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具有高度质疑特征的年代。
我们质疑,并非中国人人性天生具有质疑的基因。我们质疑慈善。我们质疑慈善捐赠者。我们质疑捐赠者的慈善动机。最后,我们还将质疑慈善受捐者。
我们知道,谁是质疑的第一个受伤者,但你并不打算知道谁是质疑的最后一名受害人。
一、质疑王石慈善的质疑
质疑中国慈善事件,绕不开王石。
2008年汶川地震,王石因“万科捐200万是合适的”及“万科员工捐款上限为10元”等言论,引起媒体和网民的质疑。我们,选择站在道义的制高点,王石,被质疑在制低点。我们蔑视王石。众所周知的结局是,我们以大获全胜似乎告一段落——王石道歉,王石青涩。
王石的不易,我们要两年后才会知道。也不过事隔两年,因为一个不相干的“郭美美”网民小宇宙爆发,我们才听得进两年前王石都说了啥。我们终于理解,在中国做一名王石也实属不易。
我们获得了一个真相。我们获得的真相就是我们曾经取得一个雷人的“胜利”。
王石要理性和前瞻性地做一名中国式慈善家,但是我们暴力般不允许。但当年王石看得见的,我们没有看见。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有时,你的胜利更接近荒诞。在中国式慈善面前,谁人不“青涩”?
“青涩的”人们应该让老王知道,我们心底还有个“青涩的”歉意:对不起。
二、质疑陈光标慈善的质疑
老陈现在宣布不捐钱了。
被我们质疑为“暴力慈善”的陈光标近日宣布:今后改变捐赠方式,改捐现金为捐实物。我们还记得老陈送钱,要码放整齐拍照片的,他必须像一个雷人站在一群受捐者中间灿烂地慈善的。
我们看出来了,不论是捐钱还是不捐钱,老陈的风格总之不会变,总之要高调的。这家伙公然宣称,“做了好事不传播,憋得难过”。这怎么可以呢?我们质疑,做好事不能做雷人最多做雷锋写日记。我们的受捐者,历来受到的教育是不吃嗟来之食。收捐赠者可以不知感恩,但企业家必须做到知恩图报。
高调慈善带给老陈的危机是,我们以语言“暴力”,冠其“暴力”慈善。
各位想想,受捐,还要质疑他人的调门,还要按照我们认可的方式,中国人是否十分的不近人情?
行凶,不论高调、低调都是罪恶。行善,不论高调、低调都应该被颂扬。就我们都熟悉的这个慈善环境,做慈善不留名可能算是一件可持续的好事,还是做好事留名可以文化大众?围观并赞美,不是围观并质疑,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
曾经享用过“语言暴力”的人应该让老陈知道,我们心底还有个“低调的”歉意:对不起。
三、质疑尚德慈善的质疑
这几日,轮到中国光伏的领军企业——尚德。
事情的规律大致这样,越权威,质疑者越兴奋。
可故事的开始就有一点异样,一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信了的爆料者成为了一个奇迹。
故事开始后就与所有的故事都一样了。质疑铺天盖地。语言特色都是似曾相似的,并上来就定性:诈捐,骗税,变卖……
后来,还是主流媒体理性,定位语由“诈捐门”变成“捐款门”。
我一直认为用脚思考是一种美德,不知道用脚简单地质疑几个问题,会不会遭致更多的砖头?
1、爆料称,1500万发票,可以让尚德逃300万的税款。
用脚想想,以尚德累计销售千亿计,上缴税收数十亿,每年国家为鼓励和保护新能源产业还有惠及企业的减免税,而尚德用心慈善公益回报超亿元,尚德会挖空心思图谋一张价值300万的税票?
2、爆料称,价值1500万的捐赠产品不值1500万元,并被变卖。
爆料者先称1500万只值700万,后来变成500万,后来…..作为该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操作者的爆料者是何时发现物“差”所值的?为何现在才爆料而不是当时就要求纠正?到底谁比爆料者更专业可以确定捐赠价值?用脚想想——即便如爆料者判断,那好歹也是700万(或500万),真材实料的假得了?不是尚德捐赠的?爆料者又引导我们,捐赠物品被变卖了。我好奇,这场扯皮,爆料者当时踢什么位置?是领队还是教练还是场上队长?尚德已在第一时间发表申明,要追究到底谁变卖了尚德的产品,要给全社会一个交待。
3、爆料称,老子公司捐给儿子、孙子公司。
执行没有问题,尚德干嘛要成立一家专业公司强化执行?如果没有一家负责任的专业操作机构,对于电力工程,谁来负责产品安装、检修、执行?难道让慈善机构或者学校自己来落实吗?
4、爆料称,捐赠是假,展示是真。
用脚想想,我们可以容忍铺天盖地的广告,就不能容忍在慈善的同时普及太阳能知识?
为未来的孩子普及太阳能和低碳有何错?在中国市场,这样的普及是三年还是五年,十年还是八年才能见效?在市场上你死我活的竞争者中间,谁比尚德还有这样的耐心和公益心?
5、爆料称,尚德的意图是卖配套图利。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自愿的受捐者,是否可以振振有词地要求捐赠人满足自己全部要求,送我一袋米,还需配备一个锅,灶..........
用脚想想,为了满足你的一己之利,你的一时之快,我们是否正在成功地“帮助”尚德下一个决心,放弃4年的努力和贡献?你爆料过这4年作为该活动主要赞助商的尚德做了多少贡献?你应该爆料。谁盘点过,尚德成立10年来在中国各地、在西藏所做的和一直努力在做的慈善善举?在兴奋于质疑的时代,尚德是否能一直慷慨解囊?
兴奋的我们,也许还包括“亢奋”的你,是否应该让全球一万余名尚德人知道心底还有这个并不“私利的”歉意:对不起。
是的,在这个充满质疑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时代。
我们应该对欺骗过我们的人感恩,还是应该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发出“青涩的”、“低调的”、“私利的”质疑?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成为充满智慧的宽容者,而成为“穷凶极恶”的质疑者?
在“暴力”质疑者面前,王石、陈光标、尚德,谁人不是弱势群体?被口水的,质疑的难道不是我们的内心?也许正是我们内心。
在中国式的慈善事件中,第一个受伤的往往是慈善家们,而最后一个被受伤害的,可能正是我们自己。
对权威的质疑,我们应该欢呼,还是应该发出悲悯?对于真相,对于信心的恢复,对于慈善美德的成长,中国人是否有冷静的智慧?
0 条