓦/39.62万千瓦时,其储能备案项目已超12GWh,这展现了东北在储能领域的巨大潜力。
助力储能,政策先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近几年,东北储能相关政策的出台,助力了新能源市场的发展。
吉林省推出了一系列储能促进措施,为本省储能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储能规模不低于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0%,储能时长不低于2小时。《吉林省抢先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中更新了吉林地区的配储原则,即新增新能源项目原则上按15%装机规模配置储能,充电时长2小时以上,力争到“十四五”末,我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万千瓦以上,综合储能时长不低于2小时。
近年来,辽宁省出台的与储能相关的政策相对较多,其新型储能装机目标较高。
2021年的《风电项目建设方案》中提及承诺风电配套储能设施10%以上,2022年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方案》中提及承诺按照建设光伏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3小时以上)配套储能(含储热)设施。
2024年《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及配套实施细则》中提及独立储能、虚拟电厂、电化学储能和热储能在内的新型主体,可选择调频时段参与调频市场,调频比例范围50%,报价上下限0-10元/MW。
黑龙江出台储能相关政策较少,但从实际项目落地情况来看,黑龙江新能源配储比例为10%、2h。
2022年的一份复函中提及“风电项目同步配套建设10%、2小时储能设施”,2024年《国家碳达峰试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方案》中明确“鼓励新建新能源项目配置不低于10%、2小时储能设施”并提及力争到2030年,整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时以上。
政策赋能,项目激增
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东北三省的储能项目纷纷落地,备案项目、招中标项目均有所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东北三省公布储能备案项目有47个,总规模达4.89GW/12.40GWh。
从项目归属看,47个储能备案项目所属公司主要以央国企为主,其中中广核集团5个,大唐集团和国家电投均为3个。从技术路线看,主要以锂电池为主,有多个飞轮+锂电混合储能项目。
黑龙江省储能备案项目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22个,总规模2494MW/7237MWh。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兰德新能源的集贤县、太保储能电站项目,为200MW/800MWh。
辽宁省次之,据不完全统计其储能备案项目有16个,总规模1375MW/3346MWh。其中规模最大的是200MW/1GWh的工业化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其次为晶科科技的250MW/500MWh共享储电站项目。
吉林省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其储能备案项目有9个,总规模1020MW/1813MWh。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创新能400MW/800MWh复合储能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东三省储能招标规模超720MW/2710MWh,主要以风电配储为主,技术路线上以磷酸铁锂为主。其中有4个项目已明确中标单位,最低中标单价为0.75元/Wh。
东北三省招中标和储能备案项目的显著增多,不仅反映了储能企业对东三省储能市场的坚定信心,也预示着这一地区正成为储能产业的新热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东北储能市场,这里的市场前景愈发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储能新动力——东北市场
目前,东北市场的前景发展态势良好。首先,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储能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成长环境。其次,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替代需求为储能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后,东北地区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布局日益完善,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政策助力、储能项目加速度,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东北三省的储能市场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我们相信,随着更多储能项目的落地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东北地区的储能市场将为我国新能源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同时也将为实现东北振兴战略注入新的活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